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1第21章奉旨督办师徒改道 - 谋定山河之缘起故旧 - 嗜文老鬼 - 玄幻魔法小说 - 30读书

卷1第21章奉旨督办师徒改道

圣旨下达的第二天刘璋就奔赴端州府,可谓雷厉风行。

但是人们似乎没有注意到从皇城出发的不止刘璋一行人……

月余前,苛青阳和青竹先生已经自幽州府离城赶路,只不过这次虽然依旧是两辆车马,但人数却已经变成了六人,文白先生和百灵也一起上了路。

自从两位先生知晓天子有意问政之后,相商决定两位昔日知音还是联手出山比较稳妥,而百灵姑娘则惦念着爷爷年事已高希望随行照料。当然啦,两位老人家看透不说透,也就由着她的性子了,年轻人有人一路相伴,总好过一路陪着两个糟老头子。

一行人路经惠阳、横渠两地,所见风土人情和诸多新鲜事物此处按下不表,两位先生一路上的谆谆教导倒是让几位年轻人受益匪浅。

河山万里,各呈百态,有好也有坏,见过心系百姓的好官犯错,也见过打家劫舍的绿林大盗是走投无路,救过贫苦人家反被诬告,也训过为富不仁却发现自有因果……这个中滋味让这几个年轻人都不再像当初那样黑白分明的看世界,这恐怕不是书本里能够得来的。

很快他们就已经沿着丽水湖走了几日,即将到达最后一站的上郡,这里距离京城已经不足百里路程,但就在快要达到上郡的路上,他们被一群快马拦住了去路。

“奉皇上密旨,着两位先生暂缓赴京,改道端州府协助左都御史刘璋督办赈灾事宜,特旨两位先生便宜行事,持朕金牌勘察端州府一切可疑以达圣听,钦此!”

“两位先生一路劳苦,皇上体恤,着这几位大内侍卫随行照料,如有支使可交付稳妥!这是皇上的金牌!”

“臣等领旨谢恩!”

看着两位老人家诧异,这位内侍公公又将这端州府事态详细告知。两位先生所虑如今黎民受难,天子震怒,想来这里面不止有天灾,还有人祸!

“咱家宣旨已毕,还需回禀皇上,两位先生告辞!”这位内侍公公转身又回来嘱咐了一句,“咱家本不该多嘴,但皇上如今刚刚亲政,身边并无扶持,因此还望两位先生早去早回!”

如此一来就需要南下端州府,如今刚过三月,距离秋闱还有近五个月的时间,倒是不会耽搁青阳的科试,只是按照皇上的意思这次的赈灾里藏着大麻烦!这东南之地无非钱粮两项最为紧要,如今西北战事方定,天子所忧恐怕离不开这两件事。既然旨意是上达天听,那也意味着言路不畅也是后顾之忧,这样想来端州府的事确实不小,如今刘璋奉旨先行,他们这一路就是暗查为主,至此也就想明白了天子意图。

临时转道苛青阳和百灵倒是觉得没什么,正好多读书多看事。之前在横渠时接母亲来信,言及父亲和大哥已经回府,边界整备看来诸事已定,只是映雪总是提及二哥出门不带上她,依旧气不过,三天两头让大哥陪着出门,闹腾得很。百灵倒是觉得小郡主特别可爱,和她的脾性很像。

从上郡南下几日后抵达京畿官道,这一路的行程就比从西北出发要好得多了,毕竟是通行的大道自然是要比西北的驿道要通达一些的。只不过沿途往南走,越来越多的流民让两位先生心忧不已,一场大水难治,成千上万的黎民百姓受苦受难,如今还有北陵暗沉的官场事故,莫说有心图治的天子震怒,就是苛青阳这样的有心少年见到如此惨况都极其难受!

按道理说,端州府这样的地界就应该是整个北陵的治理典范才对,赋税重镇意味着如果这个地方不好,那整个国家的运转都必然会出现问题。看起来皇上有心整饬吏治,再造新血的愿望是真得,要不然此次也不会挑端州府这样的地方出重手。

二百五十万两的赈灾款和五十万担粮食转运压不下去一场大水,这里面明显是有猫腻的,这些大大小小的地方官员平日里贪墨渎职也就算了,连黎民百姓的救命钱也敢动,实在丧尽天良!

