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七章《一本书读完人类音乐的历史》(9) - 一本书读完人类的历史 - 崔佳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第六十七章《一本书读完人类音乐的历史》(9)

20世纪初期的音乐民族主义音乐,表现主义音乐,新古典主义音乐是20世纪西方音乐发展史上的主流音乐。

这一时期的作曲家们不再采用传统的记谱法记录民间音乐,他们通过录音机等新兴的音乐学新技术,更精确的记录音乐的全貌,从而形成了一种新的艺术表现形式。

民族主义音乐

19世纪兴起的民族主义音乐,在20世纪前半叶获得了新的发展。20世纪民族乐派的作曲家不再只是依靠传统的记谱方法记录民间音乐,他们通过录音机等新兴的音乐学新技术,更精确的记录下民间音乐的原貌。他们不再把民间音乐中不规则的地方纳入现代音乐的轨道,而是珍惜这些独特的品质,并开始寻求民族的原始音乐灵性。

巴托克

贝拉·巴托克是匈牙利的新民族主义音乐的杰出代表,他集民族音乐学家、钢琴家和作曲家于一身。通过对匈牙利民歌的深入考察,他指出“古老的匈牙利五声音阶是中亚、土耳其、蒙古和中国这个五声音阶中的一个分支。”他在作品创作中,把匈牙利音乐中那“不为人们所知的精神”作为基础,并广泛融合了古典、浪漫和现代的音乐技法。

在20世纪流派众多风格各异的音乐世界中,巴托克的音乐作品坚定地根植于自己民族的传统土壤,并大胆吸收一切可供借鉴的外来表现手段。他因此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成为20世纪民族乐派的杰出代表。

巴托克于1881年3月26日出生在匈牙利托伦塔尔的瑙杰圣米克洛什(现名圣尼古拉—马雷,划属罗马尼亚)。父母亲都是音乐爱好者,常常和朋友们聚在家里演奏音乐。每逢于此,小小的巴托克总是听得十分入迷,若有人发出别样的声响,他还会一本正经地干涉。

巴托克5岁时开始随母亲学习钢琴;9岁开始练习作曲;11岁举行首次公开演奏会,并开始师从著名音乐家拉兹洛·艾凯尔学习音乐理论。从12岁起,他便开始教授私人钢琴课,以补贴家用。13岁时,他随家人移居普雷斯堡。这是一座富有悠久音乐传统的城市,匈牙利歌剧的奠基人弗朗茨·艾凯尔和匈牙利前辈大师李斯特的专业道路都是从这座城市起步的。

普雷斯堡的音乐生活十分活跃,巴托克在这里结识了许多优秀的音乐家,他还经常参加当地盛行的家庭演奏会,出席音乐会,观赏歌剧。到18岁时,他已学遍了从巴赫到勃拉姆斯的全部曲目。

▲工作中的巴托克

1899年,巴托克在普雷斯堡结束中学教育后,因超乎寻常的才能免试进入布达佩斯音乐学院。在校期间,他接触到了理查德·施特劳斯的作品,大为折服。可惜当时布达佩斯音乐学院的教学偏于保守,学校乐团几乎从不演奏当代作品。学生们必须越过多瑙河,在大河彼岸圣卢凯温泉的音乐会中,才能一饱耳福。

音乐学院毕业后,巴托克于1904年1月上演了自己第一部重要作品《科树特交响曲》。因为科树特是一位反抗奥地利统治的匈牙利民族英雄,所以担任演奏的乐队中有一些奥籍音乐家非常不满。排练中,他们大声抗议,拒绝演奏。初演时,竟然有五名担任重要声部的奥地利人装病请假。然而,这部充满爱国主义情绪的作品上演时还是受到了热烈欢迎,巴托克在如雷的掌声中谢幕达十多次。

