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2章从应天府到长安的水泥路通了! - 大明:开局朱元璋流落荒岛 - 余秦唐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第132章从应天府到长安的水泥路通了!

第132章从应天府到长安的水泥路通了!  “恭迎殿下!”

长安城外,秦隐王朱尚柄带着长安一系的官员,在城外迎接朱英的到来。

修建了三年的水泥路,终于贯通了。

从应天府的北河码头一直到长安城外,顺着这水泥路可以直接进入长安城。

这是大明的第一条水泥路,修建的时间很长,沿途也遇到了不少的问题。

比如当地乡绅的祖坟,又或者是当地的良田等等。

而为了能够修建这一条路,也占用了一些人的良田和山林,又或者是绕了道。

直道固然能够减少出行的时间,方便快捷,却也会引起更大的问题。

官府不可能为了修建这一条官道而强行挖了百姓的祖坟,更不可能因此而降罪别人。

不过好在,经历了这么长的时间,后期有了从东胶之地押送回来的八万徭役参与了开山,这才加快了速度。

不然,以大明以工代赈的方式,其实想要招到工匠,还是有些难度。

很多百姓舍不得自家的一亩三分地,也有很多庄稼汉舍不得自己的这个小家。

很多工匠其实都是拖家带口,走到哪,那里就是他们的家。

官府自然是不会管的,管了第一个,就会有第二个,第三个……。

朱英抬手道:“免礼。”

等到朱尚柄等人起身之后,他才上前,先是和朱尚柄寒暄了一下。

然后则是询问了秦王府的属官们,长安地界最近的一些情况。

漠北的瓦刺已经被朱英玩弄于股掌之间,到现在,马哈木都是元气大伤,让鞑靼趁势崛起了。

陕西布政使李文敏躬身道:“自从和瓦刺通商一来,这陕西之地的胡商和商贾多了不少,商税收的也就比较多,朝廷又是以工代赈,让不少穷苦百姓有了养家糊口的机会,陕西这边百姓们对皇上和殿下那可是感恩戴德呢!”

朱英对李文敏似有一种开玩笑地问道:“这么说来,长安之地还算是一片太平?”

李文敏被朱英那眼神看着稍微有一些不舒服,连忙道:“回殿下,也并非如此。”

他连忙上报,陕西这边这些两年多来的一些状况。

比如出现了一些麻匪专门抢劫胡商,官府几次围剿,却因为麻匪们来去如风,找不到他们的藏身地。

又比如,李家庄村和隔壁的赵家沟村因为地界碑的位置问题,产生了巨大的矛盾,两个村子的人打了个头破血流,要不是官府去的及时,控制了场面,可能会出现更大的伤亡。

朱英这一次听得很仔细,并且询问了朱尚柄是如何处理这些事情的。

相对于亲王朱樉,朱尚柄这位秦王二世,要稍微靠谱一些。

回答的也算是得体,没有让李文敏等官员为难。

而朱英前来长安城,也并非是要调查朱尚柄、李文敏这些人,他是为了剪彩。

大明的第一条水泥路建成了。

为此,朱英还下令专门让人在长安城外,一个水泥路边的山丘上,建立了一座功德碑。

这功德碑采用的是黑色琉璃石,上面雕刻了为这水泥路的建造,捐赠了钱财的商会的商贾。

当然,功德碑的正面雕刻的乃是水泥路建造完工的时间,还有主管水泥路建造的大臣。

至于朱元璋和朱英的名字,是没有必要雕刻在上面的。

因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有这个功德碑在,自然就记录了这一条水泥路建造于什么时间。

有了时间,也就知道是出自于何人之手了。

众人踏上了水泥砖铺设的阶梯,到达了功德碑前,这里建造了一个小小的祭台。

由礼部的官员在这里主持祭祀,要昭告天下。

再然后,朱英开始发表了自己的演讲,在下面的首位则是秦王二世朱尚柄、布政使李文敏等官员,然后是工部修建这水泥路的官员和一部分工匠,再然后是捐赠了钱财的商贾,再然后是百姓。

两边自然有禁卫军和锦衣卫的护卫把手,防止百姓之中隐藏着什么刺客。

“水泥乃是我大明最伟大的发明之一,有了水泥,建造长城和城墙以及修路和建造房屋,都可以用到,并且坚固无比。”

“大明主持修建这水泥路,便是为了大明万万子民们出行更加方便。”

“路修的宽了,修的直了,修的平坦了。”

“我们出行才会更加方便,从长安到洛阳,从洛阳到开封,从开封到亳州,从亳州到应天府。”

“以前你们可能要走上半月的时间,现在不需要了。”

朱英继续道:“大明始终把能够让百姓们过上安居乐业,甚至是过上富裕温饱的日子作为治国理政的第一重任。”

“元贼之下,我们活的太苦了。”

“而现在,我们汉民当家做主,岂能还过什么苦日子?!”

“我相信,我们一定可以用双手成就我们的温饱,也可以用双手来养家糊口。”

“我更相信,作为汉民,我们一定是最有智慧,也是最具有仁义礼智信的民族。”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