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二千零三年--二千零五年智力的快速发育症状显著显现 - 神经症的自我疗愈纪实 - 朗清峰平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2、二千零三年--二千零五年智力的快速发育症状显著显现

2003年的秋天,我步入初中阶段。母亲用心良苦,托关系找熟人,每年交600元的借读费,把我从农村送进了县城的一所初级中学,因为离家有大约7公里左右的路程,一个13岁的孩子,如果每天骑自行车上下学,冬冷夏热会很辛苦,路上也不安全,所以就给我办了住校。

在学习上,我先天性的自觉,心无旁骛。并且,再也没有比这个时期,智力发展更迅猛快速的阶段了,在发展心理学中,也提及青少年在15岁前后,学习能力会达到顶峰的论断。语数外、理化生、史地政,每一门课程知识我都兴趣浓厚,如饥似渴的吸收着。课堂上,我的注意力高度集中,老师讲的内容很快就能理解,并且因为老师设定了奖励机制,回答问题可以得到一张粉红色的,盖章的小纸条,所以好胜心强烈的我,总是最踊跃的那一个学生。加上逻辑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都比较突出,所以很赢得老师的喜爱。在课间以及放学后,我的精力也单纯的专注在学习上,心无旁骛。我们班是个借读班,绝大多数同学都是各村镇上的孩子,像我一样到县城读书,所以整体的学习氛围是很浓厚的。我的小圈子都是成绩好的同学,大家一起比拼做题,晚自习结束后,我们会关灯躲开保安的检查,等听到保安把教学楼大门锁上走远以后,我们再把教室的灯打开一排,坐到一起继续做练习题。那个时期精力充沛,冬天的早晨四五点也能起得来,在宿舍上铺的下面挂一个小手电筒,趴在被子里做练习题,记得当时做完好几本生物、物理等课程的练习册,历史、地理和政治也因为先天性的好感,对文字和立体空间的敏感性,背记的比较快。所以,当时这些课程的成绩经常可以考到满分,一直在班级的前三名。现在看来,成绩好并不是因为自己有很高天分,而是遵循了学习的客观规律,勤学多练,熟能生巧的结果罢了。与此同时,在整个初中三年,我一直是班上的班长兼英语课代表和体育课代表。能做英语课代表是因为在小学毕业后的暑假,我的母亲花了50元给我报了一个村里的英语辅导班,一名镇中学的老师教我们。所以,一进入初中,我几乎就是唯一会一些教材内容的学生,班主任是英语老师,指定了我做英语课代表。可是后来,我一直没能掌握英语学习的方法,总觉得自己有天分,应该跟着感觉兴趣走,物理、生物、历史、政治、地理、化学,越学越有兴趣,幻想成为科学家、思想家,所以学的越来越专注,背记很牢固,习题练习也多,成绩也都能接近满分。但是,对于应该多背单词,增加词汇量的英语,却因为单词的枯燥,始终没能学进去。后来,我的妻子总说我英语发音不准,我想大概也是应为那个童年时代补习班留下的后遗症,因为那个班主要学的就是音标。在这个时期,因为我们相当于是实验班的性质,我的每一门课程的老师都是非常优秀的,对我都很好,但只是当时的确没有专职专业的心理辅导老师,能够开导我接下来的生活和思想上的困惑。

在校园生活上,我本身性格比较内向,带有一定的自卑感(后来自己有了孩子以后发现,这种自卑感并不全与家庭环境有关,而是先天遗传的),所以第一次住校有很多的不适应,住读进一步刺激了自己不安全感的发展,主要是害怕、担忧与恐惧。宿舍在五楼,有一次新买的牙刷和牙膏在窗台上没有放好,掉到了楼下,自己都当成是一件很大的事情,很紧张,既觉得不应该这样损失父母辛苦劳动挣钱买的生活用品,也不好意思或者不敢下楼再去捡回来。还有一次买了一个喝水的玻璃杯,结果还没用不小心走在路上摔破了,自己也是这样的不好的感受。当时特别想省钱,一个星期的生活费基本在20元左右,记得早晨1元,中午和晚上1.5元。的确会有吃不饱的时候,其实父母并没有要我这样省钱,给的生活费也是够的,只是我自觉地觉得应该给父母省钱,父母务农挣钱都很不容易。后来每周回家会带几包方便面和一些生花生米到学校,有时候饿了可以垫一下肚子。期间,还发生过高年级的学生到宿舍要钱的事件,我当时本身没什么钱,把方便面都给他们了。当然,后来教务处严厉处分了那些学生,并要求家长来赔礼道歉,我的方便面也还给了我。当时,最大的痛苦不是学习上有什么困难,毕竟成绩很好,而是经常想家,每天都盼着早点到周五可以回家,周日下午会极度不舍的离开家返回学校,有着很强的恋家情节。只有全身心的投入学习以后,才会冲淡这种情绪。在初中时期,还有一件让我当时很自卑的事情,就是我的自行车很破旧,好在每个星期只会骑一次,推出来被同学看到会很难为情。但是现在想来,我成绩那么好,别人怎么会因为我有一辆破自行车而看不起我呢。身边小圈子里都是成绩比较好的同学,虽然有县城的同学,但是也相处很融洽,还邀请我们去他家做客,他的爸爸做了一大桌菜给我们,一个红彤彤的大肘子,做得特别嫩。

