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交谈之中,你要注意这些问题(2) - 沟通,就是好好说话 - 章然编著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第15章交谈之中,你要注意这些问题(2)

第15章交谈之中,你要注意这些问题(2)

10.反话正说与正话反说运用反话正说的方法时,重要的一点在于处理好一反一正的关系。在交谈中,准备对对方进行否定时,却先来一个肯定,也就是在表达形式上好像是肯定对方的,但在肯定的形式中却巧妙地蕴藏着否定的内容。正说时要一本正经、煞有介事,使对方产生听下去的兴趣。然后,再以肯定的形式抖出反话的内容,与原先说的正话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产生鲜明的讽刺意味,让人信以为真,增加谈话的效果,并以此活跃气氛。

反话正说能引人入胜,正话反说也颇意味深长。正话反说,就是对某一话题不做直接的回答或阐述,却有意另辟蹊径,从反面来说,使它和正话正说殊途而同归。这样便可以避免正面冲突,含蓄委婉,入情入理,收到一种出奇制胜的劝谕和讽刺效果。有时。正话反说的曲折手法,可使人们在轻松的情境中加深沟通,使处于紧张的局面得到缓解。

通达交谈之世故

说话之难在于无法修改,一言既出,驷马难追。它不像写文章一样,可增删改动,可仔细思考,话一说出口,几乎就没有收回的余地了。

现实中,社交对象形形色色,因此,交谈之前宜先打个腹稿,理出主题,免得临时口不择言或摸不着重点。说话时两眼当然要注视对方,并随时注意对方的反应,以调整自己的话题。如发现对方有不想听下去的表情,或不时瞄一眼手表,你就该长话短说,尽快结束谈话。如果他表情疑虑,你就该多加解释。如果他很感兴趣,你就不妨加以发挥。如果他想插嘴,你就让他发表意见。总而言之,与人交谈时必须懂得察言观色,以免误会。

表明态度时,也要有个分寸,譬如认为是对的,就回他一声“很好”;觉得不对,就表示此问题很难说,各有各的立场;可以办到的,不妨回答“我去试试,成功与否不敢保证”;办不到的,就直说“此事太困难,恐无多大希望”……总之,在交谈中要留有余地,以免事后进退两难。

事实上,交谈是应该受到一点限制的,因为交谈本来即受三方面局限:一是人;二是时;三是地。非其人,不必说;非其时,虽得其人,也不必说;得其人,得其时,而非其地,仍不必说。非其人,说三分真话已嫌太多;得其人,而非其时,只说三分话,给他一个暗示,看看他反应如何;得其人,得其时,而非其地,则可引起他的注意,如有必要,不妨择地另作长谈,这才叫作通达世故。

举例说,有时碰到喜欢刺探别人隐私的人,他会迂回进攻,在交谈当中插入一些主要的问句,希望你暴露真情,你如果不愿意告诉他,应该特别留神,可顾左右而言他,或者干脆说“无可奉告”,以阻止他不断地烦扰你。

此外,宿醉未醒,或是盛怒之后,都不宜交谈。因为此时心绪不宁,最易“祸从口出”。

别人的忌讳一定要注意

中国幅员辽阔,各地的方言不同,往往同样一句话,意义却完全相反。你以为侮辱,他以为尊敬;你以为尊敬,他以为侮辱。所以古人才有“入境随俗”的主张。

从前有个浙江人,到北方去做官,他的妻子也是南方人。有一天,太太教女仆洗衣服,她说:“洗好后,出去晾晾。”“晾晾”的字音,南方人读作“浪浪”,“浪浪”在北方是不好听的词。女仆听了,当然觉得奇怪。太太询问原因后出口笑骂道:“堂客!”“堂客”在江苏、浙江一带,是骂人的名词,女仆听了,却急着说:“太太,不敢当!”太太又问其所以,才知道原来在湖北等省,“堂客”是尊敬女人的意思。

这是一个笑话,却证明了方言意义的不同。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对于别人家的小男孩,你叫他小弟弟,总不算错吧?但是在太仓人听来,说认为你是在骂他。对于老年男子,你叫他老先生,总算不错吧?但是在江苏嘉定人听来,就认为你是侮辱他。你在安徽,称朋友的母亲为老太婆是尊敬她;但是在江浙地方,若称朋友的母亲为老太婆,那简直是骂她了。各地的风俗不同,说话上的忌讳各异,所以与人交际时,必须留心对方的忌讳话。否则,一不留心,脱口而出,最易令人不快。虽然对方知道你不懂他的忌讳,情有可原,但于你而言总是近乎失礼,至少是你犯了对方的忌讳,在友谊上是不会再增进了。