翌年8月,巴托克去巴黎参加过一次作曲比赛,但因为他的作品过于“新潮”而落选了巴托克十分气愤,他说:“真是岂有此理,作品的演奏非常不错,偏偏那些评委们听不懂,实在可耻。让这些畜生来宣布我的作品不够格,只能说明他们前所未有的愚蠢。”

同年,巴托克在国内旅行时,听到的许多匈牙利民歌,令他大为震动。他开始认识到,匈牙利民族音乐的真谛原是蕴藏在广大的乡间农民歌手中。他终于找到了弘扬发展匈牙利民族音乐的基本起点。从此,他和亲密的朋友、作曲家柯达伊一道,开始了长达数十年的民间音乐研究工作。

为了收集记录民歌,巴托克从一个村庄走到另一个村庄,历尽了风霜辛苦。一位朋友在乡间见到他时,对着他的模样竟惊奇得一时间说不出话来。

这位朋友描绘当时“他的裤腿卷起来塞在靴子里,旧上装、破帽子,还套了件磨光了的棕色外衣。他的胡子至少有一星期没刮过了。脖子的一边,斜挂着一架留声机,来回直晃荡;另一边挂着一个装食物的布包,活脱脱变成了另外一个人。”

▲巴托克肖像

巴托克的民歌研究工作,为匈牙利音乐的发展作出了划时代的贡献,但该项工作却难以维持他的生活。1907年,他不得不在母校执教,收入虽然有限,却总算有了固定职业。在繁忙的教学工作之余,他仍坚持自己所深深喜爱的音乐创作。一位出版商曾在火车上遇到趁假期出外旅行的巴托克,只见他坐在车厢一隅,膝上搭了一只扁箱子,上面摊着报纸,正忙着作曲。出版商问他在火车上作曲是否方便,巴托克乐观地说:“要看车厢的弹簧。现代的铁路车辆弹簧很好,大大减轻了颠簸之苦,当然可以在车上写作。”

1908年,巴托克完成了《十四首钢琴小曲》。在这部曲集中,他将古老的匈牙利民间音乐的精神与20世纪初盛行的作曲技术进行了巧妙有机的结合,显示出了他自己独特的音乐风格。与此同时,他还写成了根据85首民歌改编的一套教学用钢琴曲《献给孩子们》和《十首简易钢琴小曲》,这些作品清新生动且简单易奏,深得各年龄段人们的喜爱。

巴托克的作品的传播越来越广,但因为手法新颖不同寻常,常常是毁誉参半。每次演出,台下总是一半掌声,一半嘘声。1917年,巴托克完成舞剧音乐《木雕王子》后,交由布达佩斯歌剧院演出。剧院的指挥怯于困难,没人肯接,乐队队员也不愿演奏。意大利指挥家坦戈自告奋勇,热心帮忙,在排练中坚持严格要求,不断纠正演奏员的错误,逼得那些存心起哄的队员不得不拿出看家本领全力应付。这次演出,终于获得了无可争议的成功,巴托克和坦戈在曲终时并肩谢幕多达15次。

20世纪20年代后期和30年代间,巴托克的创作进入高峰时期。他创作了集20世纪作曲技术大成的钢琴教学曲集《小宇宙》、《世俗大合唱》、《为弦乐、打击乐和钢片琴所写的音乐》、《两架钢琴奏鸣曲》、《第二小提琴协奏曲》等一系列作品。在音乐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6首弦乐四重奏,也于此时全部完成。巴托克因此赢得了世界性的声誉。但就在这时,纳粹在德国取得了政权,欧洲的政治局势越来越严峻。1940年10月,巴托克被迫离开匈牙利,前往美国。

来到美国之后,巴托克主要从事民间音乐研究。他收入很低,而且没有保障,又患了白血病,处境十分艰难。1943年,美国的音乐家朋友们以约写新作的名义,送他去疗养。疗养中,他抱病创作《乐队协奏曲》这一传世名作。1945年秋,他在《第三钢琴协奏曲》接近完成时,病情急剧恶化,同年9月26日,巴托克带着《第三钢琴协奏曲》中的未尽之言,于痛苦中离开了人世。巴托克一生中在民族音乐研究、音乐创作、钢琴演奏与教学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他是20世纪中最伟大的音乐家之一。

