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章《一本书读完人类音乐的历史》(12) - 一本书读完人类的历史 - 崔佳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第七十章《一本书读完人类音乐的历史》(12)

秦汉魏晋南北朝音乐的大一统大融合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即约公元4世纪至10世纪,包括从秦汉,魏、晋、南北朝这一漫长的时间段内。中国音乐在这一时期发生显著变化,开创了音乐国际化的新乐风,一方面,世界音乐对中国音乐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而另一方面,中国音乐也开始走向了世界。

民间音乐的兴盛和发展

汉代流行的相和歌、百戏,魏晋时期兴起的清商乐,南北朝后期兴起的歌舞戏等音乐形式,都是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甚为流行的民间音乐形式。此外,源于民歌的鼓吹乐在汉魏时期也得到统治者的高度重视,广泛运用于宫廷朝会、宴享、仪仗、军队等场合。

相和歌

相和歌是汉代北方汉族民间歌曲的总称,其最初的形式为民歌清唱,即所谓“徒歌”;后来衍化成加帮腔的“但歌”,“无弦节,作伎最先唱,一人唱,三人和”;以后再发展成为“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晋书·乐志》)的成熟乐歌形式(丝竹乐器伴奏,由一人手执节奏乐器“节”,边击边唱)。其常用调式有平调、清调、瑟调三种,称为“相和三调”。

乐府民歌《江南》是一首典型的“一人唱,三人和”的相和歌。这首歌曲的歌词是: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

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这首歌曲被认为是相和歌的正声,是传世五言乐府的最古老作品。前三句为“一人唱”,后四句为“三人和”。“唱”、“和”的歌声生动地描绘出江南水乡优美、恬静的图景及鱼儿在莲叶间互相追逐的情景,生机勃勃,意趣盎然。

相和歌在发展中,逐渐与舞蹈、器乐表演相结合,形成歌、舞、乐为一体的“相和大曲”。但是,相和大曲仍然保留了相和歌节奏性强的艺术特点。其伴奏乐队有笙、笛、节、琴、瑟、琵琶、筝等七种乐器。关于其曲体结构,我们从《乐府诗集·相和曲辞》“大曲有艳,有趋,有乱……艳在曲之前,趋与乱在曲之后”的记载可知,相和大曲由前奏(艳)、曲主体(曲与解)、后奏(趋与乱)三部分构成。

鼓吹乐

鼓吹乐是一种以打击乐器和吹奏乐器演奏为主,兼有歌唱的音乐形式,主奏乐器为鼓、排箫和笳。据刘瓛《定军礼》载:“鼓吹未知其始也。汉班壹雄朔野而有之矣,鸣笳以和箫声,非八音也”,可见鼓吹乐起源于我国北方边境地区,它是北方游牧民族的音乐传入中原后与汉族传统音乐相融合逐渐形成的。

源于民间音乐的鼓吹乐后亦被汉代宫廷所吸纳,发展成为宫廷音乐的重要形式。根据应用的场合及乐器编配的不同,有“鼓吹”、“横吹”、“短箫铙歌”、“箫鼓”的分别。据《乐府诗集》卷二一载:“有箫笳者为鼓吹,用之朝会、道路。亦以给赐”,“有鼓角者为横吹,用于军中,马上所奏者是也”。短箫铙歌,通常用于军队凯旋时在殿廷上奏唱,主要乐器是排箫和铙。箫鼓是用排箫和鼓专门在游船上演奏的乐歌。

在艺术风格上,鼓吹乐具有曲调整体性强,音乐粗犷、雄壮的特点,表现出简洁、淳朴的特有气势与风貌。

现保存于《乐府诗集》中,反映男女爱情的《上邪》、《有所思》,诅咒战争的《战城南》都是鼓吹乐的优秀之作,也是鼓吹乐出自民歌的很好例证。

《上邪》是一首表现爱情的鼓吹乐作品,描写了一个女子的爱情誓言,感情真挚、强烈,现录歌词如下:

上邪!

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

山无陵,江水为竭,

冬雷震震,夏雨雪,

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百戏

百戏又名“散乐”,是流行于汉代宫廷和达官贵戚家中的杂技、歌舞及各种民间舞蹈的总称。东汉张衡的《西京赋》中对百戏的表演有生动而具体的描述,其中列举的演出节目有“鱼龙曼延”、“东海黄公”、“乌获扛鼎”、“走索”、“吞刀吐火”、“画地成川”、“跳丸剑”等,这些节目在表演过程中有歌唱及丝竹鼓乐伴奏,形式丰富,妙趣横生。

▲百戏图

汉代百戏不仅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当时人们丰富的艺术创造力,也为后世综合性艺术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乐府

