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二章《一本书读完人类音乐的历史》(14)
辽宋金市民音乐的兴起
辽宋金时期,约公元10世纪至19世纪,这一时期是中国音乐的整理期。这一时期的音乐,与普通的平民阶层保持着密切的关联,呈现出世俗性和社会性的特点,被称为市民音乐。其代表性音乐艺术形式是戏曲音乐。
辽宋金市民音乐的勃兴,极大地丰富了中国音乐的表现形式,为中国后续音乐的发展奠定了不可撼动的基础。
词调音乐
唐代及唐以前的民歌小曲,歌词以整齐句式为多。音乐家们在给齐言诗词谱曲时,为了使曲调更加委婉动人,常常在句中增添一些有声无词的“泛声”,即“和声”或“散声”,后来人们在记写时就在泛声处添加实字,从而形成了长短句的形式,即文学史上所说的“词”。晚唐五代以来,长短句形式的词独领风骚,广泛流行于社会各个阶层。特别是宋代,词调音乐(宋人也称曲子、词曲或曲子词)更是空前繁荣。
体裁结构
初期的词调音乐一般是根据民间小曲填写而成的,结构短小,故称“小令”。北宋以来,教坊乐工常常把“大曲”中结构较长大的部分如曲破、慢曲等填词并抽出来单独演唱,从而兴起了“慢曲”或“长调”。因此,宋元词调音乐在体裁上有短小的令曲,也有中小型的引和近及长大的慢曲与歌头。
总体来说,宋元词调音乐的体裁有令、引、近、慢、歌手等种类。
令——小型结构,字少曲短。如《十六字令》《鬲溪梅令》等。
引、近——中小型结构,一般较长,节奏偏慢,原是“大曲”中开始的部分和入破之前的曲调。如《阳关引》《诉衷情近》等。
慢——大型结构,曲调长大,盛行于北宋。如《声声慢》《扬州慢》等。
歌头——大型结构,曲调长大。如《水调歌头》《六州歌头》等。
词调中的令曲多为单段体曲式,其他体裁一般为两段或三、四段,每段称作“阕”。
创作方法
词调音乐在创作方法上有依传统曲牌填词的,也有全新创作的“自度曲”。
在依传统曲牌填词创作时,可采用“减字”、“偷声”、“摊破”、“犯调”等一系列的手法。“减字”,即简化歌词,曲调不变或相应紧缩;“偷声”,即加繁歌词,曲调不变或相应扩张;“摊破”,即在原有曲牌的基础上根据需要增添部分乐句,结构扩充;“犯调”,即把分属于几个不同曲牌的乐句连缀起来形成一个新的词曲音乐作品(犯调的另一种意思为转换宫调系统或调式)。
全新创作的“自度曲”创作方法灵活多变,不拘一格。
词调音乐风格
一般认为,词调音乐有“婉约”与“豪放”的不同风格。婉约派以柳永、李清照、姜夔等为代表,词风细腻婉约、缠绵柔美;豪放派以苏轼、辛弃疾、岳飞等为代表,词风刚健雄浑、气势磅礴。
晚唐、五代时期,由于战乱纷起,曲子词多表现男女聚散、旅愁闺怨、伤春惜时的情怀,风格婉转绮丽。到了宋代,由于受道学影响,宋诗“言理而不言情”,这就更使得男女爱情、春花秋月成了词的要表现内容。从五代到宋,词的风格虽然有所发展,但大都声律谐协为要,内容婉约。可以说,在苏轼之前,词人大都没有突破“词为艳科”的藩篱。
柳永的词就是“词为艳科”的最好诠释。柳永字耆卿,原名三变,排行第七,人称“柳七”,福建崇安县人。他以创作慢词著称,其作品具有“婉约”的特色。
柳永仕宦失意,便在烟柳风尘中寻找寄托,与倡优歌妓为伍。这使他有更多的机会接触民间音调,用市井俗乐制作新的词调。他的作品主要描绘绮丽的城市风光和倡优歌妓的生活情态,词韵谐畅,抒情气息浓郁,流传极广,叶梦得《避暑录话》有“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之说。
▲柳永像
▲苏轼
到了北宋中期,大词人苏轼将宋代诗文革新运动的成就引入词坛,他“以诗为词”,扩展词的意境和表现内容,词风纵横飘逸,在音律上也突破了原有“声律谐协”的束缚,长调小令,挥洒自如,从而开创了“豪放”的词坛新风。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以豪迈的气概歌颂祖国的大好河山、追忆历史上的英雄豪杰,作品气势磅礴,是豪放风格的代表作。
