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千九百九十七年--二千零二年懵懂的小学时代个性气质与生俱来
追溯症状的起源,我想最早要追溯到小学时代,也只能追溯到这里。因为在7岁之前的经历、内心的体验、自己的行为表现,都是没有记忆的事情了。
小学时代,是我7岁至13岁期间。7岁上过一年的学前班。印象中,自己小时候的性格是偏内向的,私下里并不喜欢跟人说话打招呼,不愿意走亲戚,不记得对迎面走过来的邻居怎么称呼,也不会在放学或是放假以后,主动约同学一起玩。我的自律性相对其他同龄的孩子要强一些,冬天的早晨,天还没亮,大雾弥漫,我就抹黑去学校了。放学第一件事就是把作业做完,该背语文背语文,该做算数做算数,当时还有同学跑到我们家跟我一起做作业。记得有一次发烧早睡,但是在凌晨一点半突然醒过来,还是去把作业做完了。在课堂上,会坐的很直,积极的举手抢答问题。所以,我的成绩当时虽然不是班里最好的,但也还算在第一梯队。当时成绩最好的是女生,不知道是不是跟女生的智力发育比较早有关系。后来到了初中,她们的成绩一落千丈,而我像智力突然爆发一样突飞猛进。
记得当时,自己的学习欲望很强。在四年级的时候,学校办特长班,硬笔书法、软笔书法、竖笛、美术等等我都想学,后来被老师调剂去做了播音。但是,毕竟是农村的小学,特长班本身质量不是那么高,不知道是什么原因,也没有办很长时间就结束了。但即便是短暂的涉猎,也让我知道了竖笛怎么吹出“1、2、3、4、5、6、7”,对硬笔和软笔书法都产生了兴趣,对画画兴趣也很大,特别羡慕会画画的同学。时至今日,我依然对音乐、书法、绘画都还有着很大的兴趣。曾经多么希望有培优的机会,却不可得,现在忙于工作和生活,即便具备经济能力,可也已很难再有充裕的精力。如今的小孩子们,特长班可以任意选,我觉得相比之下真是太幸福了。
虽然我的性格与生俱来的内敛,但是在正式的场合我却并不怯场。小学期间,我担任过学校播音站的播音员。六一儿童节还经常会与同学一起表演相声,主持班会和各类班级活动。因为自己举止规范,成绩也在上游,与同学关系融洽,所以小学6年,有5年都是班长。四年级的时候,因为成为了学校少先队的大队长,班主任老师认为会影响我学习,就把班长降成了纪律委员,后来五、六年级换了新的班主任,我又被恢复成了班长,学校里普及新的广播体操,因为我动作标准认真,老师会让我领操。每年基本上都会拿回家2-3张奖状。当时,我就是他人口中“别人家的孩子”。
或许,这与父母的遗传有很大关系。母亲心思细腻,容易焦虑失眠,但是也快人快语,有很强的与人打交道、解决问题的能力,问题不会积压;父亲寡言少语,但是做事专注执着,睡眠质量很好,所以也不怎么焦虑发愁。听他们提起过,母亲在结婚前,曾经是村里的民兵排长,父亲做过几年生产队的队长。我想,他们的勤劳智慧与领导能力,多多少少对我是有遗传的。只不过我继承了母亲的心思细腻与多虑,以及父亲的寡言少语,这样一来,心事很多,但是缺不能很好的排解。
父母需要乖孩子,老师需要好学生。而期望得到父母和老师认可的我,在努力的按着他们的要求和期望去做自己。记得有一次年终期末考试考了第3名(当时班里的同学有60人左右),回家都被妈妈批评了,自己还坐在院子里哭了一场。因为自己的个性,再加上大人们激励方式的强化,我不能接受自己成绩退步或者被批评,我会羡慕成绩比我更好的同学。当时,除了在学校的学习之外,回到家里,最多是语文作业里有字不认识,数学作业里有题不会做,父母可以帮一下,其它的学习方法也好,额外的课业练习都是没有人教的。当然其它同学,差不多也是这样的情况。现在看来,如果当时能多一些刻意练习,成绩肯定还能更好一些,学习这件事情本身不难,也是个熟能生巧的事。