乐府是汉代兴盛起来的,以改编民间音乐为主的音乐机构,它的设置可以上溯到秦代。1976年2月在秦始皇陵区的一个建筑遗址中,发掘到错金银钮钟一枚,钮上刻有“乐府”二字,可知秦代已有乐府。

乐府的兴旺发达于西汉武帝时期。此时的乐府较多地担负了搜集民间歌谣的职司,汉武帝时的乐府曾“采诗夜诵,有赵、代、秦、楚之讴。以李延年为协律都尉,多举司马相如等数十人造为诗赋,略论律吕,以合八音之调,作十九章之歌”。乐府不仅将广搜民间歌谣的采诗之风加以发展,并呈现出更加兴旺发达的趋势。

西汉乐府规模达到1000余人,其中各类乐人分工精细,除演奏员外,还包括了乐器制造的工匠。

▲李延年

乐府中重要的音乐家是李延年,他是中山人,出身倡门,地位卑微。因为音乐才能很受汉武帝的赏识,他得以天下闻名。他的主要成就是能够创作歌曲,即所谓“为之新声曲”、“李延年因胡曲更造新声二十八解,乘舆以为武乐”,这是吸收西域音乐进行创作的最早记载。

公元前7年,汉哀帝对乐府机构进行了裁减,致使乐府由盛变衰。作为音乐机构的乐府渐趋衰落了,但封建政权建立类似机构的传统却存在得相当久远。“乐府”一词的含义,后来扩大为三种,其一指作为音乐机构的乐府;其二指乐府机构采用过的诗歌,以及后人拟作的,类似的民间诗歌或文人诗作,亦称“乐府”;其三、大凡入乐或不入乐的,曾和音乐有关的各种体裁的音乐、文学作品也有“乐府”之称。宋郭茂倩所编《乐府诗集》中开列的歌曲,已有郊庙歌、鼓吹曲、横吹曲、相和歌、清商曲,甚至还收入了舞曲、琴曲、杂曲、近代曲、杂谣歌、新乐府等不同类型的歌曲形式。

清商乐

清商乐又名“清乐”,是我国魏晋时期北方音乐与南方音乐相互融合的产物。这一时期,由于国家政治中心南移(东晋时建都建康,即今江苏省南京),北方音乐文化也随之流入江南。旧有的“相和歌”与南方流行的“吴声”、“西曲”相结合,遂发展成为一种新的音乐形式“清商乐”。因此,清商乐包含了中原旧曲“相和歌”、流行于江南一带的“吴歌”、流行于荆楚一带的“西曲”三部分。

“吴歌”是江苏一带的民歌,风格抒情细腻,多表现男女间的爱情,如《子夜四时歌》之一:

渊冰厚三尺,素雪覆千里。

我心如松柏,君情复何似?

“西曲”是湖北一带的民歌。“西曲”曲调较多,有30多种,名篇有《乌夜啼》、《莫愁乐》等,内容多为抒发游子思归的别离之情。如《莫愁乐》:莫愁在何处?莫愁石城西。艇子打两桨,催送莫愁来。闻欢下扬州,相送楚山头。探手抱腰看,江水断不流。据《乐府诗集》“吴声、西曲,曲前有和,后有送”的记载可知,从“相和歌”发展而来的“吴歌”与“西曲”,在曲体上是典型的三部结构,即和—曲—送。和是乐曲的引子,曲为乐曲的主体,送为尾声。

南北朝以后,清商乐完全取代了相和歌,成为民间音乐的主要形式。但遗憾的是,清商乐的音乐早已失传。

清商三调

清商三调是相和三调的继续和发展,就其表演形式,《乐府诗集》作有如下的记载:

平调:“其器有笙、笛、筑、瑟、琴、筝、琵琶七种。歌弦六部……未歌之前,有八部弦、四器,俱作有高下游弄之后。凡三调,歌弦一部,竟辄作送。歌弦今用器。”

清调:“其器有笙、笛(下声弄、高弄、游弄)、篪、节、琴、瑟、筝、琵琶八种。歌弦四部……未歌之前,有五部弦,又在弄后。晋、宋、齐止四器也。”

瑟调:“其器有笙、笛、节、琴、瑟、筝、琵琶七种。歌弦六部……未歌之前,有七部弦,又在弄后。晋、宋、齐止四器也。”

这里,“歌弦”是乐曲的主体部分,由歌唱和器乐演奏构成。其前的“弦”是器乐演奏部分,其后的“送”是乐曲中情绪热烈的煞尾部分。因此,清商三调在曲体上是典型的三部性结构,具有极佳的艺术效果。在历史上,曹操、曹丕、曹睿祖孙三代都喜爱欣赏清商三调。

歌舞戏

歌舞戏源于汉代百戏,是南北朝后期兴起的一种有故事情节、角色化妆、歌舞兼具伴奏与伴唱的戏曲初级形式,其代表曲目有《大面》、《钵头》、《踏摇娘》等。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