在思想上,这个时期是出现显著异端的阶段。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看,是青春期生理和心理上的快速发展,且没有得到妥善引导所导致的。曾经我一直以为自己没有青春期问题,因为从未有过对父母和老师的叛逆,但现在看来,那是我对青春期心理变化活动的理解太片面了。我所经历的这个时期,时间大致在初中二年级下学期,当时我已经14岁。因为在我当时的小圈子里,几个同学都是特别喜欢学习,广泛涉猎各种知识的,所以我接触到了三样东西,一是高中政治教材,其中有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物质与意识的论述,这是我哥哥的高中教材;二是一本哲学读物,叫做《圆点哲学》,这是有一次在书店被吸引买下的;三是一个小的科普读本,关于爱因斯坦狭义相对论的,这是一个当时班上数学智商特别高的同学的课外读物,他个子不高,脑袋比较大,数学课几乎从来都不听,成绩总是满分,对很多课外知识,关于数字的信息都记忆的特别精准,这让我相信世界上有天才,我还阅读了爱因斯坦的传记,一直希望自己也是个天才,但这其实是一种误导,学习还是要脚踏实地的。初中时期,我以近代史一些政党组织架构为蓝本,我为自己炮制了“中央统筹局”的一系列机构,每个学科都是一个部门,自己要统筹协调每个部门的发展,过度抽象乃至歪曲化了学习生活的客观事实,进而脱离了学习生活本身。突然间有一天,我的思想就开始不对劲了,我陷入了思考生命的意义中,不仅找不到结果,反而越陷越深,越想越虚无缥缈,每天上课注意力开始不集中,而追求完美的自己又不能允许这种状态的存在,想要搞清楚,消除它,于是晚自习的时间,整晚写日记,长篇大论的自省反思,陷入了精神交互作用之中,越陷越深。

从初中时代开始,我陷入神经症症状的“黑洞”之中,感觉自己的世界全部乱了。我敏捷的思维能力,时常会被某些对自己并没有意义的事物或者事件吸引,而让自己精神愈发的恍惚。比如,在理发店里坐在那里理发,我会盯着桌子上的盒子看很久,想象着它是如何折叠成这样一个长方体的,而且为什么是这样,不是那样;我走在路上,看到挖掘机在远处施工,也会出神,想着这是怎么一回事;我路过一片墓地,看到荒草重生,会顿生凄凉,人生无价值的感觉;我晚上跑步,看到远处闪烁的灯光,也会沉思其中,推论出动的东西比不动的东西更容易引起人的注意力等等。就是这样,让我的思想开始变得发散,不能再聚焦与课堂知识学习本身,逐渐出现了自我分离的感觉,自己的精神游离到了自己的肉体之外。因为不能像以前一样专注于学习功课本身, 也就越来越丧失意义感,感觉人生失去了意义。

从这个时期开始,感觉自己就像脱了轨的火车,在原地兜圈子,就是不能回到正常轨道前进。因为没有再投注精力在学习上,所以成绩自然一落千丈,跌到了什么水平我也不记得了,班主任老师告诉了我妈妈,妈妈带着一包煮好的基围虾骑车到县城学校去看我,我因为不好意思,一个都没吃,这件事情让她很伤心。从这个时期开始,我陷入了总想去观察这个正在观察世界的自我的思想黑洞中,身心主体与客体发生了分离。后来曾经想,或许也是因为自己的智力发展突破了正常的界限,过剩的意志力被一些形而上的思想所吸引,但自己当时还并没有能力,也不具备条件去做哲学类、物理学类的学习,加上个体心理素质中的追求完美主义,要绝对的好,所以才会被带偏,脱离了正常的发展轨道。好在,在思想的极度矛盾冲突中,对标了改革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思想,我对自己制定了不论有任何想不通的问题,都要“以努力学习文化知识为中心”的方针,以及三项基本原则“克制心魔、保持平衡、力尽责任”。约束着自己,虽然思想上很痛苦,总有一些观念想把自己拽到思考那些形而上的问题上,但还是克制着自己,回归做题学习。就这样,在思想斗争中度过了我的初中时代,毕竟自己学习能力还不错,中考考试也很淡定,没有慌张和紧张感,最终以中考年级第1名,全县第14名的成绩结束了初中时代的学习,越过县一中,被市一中录取。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