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初至端州百废待兴
虽然上任一府吏部没有强制要求一定要在什么时候到达,但此刻端州依然有很多事务需待处理,苛青阳迫切想要知道自己在京城这几个月时间,那里的情况究竟有没有好转?第一茬的稻苗复种下去之后成活得到底有多少?百姓有没有恢复正常的生活状态?河工整修进展如何?府库到底还有多少存底?除了吏部派遣的官员下放之外,整个府衙的运作是否还顺畅?这些都是当务之急,他需要一上任就了解的东西。父帅和两位先生说得没错,此去端州千头万绪,从零开始!
从苛青阳之前所了解的情况,几个县受灾最严重的地方几乎都是挨着济水河道的泛滥区,这些地方经过这几个月是否已经具备了整体修正的可能,这还需要根据河工修复的情况来下结论。 百灵看着丈夫这几日在车上总是不得休息,知道他想着地方上的情况,知道他第一次为官的紧张和不安。
北陵庙堂传统意义上的官员外放其实一般不会起点这么高,比如同进士和进士出身是差异比较大的,同进士一般如果能够得到机会外放的话,基本都是从地方的小吏起步,正七品的县令或者县丞开始,三年一任考核归档升迁。进士出身一般都通过吏部考核成为庶吉士,留京负责皇上的侍读,这些人是可以升迁为主要京官部门的储备力量。而类似类似苛青阳这样以三甲及第赐外放从四品的知府,这当真是破天荒的情况。
这种情况要是出现在寒门士子身上,肯定是要在朝廷之上被非议的,但是这一次没有人敢多说话,一来这是天子亲简,二来苛青阳乃是帅门公子,这一下子就把非议的声音给压下去了。那些眼热的人顶多也就敢在背后嚼嚼舌根子,再多的话也不敢再说了。当然也有一部分人在等着看笑话的,以一个毫无资质的新科探花身份去主政一府地方,即使是苛二公子恐怕也很难进展下去。但他们不知道这次天子门生亲简背后,将改变很多人的命运,包括了他们自己的。
百灵将水壶递给青阳,示意他该歇一会儿了,掀开车帘看看窗外,从京城出发一路风景依旧,只不过这时候已经是八月时节,如果不是那场大水或许今年端州已经是一个好收成的年份了。
“夫君,此处是何地?”
苛青阳看了一眼车外,算了一下出发的时日,“应该是在泸州境内吧,再有三天行程,我们差不多就该进入端州府界了。”
“夫君,你看!”
青阳顺着百灵所指看去,前方不远处一座被绿植爬满的双孔石桥,桥下溪水潺潺,斜阳映照在溪水旁边一颗茂密遮阴古树上,石桥之上一牧牛老者批笠顶帽,肩扛耕具手牵牛绳,身后老牛缓慢跟随,好一副宜人景色。
“要是端州和天下百姓都能如此悠然耕作,我这个知府就不算白当了!”
百灵依偎在青阳肩头轻声劝道:“别忘了爷爷的告诫,欲速则不达,以小见大,不要这么大压力!”
“我明白,书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那就从顺利接任开始吧!阿义,赶快些,不然我们今晚要寻破庙了借宿了!”苛青阳终于难得露出了戏谑的一面。
百灵知道她的夫君终于不再顾虑甚多了,嘴角的笑意也更浓了。
“好嘞,公子!”就连阿义都感觉到了公子的轻松,扬鞭策马,马车在官道上驰骋得更快了。
由于上次的端州府弊案牵连,一府下辖所有县衙的官吏几乎都被牵连,之前吏部及时递补了空缺,不足的部分也由本届科举中外放士子所填缺,目前所有的机构基本上恢复了运作,但所有的协调和铺排还需仰仗苛青阳这一府主官到任方可开展。
现在新的端州同知杜之番乃是吏部从岭南同级调任的,不同于苛青阳的锐气,他在地方上已经熬了好多年的资历,此人已然是官场上的“老人”,虽然未及知命之年,但世故成习也在情理之中。此时这位同知大人已然知晓了新任上司的身份,他心想着这上头派了一个毛头小子来就任知府是给自己机会,即使是帅府的二公子又能怎么样?首先官场上的门道就够他喝一壶的,无论如何自己必须要牢牢把握住这次主政端州的机会,否则之前那些年的资历就白熬了。
他现在就端坐在府衙大堂的正位上,从就任开始这已经两个多月了,现在端州所有的人都已经认可了他的调度,摸了摸堂上的惊堂木,心里暗笑道:“这小子不会自己给自己惊到吧?二十岁当知府当真闻所未闻!”
