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八章《一本书读完人类音乐的历史》(10) - 一本书读完人类的历史 - 崔佳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第六十八章《一本书读完人类音乐的历史》(10)

中国音乐的起源中国的音乐有着悠久的历史,它发源于原始人类的生产劳动,且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交流密切相关。

关于中国原始音乐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非常古老的洪荒时代。在人类还没有产生语言时,就已经知道利用声音的高低、强弱等来表达自己的意思和感情了。随着人类劳动的发展,逐渐产生了统一劳动节奏的号子和相互间传递信息的呼喊,这便是最原始的音乐雏形。

音乐起源诸说

综观中国音乐从古至今的流变,我们不禁扪心自问:中国音乐史的第一步是从哪里开始的?中国音乐之河的源头究竟在哪里?

现在就让我们真正回到历史的原点,展开中国音乐史的探索之旅吧。

音乐的起源

音乐,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考古证明,中国的祖先早在二三百万年前就已在祖国大地上生息、繁衍,他们不仅留下了生产劳动的印记,更留下了早期的人类文化。

原始人类用音乐传达讯息,用音乐描绘他们的劳动生活,用音乐配合集体劳作,用音乐与自然对话,歌颂天、地、祖先与神灵。据史料记载,早期的音乐以自然、生活、劳动、信仰为主要题材。古代最初的音乐家是掌握某些巫术的巫师,他们将音乐作为与神秘自然沟通的载体,祈求风调雨顺,盼望生活安定,农业丰收。

音乐起源于原始人类为谋生存、求繁衍的社会生活之中。

巫术与音乐的起源

音乐是从原始民族的巫术中产生出来的,这一观点是由法国音乐学家孔百流提出来的。我国学者王国维亦有类似的观点,他在《宋元戏曲考》中说:“歌舞之兴,其始于古之巫乎?”我国古代文献中,有不少相关的记载。如《吕氏春秋·仲夏纪·古乐篇》中有关舞蹈起源的传说:“昔陶唐氏之始,阴多,滞伏而湛积,水道壅塞,不行其原,民气郁阏而滞著,筋骨瑟缩不达。故作为舞以宣导之。”

原始社会,人们在与大自然进行求生存的斗争中,为获得一种超自然的力量,逐渐形成了巫术。音乐便作为巫术中的一个有效手段而产生了。古文中记载的用以宣导积水的舞蹈,就是一种与神秘自然对话的巫术。“巫”,是能在人与神鬼之间进行沟通、交流的“中介者”。

《说文解字》云:“巫,祝也。女能事无形,以舞降神者也”。甲骨文的舞字秉承了中国象形文字的特点,像一个人拿着道具而舞。这个“舞”字,后来也指称掌握占卜、擅长歌舞的“巫”。

从卜辞中的“舞”字,变为小篆中的“巫”字,再到楷书中的“巫”字,我们很容易看到,“巫”与“舞”是同源同音的。

《吕氏春秋·仲夏纪·古乐篇》记载:“昔古朱襄氏之治天下也,多风而阳气畜积,万物散解,果实不成。故士达作为五弦瑟,以来阴气,以定群生。”

这种以“瑟”为道具的宗教仪式,显现了远古时期音乐与巫术密不可分的联系。

模仿与音乐的起源

英国音乐出版家克罗威斯特提出了音乐起源的“模仿自然说”。他认为人类从自然界的音响如虫叫、鸟呜、风声、水流声、雨声……中得到灵感而创造出音乐。

中国古代也有类似的见解。《吕氏春秋·仲夏纪·古乐篇》记载:“帝尧立,乃命质为乐。质乃效山林溪谷之音以歌,乃以麋辂置缶而鼓之,乃拊石击石,以象上帝玉磬之音,以致舞百兽。昔黄帝令伶伦作为律。……次制十二筒,以之昆仑之下,听凤凰之鸣,以别十二律。”

其中“伶伦听风凰之鸣而定律”这句古文,就向我们传达了原始音乐有模仿鸟鸣声而产生的可能,这是因为鸟类的鸣声具有乐音或节奏的因素,这与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提出的音乐起源于鸟鸣声的观点十分吻合。

劳动与音乐的起源

恩格斯在《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中说:“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古代人类在生产劳作的过程中,同样创造了早期的音乐文化。《吕氏春秋·淫辞》中记载了最早的劳动号子:“今举大木者,前呼舆謣,后亦应之。此其于举大木善矣。”而《淮南子·道应》中也有“今夫举大木者,前呼‘邪许’,后亦应之。此举重劝力之歌也”的记载。

▲达尔文

东汉赵晔的《吴越春秋》中记载了相传为黄帝时期所作的《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肉。”描述原始社会时期人们将竹子砍断,把竹子接上,制造狩猎工具,射出土制弹丸去捕射猎物的过程,简练而生动。