学习之外的生活,就是跟同龄人一起玩耍,弹珠、沙包、跳绳、捉迷藏、玩泥巴等等。假期往往是跟着父母下地干农活,去集市上卖东西。春种秋收现在想来也是一种很美好的经历。每当过完春节,父亲就要开始去下地修建树枝,为春天复苏发芽做准备。家里有桃树、梨树、枣树,要修剪掉多余的枝条,好让树木有限的营养只供给到希望长粗结果的树枝上。修剪完的树枝掉到地里,就要捡到一起捆起来用车拖回家,放干以后当柴烧。我就也这样跟着父母一起在地里捡树枝,北方春天的风很大,吹在人的脸上,还是有点疼的。当然,天气一天会比一天温暖起来。种果树的地要浇水翻土,种麦子的地也要浇水,到了夏天还要在地里除杂草。大致也是也在春天的时节,会种玉米、花生、绿豆、红薯,最开始是手工种,再过一些年,开始有了机械播种。夏天桃子熟了,每天睡醒午觉就去摘了装筐,第二天凌晨两三点的样子,父亲就会起床,骑自行车拖着应该有几百斤沉的桃子去县城的批发市场,顺利的话,早上八九点就能回来,如果没有合适的价格批发出去,就会自己零卖,可能会在集市上守到中午以后,经常晒着夏天的太阳,还不舍得买吃的。父亲这样的节衣缩食,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烙印。离开家住读以后,我有的时候也宁可饿着肚子,不舍得花钱多买点吃的。这也增加了我的自卑感,当然也促使我在大学没毕业,就找了工作,迫不及待的自己开始挣钱。后来,我觉得家里条件也不是那么的差,因为父母的勤劳节俭,所以我们也的确不至于到揭不开锅的地步。只是父母都是从一穷二白的年代走过来,节俭习惯了,而且要抚养两个儿子,也难免有对未来在农村盖房结婚的压力。当时我最不好的感受,就是夏天刚睡醒,会有一种虚无感,觉得没有有意思的事情可做, 要下地干活更是不开心,即便当时父母也没把我当个劳动力,只是不想我在家里闷着,再有就是参加别人的丧事,虽然能吃到好事的,但是当最后一天要结束下葬的时候,看着正在拆除的灵棚,会让我产生虚无感,并且这种感觉很多年以后还是不能忘怀。对于当时最美好的记忆,莫过于到了初秋,田野里真是一望无垠的硕果累累,香气迷人,一种充盈的美好感。工作以后,再也没有在秋天的时节回过老家,再重温那种丰收的感觉。
小学时期,同学都是一个村的,大家家庭条件都差不多。所以在物质上还没有出现攀比心,及由此导致的自卑心理。但是,以得到大人们的认可作为评判自己好坏的标准、学习极度认真、做班长责任心强烈、体量父母的辛苦(只按父母的要求做,而压抑自己的想法与需求)、渴望绝对的安全感(爸爸去卖东西挣钱经常天不亮就走,半夜很晚才回来,到了傍晚就会担心他在路上的安全)、想要追求一样永恒的东西来获得绝对的安全感等等,这类性格特质已经在显露头角。同时,有一段时间会被班里某个调皮的同学欺负,自己不知道如何应对,没有反抗的勇气,也不好意思对父母讲,直到这个同学转学走。当然,后来也了解到他终究也受到了社会的教育。我与生俱来的没有丝毫匪气,甚至连在别人欺负自己的时候,应该如何保护自己,进行反抗的能力几乎都没有。
就这样,在懵懵懂懂中度过了我童年时代,有许多的个性气质,是遗传自父母,又随着后天与父母一起生活,而被强化加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