但遗憾的是,柳永、苏轼的词调音乐作品,我们今天已无法聆听,因为大量宋词曲谱在元明之时已经失传了。其后虽有大量的词谱传世,但几乎都是后人依词而作,如清代的《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由昆曲乐工补配的《碎金词谱》等。好在南宋词调音乐家姜夔的《白石道人歌曲》保存到了今天,这使我们能够得以窥见宋词音乐的神貌。
姜夔及其词调音乐作品
姜夔,字尧章,别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鄱阳)人,我国南宋时期著名词人、音乐家,婉约派代表人物。少年时代就闻名词坛,但却屡考不中,终生怀才不遇,“少小知名翰墨场,十年心事只凄凉”,只能过着寄人篱下的清客生活。
▲姜夔
从其有纪年的词调音乐作品看,公元1176年至公元1206年的30年间,姜夔往来于湖州、杭州、苏州、无锡、扬州、金陵、合肥等地,并创作了大量的诗词作品,以抒发对国家的关切之情和对人生悲苦的感慨。
姜夔是南宋词坛上最讲究辞藻音律、号称“格律派”的词人和音乐家,纪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白石词提要》称赞他“音节文采,并冠一时”。其作品或陶醉于自然景物,或抒发个人的离愁别恨,或感伤国耻国难。《白石道人歌曲》是其留存于世的唯一一部歌曲集,是我国音乐史上极为珍贵的资料。它包括祀神曲《越九歌)10首,用律吕字谱记写;琴歌《古怨》1首,用减字谱记写;词调歌曲17首,用宋代俗字谱记写。
姜夔的17首词调歌曲作品非常闻名,每首作品前几乎都有“小序”,说明创作的原因与背景。这17首词,除《霓裳中序第一》、《醉吟商小品》、《玉梅令》为据古曲曲调或他人曲调填词外,其余的14首作品均为姜夔的自度曲,它们分别是《扬州慢》、《杏花天影》、《鬲溪梅令》、《长亭怨慢》、《淡黄柳》、《石湖仙》、《暗香》、《疏影》、《惜红衣》、《角招》、《徵招》、《秋宵吟》、《凄凉犯》和《翠楼吟》。
1.《扬州慢》
公元1176年,姜夔离开汉阳,漫游大江南北,途经扬州时看到被金兵劫掠后不久的城市到处遗留着战争的伤痕,呈现出萧条荒凉的景象,十分感慨,因而创作了这首词调音乐作品。因歌词采用“慢词”格式,故名《扬州慢》。
现录《扬州慢》原文如下:
淳熙丙申至日,余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余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扬州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自胡马窥江去後,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
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作品用传统的宫调式写成,是典型的由宫、商、角、徵、羽五“正声”加变徵、变宫构成的雅乐七声音阶。全曲结构严谨,音调质朴而富于激情。在结构上,按词调传充分上、下片,但上、下片的字数和曲调变化较多,仅在相应各腔的结音上保持一致,不像一般词调那样完全相同或基本相同。
2.《杏花天影》
公元1186年冬,姜夔离开汉阳、武昌,顺江而下。公元1187年正月初二,姜夔泊船金陵(今南京),身处“莺吟燕舞”之金陵,“北望淮楚”,思念合肥的“知音之好”,感叹自己一生漂泊,写下了这首词调音乐作品。
作品是雅乐七声音阶构成的羽调式,结构也为上、下片,每片四句,除第一句不同外,上下片的后面三句旋律完全相同,是典型的词曲音乐作品结构形态。作品中上、下片第二句中,围绕角音间用的具有装饰性的下方小二度音与下方大二度导音(可看作辅助音)的旋法,具有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加深了作品缠绵柔婉、如怨如诉的情感表达。
3.《鬲溪梅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