第26章进宫面圣礼问苍生 - 谋定山河之缘起故旧 - 嗜文老鬼 - 玄幻魔法小说 - 30读书

第26章进宫面圣礼问苍生

国子监位于京都外城贤文街正口的地界,一段不长的青石阶梯趁势垫高,往前门前的牌坊比帅府的还要大,这里毕竟乃国家太学之所在。走过牌坊乃是与牌坊同高的先师圣人立像,门口两侧郁郁重重的青竹和翠柳环绕,整个建筑群气势恢宏又显庄重内敛。  看见门口有皇城司禁卫看守,百灵跟在两位老人家身后也稳重了许多,要是依着她原来活泼的性子断然不会如此亦步亦趋,只不过她搀着爷爷左顾右盼的好奇模样还是无法掩饰,似乎给门口的庄重增添了一丝的雀跃灵动。

“灵儿啊,你到底在找什么呀?爷爷的手都快给你扯断啦!”文白先生看着小姑娘的样子还是忍不住开口问道。

百灵挠了挠头,“爷爷,你原来不是国子监祭酒吗?酒呢?”

两位老人一听这话,顿时哈哈大笑。

百灵见状,脸上露出一副得逞的表情,这两位老人家自从下了马车一直都没个笑脸,百灵知道他们心忧家国,可毕竟年岁已高,整日这般劳神如何是好?于是这才有了这场“小阴谋”。她当然知道国子监祭酒是什么,不过能拿这个逗他们一笑就不错。

“你个小机灵鬼,就知道逗爷爷们开心……”

“哎呀,爷爷!你和青竹先生太闷啦,都还没进去,等我们进国子监了再烦恼好不好?”

两位先生笑着点点头,“好,进去再说……”

百灵一边一个搀起两位当世大儒,脸上笑意盈盈,“两位老人家这就对了嘛,走……”

皇城内院,上书房,皇上已经接到了侍卫回禀,两位先生已经在国子监下榻,近些日子的烦闷总算是消解了一些,国事繁重自己还是太年轻了,虽然这些日子尽力用勤勉来撑起政务,但和这些老奸巨猾的朝臣打交道的时候还是很吃力,自己不知道他们究竟在想什么,也不知道自己嘱咐交代的事情有没有被真正传达贯彻下去。现在两位先生终于来了,起码自己能有个制衡的庙堂砝码,但如果想要彻底改观,还是需要靠年轻血液去更替,因此这一届的天子门生很重要。

“恒儿,家国靡费,错在父皇,但如今所思,悔之晚矣。父皇将这千钧重担和万兆黎民托付于你,要勤勉有为,不学父皇这般懈怠!诸事有疑,文可问青竹和文白两位先生,武则多询苛察将军,不要独断御前……”

先皇临终前这段交代总是时不时浮现在少年天子脑海里,原本他听到两位先生已经到国子监下榻之后,想要亲自前往迎接以示天子重儒的,但是太后觉得还是不要让两位先生太有负担,毕竟年岁已高,所以派仪驾恭迎入宫面圣即可,否则有心之人又要大做文章。

北陵元武初年,五月十七,蒙天子下诏,礼部司司官备鸿儒之礼驾恭迎两位前朝重臣入宫面圣!此事震惊北陵朝野,天子礼儒并不过分,只是听说两位大儒才刚刚抵京,这第二天就下诏有司迎入宫中面圣的可就不多见了。这两位先生在北陵可是曾经叱咤风云的人物,当初常年在上书房行走,多为先皇谋划国事,不知此时入京面圣,所为者何?

“皇上到底几个意思?这时候把这两个老东西找回来?这是信不过我们?”

“谁知道呢?说不定只是想让我们觉得他有心图治?又或者只是为了当前的科举?”

“端州府一事或许还有内幕,你看这两个老不死的据说就是从西北改道端州才来京城的,我看啊,这事小不了……”

“不会吧,端州的事不是都已经了结了吗?左都御史刘璋都已经回京复职了,还能有什么情况?”

正当所有人都在对两位大儒入宫面圣议论纷纷的时候,皇城上书房内天子已经见到了风尘仆仆的两位先生。

“老臣叩见皇上,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两位老先生快快请起,朕恭候已久,不及让先生稍歇,便匆匆请你们入宫,还请先生见谅!来人,给两位先生赐座!”

“谢陛下!能为陛下分忧,乃我等老臣本分,皇上不必顾及其他!”