刘璋这个奉旨钦差第一站乃是端州溧阳,这个受灾最重的府镇位于整个济水河防最为紧要的河口段,这也是为什么这里受灾最为严重,同时这里的知府是第一个被摘掉乌纱帽丢脑袋的原因。

但凡这里的河防能够稳固,则整个端州府不可能出现这样的灾情,所以溧阳知府这顶乌纱帽怎么摘都不冤!

溧阳府衙大堂,明镜高悬之下,肃静威武,刘璋缓缓展开圣旨,朗声宣读:“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悉晓端州一府蒙患受灾,朕深感万民之苦,前令筹措钱粮辅赈灾情以安民心,然尔等职司深负朕望,月余有加灾情未得所安,反致流民日增灾患日重。着命左都御史刘璋为全权赈灾安抚钦差,查实奏报,旦有贪污渎职事项,格杀勿论,不必另行请旨,钦此!”

宣读完圣旨,刘璋扫了一眼下面的官员,“你们都知道,我这个人人称“铁面阎王”,你们但凡识趣,最好有什么提前交代,不要等我查出来,否则……”刘璋顿了顿,接着说道。

“你们也听到圣旨是怎么说得了,这一次我办不好差回去皇上是要摘我脑袋的,但到时候你们的脑袋在不在脖子上就另说了!既然溧阳知府已经下狱问罪,本府同知何在?河工职责归你所领,本钦差今日就要查验府库账册,同时下属各州县立即给我将赈灾收支呈交上来,不得有误!”

刘璋回到公堂正位,狠狠拍了一下醒木,“还有府州县乡,全部给我增设粥棚供应粮食,实用造册存档,一颗粮食你们都别想给我弄丢,去!立马去办!”

底下的官员表面上看起来唯唯诺诺,但他们的眼色似乎都没有真正惧怕的意思,反而都在偷偷瞄着旁边同知大人,这位同知看起来也是一脸淡然的样子,只见他面向刘璋不慌不忙地答道:“卑职端州府同知张应理见过钦差大人,卑职在大人到来之前已将所有府库账册以及存粮实数封存造册,即刻可呈交大人查验。至于大人所言增设粥场一事,您看如今天色已晚,各位同僚来回奔波也不甚妥当,待明日臣属必定亲率衙役前去,您看如何?”

刘璋冷冷地看了一眼这个端州府同知,他其实在来之前就知道,溧阳知府虽然名义上是一方主官,但这位副职同知才是整个溧阳最难缠的人物,几乎所有人都知道他是城中最大粮行四海粮行老板童四海的亲舅舅,同时他也是吏部尚书张程源的本家,因此就连溧阳知府都得反过来听他。

“怎么?张大人是没有听见我刚刚宣读的圣旨?如今天子震怒,黎民失所,你们还要再歇一歇?”

“不敢,不敢,既然如此,卑职等就遵照钦差大人的命令,即刻去办,即刻去办!”

这位张大人一边点头哈腰,一边示意底下的官员赶紧认同散去。

刘璋看着这群阳奉阴违的家伙,也知道他们不会轻易就范的,如果他们真能心系黎民和感念圣恩,就不会眼看着这场灾情扩大到如斯地步。招呼手下密切注意这群人的动作,另外下辖地方增设的粥棚都必须有亲兵护卫把守,所有粮食从出仓开始到发放灾民都必须每日回禀不得有误!

这边刘璋正奉旨督办相关赈灾事项,另一边青竹先生一行在经过十几日的路程之后终于抵达了端州境内。沿途之上见到不少举家迁徙的流民,这些人走几步就有成批倒下再也没有起来的,甚至有得人连一裹草席裹尸都没有,大灾之后最容易在这样的环境下滋生疫病,可这个时候连命都顾不得了,谁还能想着疫病的事情,顶多就是一把火烧掉减少概率。两位先生倒是略懂医术,在一路上施救了不少人,可是谁又能保证他们能撑多久呢?

现如今他们的当务之急是前往端州府督查详细民情上达天听,以期整饬吏治,与民生息,固国之本,否则一旦西北边境再度有事,则北陵危已。

听闻左都御史刘璋业已前往溧阳督赈,两位先生则认为天子之忧绝非解决眼前的灾害,更重要得是希望两位先生能够真正找出稳定供给国家财赋的根本所在。

端州府之所以能够成为整个北陵的财税重镇其实也是因为这条济水河,两岸造就了大量平原良田,加上物产丰厚的地域条件,往来商贸四通八达,因此才有了财货积累的根本。现在不仅端州治下不利于国本,同时河工懈怠导致整个济水河演变成了弊端,这直接伤害整个北陵国库收支平衡。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