比如,你对江浙人骂一声混账,还不是十分严重,你如果骂北方女子一声,那就会被认为是奇耻大辱,非与你大肆交涉不可。从前有一位小学教师,在争执时骂学生的母亲混账,不料这位家长是一个北方人,因此来学校“问罪”,要那位教师举出她混账事实来。原来“混帐(账)”二字,在北方是女子偷汉的意思。这种解说使问题显得严重了,学校虽一再道歉,声明误会,家长还是不肯罢休,学校只好请出他人劝解,才算了事。这近乎笑话的故事,更足以证明方言上的忌讳是必须特别留心的。

留心对方的忌讳,在交际上原是小事,却对交谊有着极大影响。你在社会上做人做事,冤家越少越好,因为说话不识忌讳而多招空心冤家,那更是不值得了。

找到大家的共同话题

当你试图与对方交谈时,最先需要选择的就是谈话的主题。通俗地讲,就是你要与对方谈什么,从什么开始交谈。如果你常常觉得与人谈话很吃力,恐怕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你对应该讲什么话这个问题有很深的误解。

人们对交谈有这样一个最普遍的误解:以为只有那些最不平凡的事件才是值得谈的。这样的结果使得双方把交谈搞得索然无味。他们在搜肠刮肚地寻找重大事件的同时,却忽略了谈话本身所应具有的意义。你是否有过这样的体会,当你见到熟人的时候,会在脑子里苦苦地搜索,想找一些怪诞的奇闻、惊心动魄的事件,或是令人神往的经历,以及令人兴奋刺激的事情?自然,这一类事情是一般人最感兴趣的了。能够在谈话的时候讲出这样动听的事情,无论对听的人还是对讲的人来说都是一种满足。但是,这一类事情在我们的生活中毕竟不多。有些轰动社会的新闻,是用不着你来说别人就已经听说过的。即使是你亲身经历过的比较特殊的事情,也不必到处一讲再讲。此外,你在某一个场合讲的很受欢迎的故事,在另外一些场合就不一定受欢迎了。因此,若你认为只有那些最不平凡的事情才值得谈,那你就会经常觉得无话可谈。

其实,人们除了爱听一些奇闻逸事以外,也很愿意和朋友们谈一些有关日常生活的普通话题。比如,小孩子长大了要进哪一所学校比较好啦,花木被虫子咬了应该买哪一种杀虫药啦,这个周末有什么好电影看啦,等等,这些都是良好的谈话题材,也都能使谈话双方感到有兴趣。总之,当你选择谈话的主题时,要了解对方是否对此感兴趣,对方所具备的知识和经验是否能够将这次谈话进行到底。如果你能做到这一点,那么,你就可以称得上是一个优秀的谈话者。

与人说话时要多留意

与人说话时,应该特别留神。你要说的话,最好事先打好腹稿,列出纲要,免得临时遗漏。说话,先要定一定神,态度从容,双眼注视对方,表现出诚恳的神情,随时注意对方是否赞成你的意见,并据此随时调整你的说法,如果发觉他露出不愿意多听的神情,你就该设法结束话题。如果他有疑问,你就该多做解释,如果他乐于接受你的见解,你就该单刀直入,不要再绕圈子;如果发觉他有要插口的样子,你就该请他发表意见。

对于对方的答话,你要特别注意、特别留神。同样一个“哦”字,有不同的表示。“哦。”是表示知道了;“哦!”则是表示惊奇;“哦?”是表示疑问。如果他说,“好的,就这样吧。”这是完全接受。“好的,以后再谈吧!”这表示不肯接受。“好的,等我研究研究。”这是原则上已同意,办法还须讨论。如果他说:“好的,你听我的回音。”这是肯帮忙的表示。“好的,我替你留意。”这是没有把握的表示。“好的,我替你设法。”这是肯负几分责任的表示。老于世故的人,往往不肯做露骨的表示,很容易使你误解他的意思。你能够细细体会,便知道此次说话是否成功了。

回答时,也要有分寸,认为对的,就回答他一声“很好”。你认为不对的,就回答他:“这个问题很难说。”自认为可以办到的就回答他:“我去试试,但成功与否不敢肯定。”自认为办不到的,则回答:“这件事太困难了,恐怕没多大的希望。”

