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章修行法
这时候有一位学生模样的女同修,抓紧时间向禅师请教道:“禅师,我在静坐修心的时候,很容易进入一种什么都没有的状态。内心有种声音告诉自己,这种什么都没有的状态也是自己。有了这种体验以后,每天感觉现实中发生的事情都象游戏似的,感觉所有的事情都非常有趣,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事情象电视剧,不再执着于剧情不可自拔。”“嗯!这说明你能够放下自己的角度,从一个中观的角度去体验世间的人情冷暖,这个状态还是值得肯定的。”禅师对这位女学生给予了肯定。
“老师,其实我们看电影的时候,我们都把注意里关注在电影画面上,很少有人把自己的意识放在那个什么都没有的屏幕上。如果没有屏幕那么所有的画面,都将无处呈现。我们大部分人,都把自己的意识放错了地方。
我们放在具体的角色上,而忽略了屏幕的存在,连屏幕都看不到的人,更谈不上看到承载屏幕的空了。其实屏幕,空也是名言安立,都不是实有。
如果我们能够通过一场电影,从旁观者的角度,明白了因缘和合之下我们才能欣赏到这么动人心弦的剧情。我们就能够清楚的知道这个世界的虚幻不实,其实亲眼所见也未必是真实的。就像转圈的火把,我们人类的视力看到的是一个旋转的火圈,但实际上只是一个火把在转圈。”冯文丹情不自禁的分享道。
“嗯!其实每个人的世界,都是以自己的见闻觉知而展开的。只是因为大家对喜欢的东西不断抓取,对不喜欢的东西就不断的排斥。因为太多的要和不要,导致了自己的世界里充满了虚幻不实,这种要和不要的背后,就是自己那顽固的角度,放下这个角度,你就会活得不再拧巴。
在现实生活中,根据自己拥有的条件,设定一个自己要追求的目标。不断的创造达成目标的条件,享受并体验那种达成目标的努力,这样才是一种充满禅意的人生。”禅师继续解释道。
“禅师,我有一个问题,我们日常到底该如何修行呢?”姚晓仁看大家谈论的如此热烈,也向禅师请教道。
“其实禅院的修行很简单,总共三句话‘知道有念,知道无念,知道就行’。自自然然的知道,当念头悄悄升起的时候,知也同时产生,知会随着念的内容渗透到每一个细节里。
如果你知道自己的知会随着念头跑的时候,那么你所念的内容就有可能中断,中断之后就是无念。无念的时候,知也消失。一般人在无念以后,很快就会升起新的念头,这时候知又随念而走,如此反复观修。
无念的状态就可以得到加长,直到加长到几分钟和几十分钟。如果这种无念能够打成一片的话,就容易契入一种空空静静的状态,在胜义谛上把这种状态叫做空性。”禅师很详细的把自己的禅门心法,分享给姚晓仁。
姚晓仁因为对禅修的一些基础知识了解的并不多,对一些佛教名相不太清楚,但是却有种说不出来的体会,于是对禅师说道:“禅师,尽管我不能够完全理解您所讲的话,但是这三句话‘知道有念,知道无念,知道就行’我却记住了。我回去静坐的时候,照着这三句话试试,非常感谢您的讲解。”
冯文丹和姚晓仁就这样开心的在岱宗禅院,跟各位佛门同修一起谈论静坐修行的一些心得体会,有时候静静的听本一禅师的开示。不明白的时候,就直接向禅师提问。禅师的家风是轻松活泼的,没有家长制的作风,只要大家提问题,他都是有问必答。
姚晓仁第一次参加这样的活动,感觉很兴奋。在研讨结束以后,他仍然有点意犹未尽的感觉,最后被冯文丹拉到关房,让他晚上一个人在关房里好好静坐感悟一下今天晚上的交流内容。
冯文丹跟姚晓仁道别以后,就径直走进了他自己的闭关房。禅院的闭关房是一间只能放下一张床的小黑屋。整个关房都是用隔音板做成的,进了关房以后会感觉非常安静,在这种绝对安静的环境下,人可以听到和体察到很多平常注意不到的身体的声音。
比方说,在这种绝对安静的环境里,人可以更清楚的听到自己的呼吸声,也可以体会到自己的心脏跳动。甚至耳朵里会听到一种,类似于蝉鸣的声音,但是可以肯定那绝对不是病态的耳鸣。
