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新厂动工
到了镇政府,王志山早已等候在办公室里。他手里拿着一摞文件,看到陈芸和周娜进来,立刻笑着站了起来:“你们来啦,这就是周娜吧,手续都在这里了。我和相关部门打过招呼了,厂房的营业执照和租赁合同都签好了。你们看看,没问题的话就签个字,接下来你们就可以正式启动新服装厂的建设了。”
陈芸接过文件,细细翻阅了一遍。她看到租赁合同上明确写明,地皮位于裕丰服装厂东南方向,租赁期为十年,每年租金5000元,按年支付。合同条件和她之前谈判时达成的基本一致,没有任何问题。至于营业执照和相关手续,也都齐备,她不由得松了一口气。
“王叔,真的非常感谢您,这么快就帮我们办好了手续。”陈芸微笑着说道。
王志山摆摆手,示意她不必客气:“你这个新服装厂对镇里也有好处,咱们镇上现在经济不太景气,多办几个像样的企业,能给大家增加就业机会,提升收入水平。镇政府当然愿意全力支持。”
陈芸点点头,心里也很感激,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搞定这些手续,确实少不了王志山的帮助。
“王叔,”陈芸轻声问道,“其实,虽然我们已经在做裕丰员工的工作,但他们对于新厂的信任问题还是挺大的。毕竟,他们习惯了在国企工作,突然要转到私企,不太容易接受。您看,能不能在合适的时间,给我们新厂站个台,帮我们打消他们的顾虑呢?”
王志山听后,沉思了一下,随即点了点头:“你说得对,他们的顾虑是有道理的。私企和国企的性质不同,这个年代很多人对于民营企业还是不太放心。我可以在厂子正式启动的时候,帮你们一起组织个公开会议,跟大家交个底,表示镇政府对这个项目的支持。这样,他们会安心一些。”
陈芸心中顿时亮堂了不少,有了政府的背书,不仅能解决裕丰员工的疑虑,还能进一步强化新服装厂在镇上的影响力和口碑。
“太好了,王叔,那这件事我们就拜托您了。”陈芸语气中满是诚恳。
“放心吧,你们年轻人干事业,我当然全力支持。”王志山笑了笑,“只要你们的厂子真能搞起来,镇上老百姓有活干,收入稳定,我肯定站你们这边。”
走出镇政府后,夕阳洒在陈芸和周娜的身上。两人相视一笑,心中一块大石终于落地。然而陈芸的脑海中并没有因此停下运转,相反,她开始全力思考下一步的关键——设备的采购。
国内的设备供应链虽然可以满足一部分需求,但如果她想让自己的服装厂在市场上拥有真正的竞争力,设备的先进性和效率至关重要。她知道,这个时代,美国的制衣设备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尤其是工业缝纫机和裁剪设备,这些设备不仅生产速度更快,精度也远远高于国内现有的设备。
“国内虽然便宜,但效率不高。要想在短时间内脱颖而出,设备的质量必须过硬。”陈芸默默想着。此时,一个熟悉的名字闪过她的脑海——江宇凡。
晚上9点,陈芸估摸着江宇凡也起床了,便拨通了当时江宇凡留给她的电话。
电话接通后,江宇凡那熟悉的声音从听筒里传来:“喂,我是江宇凡。”
“江宇凡,我是陈芸。”陈芸微笑着说道。
“芸芸?是想我了么?。”江宇凡坏坏的笑道。
“说正事,我现在在办服装厂,镇里这边的手续和地皮已经搞定了。但设备上,我想找一些国外先进的工业缝纫机和裁剪设备,你在美国,能帮我找找相关的供应商吗?”陈芸没有和江宇凡过多计较,直奔主题。
电话那头,江宇凡显得有些惊讶:“服装厂?你还真停不下来啊!这么快就有了新的计划。设备的事你放心,我帮你查查,不过你有具体的需求吗?比如预算、设备型号及数量这些。”
陈芸回复:“我需要十台工业缝纫机,还有两套自动裁剪设备,两套整烫设备,两套辅料打样切割设备,预算大概在10万左右。当然,如果设备性能好,稍微超出预算也可以考虑。”
江宇凡顿了一下,认真地说:“好,这些我都记下了。我在这边认识几个做工业设备的朋友,他们有不少渠道。我帮你打听一下,尽量给你找到性价比高的设备。”
“宇凡,每次只要有你帮忙我就放心多了。”陈芸笑着说道。
江宇凡的声音带着一丝调侃:“怎么,是准备以身相许了么,还是准备让我入股你的服装厂了?”
陈芸听到这句话,脸上的笑容微微一顿,这江宇凡,还真是找打,人在美国还敢调戏我。
“这点忙就想让我以身相许,那你就太小看我了,还有,宇凡,这次我想独立做。你上次的20万对我帮助已经太大了,我到现在都心存感激。这次我的启动资金足够,设备的事也多亏你帮忙联系,但这厂子我想靠自己来打理。算是对我自己的一个挑战。”
江宇凡那边沉默了一下,随后他轻笑了一声:“呵,陈芸啊,真没想到你还是这么固执。不过,也理解你的想法。你就是这样的人,永远要靠自己。没关系,我说过,你需要我随时联系我,这话可不是随便说说的,我会尽快帮你搞定这些设备。”
陈芸松了口气:“谢谢你,宇凡,有你这样的朋友,我真的很幸运。”
“哎,只是朋友么?”江宇凡故作失望的叹息道。
见陈芸没有说话,江宇凡立刻爽朗地笑道:“行了,不和你开玩笑了。设备的事情交给我你就放心吧。”
挂断电话后,陈芸感到心头一阵轻松。江宇凡不仅帮她解决了设备采购的难题,还理解了她想独立创业的决心。
话从两头说,新服装厂的建设,有了王志山的支持,许多建设上的审批流程被加速处理,连曾经让人头疼的手续和各种小问题都被一一化解。
而陈芸自己也毫不吝啬,在资金上非常果断地做出了决定——她愿意多掏钱赶工,甚至提前支付了一部分工人工资,确保项目能够尽快推进。
周娜负责厂房的实际建设事宜,跑工地、找施工队,陈芸则时刻跟进进度,监督资金的使用,并确保质量不过关的地方及时返工。这个过程中,裕丰服装厂之前的停工员工成了她们的一大助力。
裕丰服装厂因为经营不善停产,很多员工在家待业,收入大幅减少。听说陈芸的新服装厂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设,而且愿意支付不错的工钱,不少裕丰的老员工自发地找到周娜和陈芸,表示愿意来帮忙。
经过周娜这一段的宣传,他们也心里清楚,服装厂建成后,服装厂有意优先安置他们。如果现在能够在建设期间拿到一份收入,何乐而不为?
于是,很多裕丰的老员工立刻加入了工厂的建设队伍。这些人虽然平时不做建筑工地的活,但为了挣钱、养家糊口,他们没有一丝抱怨,干得非常卖力。
工厂的基础设施建设、厂房搭建,甚至一些较为繁重的工作,都由这些人分担了不少。
对于裕丰的老员工来说,这是赚钱的机会,对于陈芸和周娜来说,这更是一种和裕丰老员工建立信任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