知府和同知虽然在职级只高了一级,但从分工职权上说,知府才是一府之尊,同下辖各署官吏,而同知是地方副职,有的地方可能会根据需要设立多个同知协助知府管理事项。如果想要从同知递补到知府,有个苛刻的条件,任职同知的官员必须是科甲进士出身,如果不是绝无可能!而杜之番刚好就是科甲出身的外放资官,所以在整个端州府就一个知府和一个同知的状况下,他对于苛青阳的态度自然也就值得玩味了。
“大人,明日府尊就要到了,我们是否需要前去迎驾?”旁边的是杜之番从岭南任上带来的师爷,跟着这位同知大人很多年了。
“虽然不知道他年纪轻轻如何能胜任一府之尊,但明面上的功夫还是要做的,总不能给我们的府尊大人一上任就留下不好的印象对吧?”杜之番轻蔑地笑言道。
“你嘱咐下去,明日午时所有府衙官吏门口集合候迎府尊大人!”
“是,老爷,属下这就去办!”
杜之番恋恋不舍得离开正堂,回过头来环顾一圈,“这里是我的地盘,谁也别想跟我抢!就算你是帅府公子又如何?”
苛青阳夫妇此时依旧在赶路,完全不知道端州有什么样的状况在等着自己。阿义的车马已经尽可能得快了,快要到端州地界的时候,苛青阳突然改变了主意,他思量着此刻去溧阳其实并不是紧要之事,之前来的时候和两位先生也是先从新安一线沿着济水河查访才能了解真实情况的,现如今自己是一府之尊,如果连治下都无法摸透的话,即使交接完成也是两眼一抹黑,根本无法施展工作。现在府里有新任的同知大人在主持事务,并不影响日常周转,不如自己先趁着这个机会将整个端州府的情况全面摸查之后,再行交接事项。
这个想法得到了夫人的认同,爷爷曾经说过,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而知府的职责就是管理地方,一个管,一个理,意思就是职能之内做好安排和协调两个方面,以施政之要改善地方现状,想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就应该了解治下。
打定了主意,苛青阳果断吩咐阿义掉头新安县,上一次和两位先生只匆忙了解了几个受灾的县,余下屯溪、墨余、漳河三县的情况并未了然,这一府下辖六县必须要把情况都弄清楚才行。
屯溪县于新安县相接壤,而墨余和漳河则毗邻洪岭,一道济水支流和当地有名的唤儿山隔开了彼此。
端州从整个地形上看是西高东低的,上游新安县多坡土,农作物基本上都是梯田为主,而下首的洪岭和岩穗以及首府溧阳皆为积冲平原,如果不是济水河泛滥,这里的数万亩良田不仅可以养活整个端州府,甚至可以年年运抵夯实京仓以及供给西北粮草。而屯溪县则基本上胜在商贸,虽然这里也有良田耕作,但大部分人依靠得是植茶、贩茶、制茶,屯溪古茶自古就是贡茶,得源于唤儿山优异的地质条件,因此端州一府的税收另一块大头就在屯溪,这里有不少的古茶世家。剩下的墨余和漳河是相对比较弱势的两个县,基本上需要府库维持运作,而这里的百姓只能以各行各类的技艺来维持生计,流动人口较大。
不过这些吏部实载已经过去许久,现如今的情况到底如何还需自己亲自下去了解,尤其是各县目前面临灾后百业待兴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