异性求爱与音乐的起源

19世纪英国的生物学家达尔文,在观察雄性动物大都在繁殖期以鸣叫作为吸引异性的手段后,联想推演出人类可能以此为出发点而获得音乐能力,并认为音乐最初是作为引诱异性的工具而受到重视。

德国学者里克尔也曾提到印度某种类人猿能清晰地唱出八个音阶,且完全可以用乐谱记录下来,而其“歌唱”常常是在求偶期。这种“异性求爱”的观点曾有着广泛的影响。

古歌古乐舞与古乐器

在中国的古代,音乐得到了初步的发展,并且诞生了许多古歌、古乐舞和古乐器,这些音乐形式多半是与劳动生产结合在一起的。

古歌与古乐舞

原始音乐的形式是歌、舞、乐三位一体的乐舞,其中歌唱和舞蹈具有重要地位,节奏因素较为突出。

原始音乐与劳动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吕氏春秋·古乐篇》记载的“八阕”,则是反映原始农牧生活的组歌,它一共包含八首曲子,演出的时候,表演者手执牛尾巴,边跳边唱。“八阕”是指:“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一曰《载民》,二曰《玄鸟》,三曰《遂草木》,四曰《奋五谷》,五曰《敬天常》,六曰《达帝功》,七曰《依地德》,八曰《总万物之极》。”

其意思是,从前葛天氏时候的乐指三个人拿着牛尾巴,踏着脚唱八首歌:一叫《载民》,二叫《玄鸟》,三叫《遂草木》,四叫《奋五谷》,五叫《敬天常》,六叫《达帝功》,七叫《依地德》,八叫《总万物之极》)

《礼记·郊特牲》记载的一首古代祭歌,似乎是用呼喊、恳求的音调唱出来的,歌词是这样的:“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意思是,土壤回原位,流水入深谷,昆虫别出来,草木生长在润湿的地方。

传说中最早的情歌是以写禹的妻子等待他回来而唱的,是这样记载的:“禹行功,见涂山之女。禹未之遇,而巡省南土,涂山氏之女乃令其妾候禹于涂山之阳。女乃作歌。歌曰:‘候人兮猗’,实始作为南音。”意思是,禹治水时,娶涂山氏的女子。禹没有跟她多盘桓就巡视到南边去了,涂山氏的女子就叫她的侍女到涂山的南面等候着禹。女子于是作了一首歌,歌中唱道:“等候着人呀”。这是最早的南方音乐。

史籍显示,中国古乐舞至少有5000年以上的历史。

从原始时代至夏、商时代,比较大型的乐舞相传有黄帝的《云门》、尧的《咸池》,流传下来的有舜的《箫韶》、夏的《大夏》、商的《大濩》等。

古乐器

乐器的发展与生产力有着密切的关系,有些原始乐器就是从生产工具演化来的。臂如磬是石庖丁的演化,埙和骨笛,最早可能是捕鸟时模仿鸟鸣用的工具。只有在青铜铸造业发展的情况下,才会出现铜鼓与铜钟。远古时期这一阶段,乐器的种类主要是吹奏乐器和打击乐器。至于弹奏乐器,据有关文献及西周时期琴、瑟使用的情况推断,商代可能已有琴、瑟的雏形,但因尚无考古的实证,只能存疑。

这个时期的主要乐器有鼓、磬、钟、编钟、编铙、骨笛、埙、籥和龢。1.鼓

鼓是原始乐器中最早产生的一种打击乐器,最古老的鼓为土鼓,后出现了木鼓,到商代才出现铜鼓。现存可见较早的鼓的实物有山西陶寺夏文化遗址出土的鼍鼓和甘肃永登出土的土鼓。2.磬

磬为石器时代的产物。现存较早的磬为山西陶寺和夏县东下冯出土的夏磬,其制作工艺很粗糙,1950年于河南安阳武官村出土的商代虎纹大石磬,制作工艺水平极高,音色柔美。

▲鼓

3.钟

目前发现最早的钟为陶钟,出土于陕西长安县龙山文化遗址,另外,河南三门峡庙底沟也出土了陶钟,它们是新石器时代遗物。商代由于普及了青铜的生产,于是有了铜铸的钟。商代已有多种类型的钟,按演奏法分,有悬鸣、执鸣、植鸣不同的钟。同属于钟类的有钟、铙、镈、镛(大钟)等。4.编钟

将几个不同音高的钟编联起来演奏,就成了编钟。目前发现商代的编钟与编磬一样,均为三个一组。5.编铙

殷墟妣辛墓出土有五件一组的编铙。

这是新石器时代较多使用的陶制乐器。一般为球形或半球形,中空,内装陶丸或石粒,摇之“哗哗”作响。

▲编钟

6.骨笛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