待两位先生坐定,天子屏退左右,面色凝重地深叹一口气。

“不瞒两位先生,朕虽然年方及冠且刚刚登基亲政,但这短短时日也已知晓这帝王难为。端州一场大水和边界一场战事,就把北陵多年的问题都丢到了朕的面前,国库空虚、吏治不清、黎民困顿、兵事难持,这都让朕寝食难安!苛帅多次上奏言及狮岭要塞粮道需要重修,可朕当真有难处,国库存银如今不过区区四百万两,端州一处水灾朕连贴己钱都拿出去了,下面这群胆大包天的家伙居然连百姓的救命钱都敢贪赃!其心当诛!”

说到此处,本来背身的天子甚至气急拍案!沉默了一会儿,皇上面色稍缓,接着说道:“但朕此刻尚不敢多于伤筋动骨,也知道多年沉珂想要解决非一日之功,所以端州一案也只能主犯发落,从犯妥处,以儆效尤!可这种情况迁延日久,必损江山社稷长远。先皇临终有交代,武可仗苛帅撑持,余之诸事可问两位先生,故而朕才不惜千里请两位先生奔波入宫!”

两位先生听完天子的话,顿感老泪纵横,少年英主,心忧苍生,励精图治,此事乃是北陵最大的福分!过去多年庙堂因事消颓,当初他们二人苦苦相劝先皇重拾社稷不得,如今圣上心思向贤,怎么不让两位老人家顿生感慨!

两位先生起身伏地大拜,“天子圣明,这是我北陵社稷万幸,老臣等二人虽粉身碎骨,必倾全力助皇上涤荡朝纲,富国强兵,以求百姓生息,以成江山永固!”

“两位先生,快快请起!朕犹记得当初两位先生在宫中教导皇子读书时,曾经言及治国之本,乃在农耕,农为百业首,不知朕是否有记错?”

“皇上圣明,治国之道在强生息,百姓生息源温饱,温饱之本在农事,而后再生财货,财货乃有赋税,赋税可成国强之本,以成诸事。”

这确实是当年青竹先生入宫时曾言及的东西,如今再次在皇上面前复述,顿觉恍如隔世。

“看来朕没有记错,此次两位先生去往端州所见所闻,我北陵百姓到底如何生计?还请先生细细说与朕听!”见两位先生似乎有所顾忌,天子回到榻座之上,展开宣纸,“两位先生但讲无妨,朕需要知道最真实的情况。”

青竹先生看了文白先生一眼,示意还是由他来说吧,于是文白先生正了正色,对天子回禀道:“不敢欺瞒皇上,端州一行臣等两人忧虑良多,除却刘御史所呈官场弊案损伤民生之外,民本之事尤难理清。河工、农事、赋税、官治、民俗等等,其中包罗百态各地尽皆不同。端州所见,表面上确实是由于大水带来的灾害,但实际上常年农耕不振、税赋蚀本、河工失修以及吏治不清才是最大问题,一次大水或可安民平息,可如果无法根本改变这些内在的积弊,则正如圣上所忧,我们很难保证国势不退,这还仅仅是一处端州的状况!”

青竹先生接过话头,“皇上,国事繁杂,其内则只在求治之道,想要改变当下国家疲软沉寂之态,确实如皇上所思,行治才是根本,而行治则需能臣,能臣确实在科举。选能臣再推至地方,改变吏治,使庙堂意图为之革新,再逐步改变诸多领域之诟病!河工、农事、刑法、官治、民俗、税赋等等皆可为之!”

两位先生俯首再拜,“皇上,此次科举必须要选其能吏!”

天子听完,放下御笔!“两位先生所言,深得朕心!如此看来,朕今科选才之举算是走对了?”

“皇上圣明,策论试之不一定能够真正了解学子其后所为,但也可了然其志再透过为官吏之后的定期审核监督来考察,做到定品所用!”

“好,今日听得两位先生教诲,朕受益良多,今后诸事仍需仰仗两位先生,着授两位先生官复原职任国子监祭酒及翰林院学士监修、文渊阁大学士、上书房行走,替朕主持本次抡才大典。今后科举每三年一届,更为每两年一届,以励天下学子之笃学!另赐两位先生行事金牌一面!”

“皇上圣明,臣等领旨谢恩!”

“两位先生今日就与朕一起用膳吧,朕今天终于可以好好吃顿饭了,来人,赶紧去安排!”

“老臣多谢皇上赏赐!”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