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响水泥鳅 - 穿越五五年,从农场长到院士 - 蟹蟹有钳花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第22章响水泥鳅

抓泥鳅和黄鳝有两种方法,一种是直接抓游在田里的,另一种就是抓躲在泥里的。

前者就是田里还有水,后者就田里水干了,泥土还是湿润的。

夏秋季节比较适合前者,春冬季节比较适合后者。

不过现在田里已经割完稻谷了,用哪种方法还不好说,得先看看哪里的泥鳅多更好抓。

这也是他还不确定铁锹的用途的原因。

刚到大田,就听到田里不时地传来阵阵“哗啦啦”的响声,抬头一看,不远处的禾杆一阵阵震颤晃动,周围其他家的田里也差不多是这情况。

看来泥鳅的数量不少!

张长生还是挺高兴的,他也不想拿空间里的凑数。

空间里泥鳅黄鳝都没多少了,受农药化肥的影响,空间里的农田是很少见到泥鳅的,黄鳝就还有一些,但也不多。

还大多是幼年期的黄鳝泥鳅宝宝,哪里有这年代的天然又肥美的好。

田里还是有很多蚂蝗的,也就是水蛭。

他背着张国华,偷偷穿上了猪场库存的厚袜子,然后把裤脚绑紧,提着桶和竹夹子就下了田。

嗯,不算特别深,刚没到膝盖,还可以接受。

从脚到小腿都被淤泥包裹着,冰冰凉凉的,感觉还有点冷,与这大热天形成鲜明的对比。

与很多人认知的挖泥鳅不同,他们这抓泥鳅还是比较简单的,用笨办法,一个字——围。

确定一块比较多泥鳅的地方,就用脚或者铁锹,慢慢把淤泥给隆起来。

先合围,再一点一点的隆过去,把包围圈缩小就好了。

圈里面的水多就排一下,不多就脚上动几下,把包围圈从内部分割得更小。

然后就到了收获的时间了。

岭南地区还是比较多泥鳅的,多到什么程度呢,从刚才的响声就能明白。

正常泥鳅一般是昼伏夜出,而他们这里却是多到白天都有不少出来的。

每次走路一经过大田,都能听到一阵“哗啦啦”的响声。

运气好的,在田边近一点地方,就能看到水里一片浑浊,伸手往浑浊的地方一摸,就能摸上来一两条泥鳅。

他们也把这些泥鳅叫做“响水泥鳅”。

甚至如果你动静小一点,白天都能看到田边的水里有泥鳅,偶尔还能看到黄鳝!

而雨后,那更是成片成片出现,抓都抓不过来!

他们这边吃泥鳅挺少的,和他后世所在的地区差不多。

他小的时候,也就是千禧年初,村里才开始使用灭杀泥鳅的农药、油茶粕等等。

一撒下去,两三天的时间,耕好的大田里,水面飘着一大片一大片的鱼儿尸体,有的体型比较大的还在挣扎着。

毫不夸张的说,一亩大田的水面,能看到六七分的水面都被这些鱼儿尸体覆盖着。

看着真的挺吓人的。

打捞都需要持续打捞两三天,因为后续还有一些抵抗力强一点的鱼儿也撑不住了。

当然,这也仅限于大田,而且是梯田底部的大田,才有可能形成这种奇观。

原因嘛,前面也说了,梯田底部土壤肥沃,且常年泡水,加上高处的水会放到下面来。

农民们在高处施肥,肥水也会跟着一起流下来,而高处产下的鱼卵也是如此。

鱼虾蟹和青蛙这些就更不用说了,都喜欢往有水的地方去。

下药的时候,被一同灭杀的鱼儿不仅是泥鳅,还有黄鳝、小鲫鱼、蚂蝗等。

田里的小鱼儿一般都不大,最大的也就和他昨天弄上来的小白条差不多。

至于更大的,不是没有,而是割稻谷的时候早就被抓走了。

这么说来,昨天他弄小白条上来,好像有点犯傻啊……

不管了,抓泥鳅要紧。

当然,偶尔被他的四十三码的大板脚惊扰到,正在疯狂逃窜的一两条黄鳝,也被他毫不客气的收下了。

真肥啊!

黄澄澄的,这一条得有个二两了吧!

不错不错,收了。

而被他弄到搁浅的小鱼儿也没被放过,一同收进了桶里。

至于那些幸运儿,这次就先放过它们了。

反正这段时间雨水还有不少,等雨后再来抓一波,还更容易。

我嘞个去!

这是塘角鱼!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