科普兰

科普兰,美国作曲家,祖籍俄国,是第一位被认为有本土风味的美国作曲家。科普兰的老师是戈德马克,他的第一首作品是《管风琴交响曲》。这首作品1925年首演后,指责声不断,科普兰被贬为不协和音的信徒,指挥家达姆罗什当时曾说:“才23岁就写出这种东西,再过5年会杀人。”科普兰的成名之作是1936年他根据墨西哥流行曲调而创作的管弦乐幻想曲《沙龙》。

科普兰作有4首交响曲:第一首为《管风琴交响曲》;第二首为《短交响曲》;第三首《第三交响曲》;另外还有《舞蹈交响曲》。四首交响曲中目前经常演奏的是《第三交响曲》。

科普兰的《钢琴协奏曲》采用了爵士乐的语汇,是一首极具现代特色的协奏曲。科普兰的《单簧管协奏曲》是为摇滚乐王班尼·古德曼而作的。

科普兰的舞剧音乐作品都是和美国女舞蹈家玛莎·格雷厄姆合作创作完成的,这种合作始于1931年。科普兰的第一部舞剧音乐是根据《钢琴变奏曲》改编而成的《狄斯拉姆》。他的著名舞剧《阿帕拉契亚的春天》描述19世纪前半叶宾夕法尼亚州境内阿帕拉契亚山的春天,背景是一个新建的农家,人们正聚集而参加一位拓荒者的婚礼。《小伙子比利》是科普兰三大舞剧之一,这首作品受林肯·卡斯坦之约而作,曾被好莱坞拍成西部片,作品中运用了大量西部民歌。科普兰的管弦乐《剧场音乐》作于1925年,1925年11月20日由库塞维茨基指挥波士顿交响乐团首演。科普兰的著名管弦乐作品是《声明》,是受美国作曲家协会委托,为明尼阿波利斯交响乐队而作。他的另一部管弦乐《林肯肖像》作于1942年,这部作品是受指挥家科斯特拉涅兹委托而作的。

科普兰的两幕歌剧《温柔乡》作于1954年,该年4月1日在纽约大都会歌剧院首演。这部歌剧描述了20世纪30年代中期,两位流浪汉来到正在收获期间的某农家找工作。农家的母亲听说流浪汉在附近欺负少女后大为惊慌,只允许他们住宿一晚,然后离开。但农家少女罗莉爱上了流浪汉马丁,马丁约罗莉私奔,罗莉一口承诺。深夜,马丁与同伴协商,但同伴特普认为流浪生活不适合罗莉,劝说马丁自己悄悄离去。罗莉发觉自己被遗弃,决心离家出走,母亲劝住了女儿。此曲的组曲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包括第二幕的前奏曲及罗莉和马丁的爱情二重唱;第二部分包括第一幕开始时的罗莉的毕业舞会情景;第三部分包括结尾,即母亲准许两位流浪者住一夜,平静的农家夜晚幽静的窃窃私语。

▲科普兰

虽然科普兰的创作风格包含大量美国民歌的成分,但他从不照抄照搬,而是嵌入自己独特的节奏,并且将民歌元素融于其与众不同的、广阔的音乐视野。第三交响曲的终曲乐章就是这样的代表作,这首曲子是他自己谱写的著名民歌风格圣歌《凡人号角》扩展而成的一首幻想曲。

科普兰的《丧歌》,是为悼念斯特拉文斯基而作。他的钢琴三重奏《维捷布斯克》,实际是犹太主题的练习曲,作于1929年。此外,科普兰还收集、编著两册《古老的美国歌曲》,第一册编于1950~1954年,第二册编于1952~1958年,分别都收录5首歌曲。