冯文丹经过姚晓仁的提醒,回到自己的闭关房静坐的时候。也认真的诵念起了梅花拳的面壁心法,这个心法他在学佛以后,已经好久没有在打坐的时候默诵这段经文了。今天再次默诵这段经文,不由得让他想起了自己大学期间每天练拳静坐的那段时光。
他清醒的记得当年郝云飞师父对他讲解面壁心法时的情景,当年师父传授给冯文丹这段面壁心法的时候,刚开始没有做过多的讲解。只是告诉他一定要先背诵下来,然后在每天静坐或者是站桩的时候,可以通过默诵这段经文调息入静。
时光荏再,机缘巧合之下,在岱宗禅院的闭关房,经过姚晓仁师弟的提醒,冯文丹再次回想起了这段经文以及当年郝云飞师父的讲解。当年郝云飞师父,在给冯文丹的同门师兄弟讲解这段心法的时候曾经重点强调,在诵读这段经文的时候,不要用任何主观的思维和意识去理解这段心法,而是自自然然的通过自己的灵感去体悟这段经文。
当意识停止,也就是思维停顿,达到无念状态的时候,这个时候人的灵感就会去领悟这段面壁心法的真实含义。也就是说,理解这段经文,不能用逻辑分析的方法去理解。而是在静坐过程中自然达到显意识中断的状态,因为显意识的中断,人的潜意识将会浮现,从而可以自然理解这段经文。
后来随着冯文丹习练梅花拳武功的日子越来越长,通过以武治心,最终内心也变得越来越平静的时候。
郝老师才给冯文丹大概讲了一下这段心法:“冯文丹,其实这段面壁心法主要是对禅定境界的描述。第一句经文讲得是梅花拳的静坐之法,静坐是佛道儒三家共同的修心方法,闭双目是为了更好的收敛心神,这点跟很多禅修的方法略有不同,大部分的禅修方法要求眼睛似睁未睁,主要是害怕闭上双目以后产生昏沉。
但是因为我们梅拳弟子都是习武之人,意志力要远远强于普通人,所以我们的面壁心法要求闭上双目。如同泰山是指的要定住自己的心神,内心达到象泰山一样如如不动的境界。
面壁心法的第二句话是告诉我们静坐用功的方法,一个人在不生一念的时候,是他的灵感高度活跃的时刻。而恐不视惧不惊不开一言,则是内心无挂碍的一种表现,一个人只有彻底无我了才能恐不视惧不惊。”
冯文丹静坐的时候,回忆到这里忽然体会到,当年郝老师讲解的灵感高度活跃的时刻,跟本一禅师强调的无念以后契入空性,其实是在表达一个意思。佛门也有“一念不生全体现”的偈语,大家只是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人的自我意识也就是显意识泯灭以后,潜意识即灵感思维高度活跃的一种修行体验。
冯文丹知道每一个觉悟的智者,在陈述契入空性这件事情的时候,因为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的差异,而导致他们在描述切入空性这件事情的时候,有着不同的表达方式和阐述角度,但是其要表达的究竟本质又是完全一致的。
按照冯文丹以往的静坐经验,现在早就应该入静了,可是今天晚上因为默诵面壁心法的原因,竟然思绪万千起来。当然具有丰富禅修体验的他来讲,知道这是很正常的,因为这是两种思想相互融合的一种正常现象。
可以说如果能够把佛门的禅修心法和梅花拳的面壁心法完全融合的话,那么他的禅修境界将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冯文丹没有急着入静,因为禅修静坐就是这样,不是每天都有进步和舒服的感觉。很多时候感觉不舒服,或者无法入静,极有可能是修行得力的一种表现。这就是静坐禅修中所谓的退步原来是向前。
因为按照佛门“诸行无常”的法印来讲,每天的静坐的体验就应该是不一样的。所以,很多禅修的人如果某天在静坐的时候,感觉特别舒服,状态特别好的时候。就容易对这种舒服的体验,念念不忘,希望自己每天的静坐都能达到这种状态,其实这就违背了“诸行无常”的法印。
好的禅修体验和不好的禅修体验,都是一种禅修中的正常体验。因为有好的体验,一定会有不好的体验,作为一个修行人,只需要静静的观察自己感受的好和不好就可以了。对好与坏的体验,要保持不迎不拒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