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5章和亲
第235章和亲
(过年好过年好!默默给您拜年啦。)
他有些后悔这次带长平来泰山了。当初,他只想让长平看看,帝国的力量多么强大,她的阿耶创造的势力范围,已经超过了爷爷太宗。
封禅的场面多么宏大,在各国使节满是敬服,羡慕的目光里,凝视着自己阿耶登上高高的祭坛,为天下祈福,为社稷礼赞。
然而,谁也没想到,也许封禅时看到了皇帝对长平的喜爱,封禅一结束,吐蕃使臣便派使者前来递交国书,点名要娶太平公主。
吐蕃的势力,一直都很强。即便先帝曾几次征讨,但是并没打击到他真正的实力。因为,出征吐蕃,路程遥远不说,军资物料难以为继。而吐蕃的弯刀骏马,一直都不逊色于大齐的军队。
既然吐蕃有求全之心,总不能不舍一个公主,跟他们闹翻。
也许,吐蕃翻脸的后果,不是目前李稚所能接受。
好在长平才八岁。
倒不急于出嫁。可是,要拒绝吐蕃,总得有一个理由。而这个理由,实在不好找。八岁的长平,也不可能有过婚约。
不想让爱女嫁到远方去,又不好直接拒绝吐蕃。
和亲,在大齐和前朝,都是一个常用的手段。
远的藩国,跟大齐有了婚约,嫁去一个公主,或者世家女子权做公主,两国彼此就有了一个暂时的盟约,互不侵犯,藩国按时进贡,大齐对藩国的回馈其实远多于进贡,不过,这对双方都是好事。
有了婚约,一旦藩国间发生了战争,这种战争对于他们来说实在是家常便饭——两家军事力量稍有改变,就总有一个蠢蠢欲动,想吞并对方肥美的草原或着疆土。
这样大齐可以名正言顺的出兵,结盟的藩国也就自然成了大齐的盟军,和驻守塞外的一支铁骑。
既然和亲都有利益,大家何乐不为?
问题就是,帝王家的公主金枝玉叶,愿意远嫁的寥寥。
就是公主勉强同意了,李稚也没有多的女儿挨个嫁。
于是,很多时候,嫁过去的,可能是一个近臣的庶出女儿,也可能就是后宫一个貌美的宫人。
前朝,大汉在汉武之前,确实嫁出去过真正的公主,那时因为,汉景帝冒充的宫人接连被对方所杀,因此,王美人亲生的女儿便亲自和亲。
到了汉武帝,他的亲姐姐和亲以换得边疆数十载和平,让他倍感耻辱。汉武帝时期,没有公主和亲,靠的就是铁骑刀戈,所谓,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
可是,大齐的疆土太大,汉武的穷兵黩武后来也照样使国家落入尴尬境地。
所以,汉武最后下了罪己诏。
所以,大齐朝,依然有和亲一说。
舍我青春女子一人,换得国土数十年安康。说到底,还是因为国力不足。
太宗照旧和亲,并不乏佳话。
但李稚舍不得长平。
他有其他的女儿,如果吐蕃求的是她们,或许他也就勉强同意了。
可是,长平,是他关后最心爱的女儿,而且,只有八岁。
思前想后的李稚,病的越来越重了。
他不愿意,关后更不舍得。
连生三个儿子,只有长平这一个女儿,百般聪明可爱,又最像关后,舍得儿子去做质子,也绝不同意长平去和亲。
更不要说,长平公主从小跟随帝后,生活娇贵,可以想象真有那么一天,她也不会在塞外活得下去。
只是,吐蕃要求的是长平公主。
这样,和亲之请就入了死局。
。。。。。。
九阴一路上百思不解,今日李稚跟他见面,难道只是为了找他诉诉苦?
不过第二天答案便揭晓了,旨意下来,免了他的岭南招讨使,去兖州做刺史。得到消息后,九阴长舒一口气。
这样的姿态,便是解冻阿耶之案的第一步。
出任兖州刺史,便是将李恪的世子放到一方大员的位置。要大臣们接受需要时间。慢慢的,等到大家忘掉了孙无忌和李恪,那时,翻案对李稚来说就不是难题了。
已经等了十年,九阴不在乎多等几年。
而且,这都是给后人看的,百年千年后,谁会在乎一件冤案带给李仁多少痛苦?
后人不知道,死去的人更无所谓。
跟调任兖州的消息同时得到的,还有长平远嫁和亲的传闻。
裴敏儿高兴,李仁做官的地方,离长安越近,表明他受到的猜忌和打压越少。
离吴王冤案大白之日也就不远了。跟九阴不一样,她在乎。
高兴之余她让人捧了十贯钱给宣旨的宦者。那宦者拿了钱,笑得很勉强。
敏儿以为打点的少了,有些尴尬。那宦侍自然玲珑剔透,一下明白了自己的忧愁被敏儿当作拿钱不高兴了。立即推心置腹的对敏儿道,“裴娘子莫多心。咱家是有别的心事。唉,也不怕跟你诉苦,这几日我们的差使不好当啊。圣人烦躁,我们也发愁。”
这才把原委告诉了敏儿。
九阴听他们叙话,本来自己不准备插话。谁知竟然是把长平远嫁和亲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