格什温

格什温,美国现代派作曲家、爵士音乐钢琴家。他出身贫寒,童年没有受过正规音乐教育。12岁始学钢琴,14岁开始学习和声、对位与配器。格什温音乐创作的最大贡献是把美国通俗音乐与严肃音乐有机地结合,创立了美国所特有的音乐风格,即交响爵士乐,成为美国民族音乐的奠基人。他的音乐成功地吸收了黑人舞曲及爵士音乐的节奏、旋律和配器风格特点,深受人们欢迎。他主要作品有《蓝色狂想曲》、《第二狂想曲》、音诗《一个美国人在巴黎》、《f大调钢琴协奏曲》,以及取材于黑人生活,全部由黑人演出的歌剧《波吉与贝丝》等。

▲格什温

格什温的音乐特点是灵活地运用美国流行音乐和民间音乐,尤其是爵士乐、雷格泰姆、布鲁斯的材料和手法进行创作。同当时许多作曲家的情况相反,他不是在专业音乐的背景和基础上,伸手向民间音乐及流行音乐寻求素材,而是扎根于流行音乐、民间音乐的土壤,试图将这些音乐推向专业音乐的方向。他的理想是把爵士音乐由“廷潘胡同”迁向“卡内基音乐大厅”,使长期被人们看不起的美国爵士音乐能够登上专业音乐的大雅之堂。他曾说:“我认为它(爵士音乐)可能比任何一种民间音乐更为深入地浸注在美国人民的血液和感情之中。我相信,通过既有爵士音乐天赋又有交响音乐天赋的作曲家之手,它可以成为拥有永恒价值的交响音乐作品,并登上大雅之堂。”1923年,格什温为宣传美国流行音乐而举行的音乐会创作了钢琴和爵士乐队演奏的《蓝色狂想曲》。1924年演出时,由怀特曼指挥,格什温担任独奏,获得很大的成功,由此奠定了格什温严肃音乐作曲家的地位。次年,他完成了以爵士音乐素材创作的《f大调钢琴协奏曲》、音诗《一个美国人在巴黎》等大型器乐作品,这些作品均获得好评。

正当格什温开始在音乐舞台上崭露头角时,他不幸患上了脑瘤,于1937年过早地去世。格什温是20世纪美国最有影响的作曲家之一,美国政府于1945年将他的生平拍成电影,片名为《蓝色狂想曲》。

作曲家沃恩·威廉斯

沃恩·威廉斯,是英国作曲家,著作家和指挥家。他生于英国格洛斯特郡的下安普内,父亲是当地的一个教区牧师。6岁起,威廉斯便在他的姨妈指导下学习音乐,7岁开始学小提琴。在查特豪斯学校读书时,他是学校乐队的小提琴手。在剑桥进三一学院后,他开始学习作曲。1890年夏,沃恩·威廉斯来到了慕尼黑,在这里他聆听了瓦格纳的乐剧《女武神》,从而更加坚定了他早已立下的志愿——当一名作曲家。回国后,沃恩·威廉斯进入皇家音乐学院学习和声与作曲。1897年,他来到柏林,拜布鲁赫为师,1909年又到巴黎,求教于拉威尔。在求学期间,他尝试着创作了一些歌曲,毕业后不久他便投入到大型乐曲的创作中去。

在长达50多年的音乐创作生涯中,沃恩·威廉斯创作出了大量的作品。他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创作基础是英国的民歌和传统音乐,他在创作中广泛使用各种民间调式和古代教会调式,调性明确,和声清楚,节奏平稳。他的《三首诺福克狂想曲》是以民间主题为基础创作完成的,《塔利斯主题幻想曲》则是根据英国16世纪宗教音乐家汤姆斯·塔利斯的赞美诗创作完成的。他还创作过不少歌剧,有《牲口贩赫由》《恋爱中的约翰爵士》《奔向大海的骑士》等。他根据英国作家班扬的小说《天路历程》而创作的同名道德剧也很有名。沃恩·威廉斯的最大成就是他的九部交响曲,其中以《伦敦》交响曲(第二)、《田园》交响曲(第三)和《d大调交响曲》(第五)最为著名。