总之,不要说得太肯定,太肯定的回答,最易造成不愉快的后果。一切回答,必须留些回旋的余地,万一临时不能决定,你可以回答:“待我考虑后,再答复你吧!”或者说:“待我与某某商量后,由某某答复你吧!”前者是接受与不接受各占一半,后者多数是婉言拒绝。如果对方唠叨个不停,你不愿意再听下去,也有几个方法可以应付:你可以讲些其他无关紧要的话,转移目标;也可以说“好的,今天就谈到这里为止”,然后立起身来说“对不起,再见!再见”,他自然会终止谈话,离开你那里。

对方若是一个喜欢刺探你的意思的人,往往会采取迂回曲折之法,中间插入一句主要的话,希望你暴露真情,你如果不愿意告诉他,应该特别留神那句主要的话,设法避过,或者故意装作没有听见,或者含糊其词,或者说“不便奉告”来阻挡他不断地进攻你。此外,宿醉未醒,不要见客;盛怒之后,不要见客。因为,醉时容易说错话,泄露秘密;怒后容易迁怒来客,无端得罪人。人与人之间好感难得,恶感易成,所以与人对话时必须谨慎。当然,知己相聚,上下古今、东西南北,与之所至,无所不谈,不必有所拘束,但是谑浪之谈,也以不虐为度,否则一言失误,感情便会产生裂痕,这是不可不防、不可不小心谨慎的。

注意不要总自以为是

在我们的周围,有些人喜欢抬杠,只要和别人一搭上话就针锋相对,无论别人说什么,他总要加以反驳,其实他自己一点儿主见也没有。当你说“是”时,他一定要说“否”;到你说“否”的时候,他又说“是”了。这是一种极坏的习惯,事事要占上风,处处自以为是。生活中,如果你不幸成了那样的人,就请认真地听从别人的告诫。

即使你真的比别人见识多,也不应该以这种态度去和别人说话。这种不良习惯会使你自绝于朋友和同事,导致没有人愿意给你提意见或建议,更不敢向你提一点儿忠告。你或许本来是一个很好的人,但不幸染上了这种习惯,导致朋友、同事们都离你而去了。唯一改善的方法是养成尊重别人的习惯。首先你要明白,在日常谈论当中,你的意见未必是正确的,而别人的意见也未必就是错的。把双方的意见综合起来,你至多有一半是对的。那么,你为什么每次都要反驳别人呢?

大概有这种坏习惯的人当中,聪明者居多,或者是些自作聪明的人,也许他太热心,想从自己的思想中提出更高超的见解,他以为这样可以使人敬佩自己,但事实上完全错了。一些平凡的事情,是没有必要费心进行高深的研究的。至少我们平常谈话的目的,是消遣多于研究吧?既然不是在研究问题,又何必在一些琐碎的事情上固执己见呢?另外,有一点应该注意,那就是在轻松的谈话中不可太认真了。

别人和你谈话,他根本没有准备请你说教,只不过是大家说说笑笑罢了。你若硬作聪明,拿出更高超的见解,即使确是高超的见解,对方也绝不会乐意接受的。因此,你不可以随时显出像要教训别人的样子。

当你的同事向你提出建议时,你若不能立刻表示赞同,也要表示自己会考虑,不可马上反驳。假如你的朋友和你聊天,那你更应注意,太多的执拗会把有趣的生活变得枯燥乏味。

如果别人真的犯了错误,而又不肯接受批评或劝告,你也不要急于求成,不妨往后退一步,把时间延长一些,隔几天再谈,否则,大家各执己见不但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会伤害感情。因此,在社交中,要随时考虑别人的意见,不要做一个固执的人,唯有这样才能获得别人的赞赏和喜爱。

大量事实说明,人们谈话时都有一个目的:想知道别人对某件事的看法是否和自己相同,并进一步希望别人能和自己有相同的看法。如果别人的看法与自己的看法略有不同或大不相同,便会感到极不舒服,甚至立即不高兴起来,这是人的一种很正常的情绪反应,当然这也是一种很不利于人际交往的现象。因此,人们在日常交往中更应该注意的是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切莫自以为是,即使在别人不同意你对某事的看法时,也应该显得大度一些。

当然,当你听到别人的意见和你一样时,你要立刻表示赞同。不要以为这样做会被人认为你是随声附和,因而就不吭声了。不吭声,虽然不会被人误解为随声附和,却也容易使人认为你并不同意他们的意见。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