沃恩·威廉斯还写过不少电影音乐,他的《南极》交响曲(第七)就是根据他为电影《南极的苏格兰人》所写的配音改编而成的。沃恩·威廉斯致力于音乐普及活动,他与霍尔斯特等人编辑的《英国赞美诗》影响极大,印数已达500万册。他还亲自参与筹备英国农村传统的,由合唱队和器乐演奏能手联合举行的表演赛会,并参加演奏,为赛会作曲。他认为,赛会这种场合最适合传播具有高度艺术性的专业音乐创作,最便于在民间音乐生活中灌输纯粹的音乐艺术。

1958年8月26日早晨,86岁高龄的作曲家在他伦敦的寓所中平静地去世了。

布里顿

布里顿,英国作曲家。自幼跟随母亲学习钢琴,1930年入伦敦皇家音乐学院学习作曲与钢琴。在1935年至1939年,他主要为电台广播、戏剧、电影作曲。1939年赴美国。1942年回国后,他作为钢琴家在英国各地演出并继续作曲。他的创作不属于任何流派,不限于某种风格,独树一帜。他是珀塞尔之后20世纪英国音乐界最成功、最具代表性的作曲家。他在歌剧、合唱音乐、室内乐、交响音乐、声乐套曲及歌曲等众多领域成就卓著,仅歌剧作品就有16部之多。

▲不里顿

布里顿的音乐扎根于传统土壤,不仅偏重《圣经》奇迹、古典名著等题材,而且在作品中经常吸取圣咏、民歌、古典音乐素材的营养。他的创作受到新古典主义影响,但并不拘泥于某种流派和技巧。他在创作中既尊重本民族的传统,又大胆吸收和运用现代派的风格、技巧。他能创作现代的不协和的音乐,又能在音乐中体现中世纪的气氛。他创作过豪华壮丽和具有仪式气氛的作品,又常以一种富有魅力的简朴单纯的笔触创作,他还能在大型合唱作品中构筑起极其复杂的复调结构。总之,布里顿所创作的音乐作品支配着他的风格,不管他选择什么形式或使用什么语汇,都能做到得心应手、运用自如。

布里顿一生获得不少荣誉,1952年他被授予“荣誉之友”的称号;1964年获得阿斯本音乐奖;1965年获得有功勋章;1976年又被授予男爵爵位,并获得英国上议院终身议员称号。1976年12月4日,布里顿逝世于奥尔德堡逝世。

普罗科菲耶夫

普罗科菲耶夫,俄罗斯作曲家、钢琴家和指挥家。自幼跟随母亲学习钢琴,5岁试写钢琴曲,9岁试写歌剧,14岁进圣彼得堡音乐学院学习作曲和钢琴,20岁举行首次个人交响乐音乐会,1936年旅居美国、法国,从事创作和演出,1936年回国定居,继续从事音乐创作。

普罗科菲耶夫是俄国有代表性的现代作曲家。他师从里姆斯基·科萨科夫,很早就被视为俄国音乐界的新秀而受到关注。1917年俄国革命时,他离开了祖国,1918年经由日本到达美国。其后,他在美国和西欧渡过了十四五年,但他认识到离开祖国就不可能进行真正的艺术活动,于是在1934年回到莫斯科定居。他回国时对朋友们说:“在异乡不能产生灵感。我是一个俄罗斯人——我必须回到祖国,我一定要适应祖国的气氛。我要听到俄罗斯的语言,和自己的骨肉同胞交谈,祖国才有在其他国家无处寻求的音乐。”他在苏联受到非常热烈的欢迎,他的一生对苏联的音乐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1953年去世,享年62岁。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