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所谓爱情(2)
第11章所谓爱情(2)
科学家曾做过一项规模宏大的“择偶偏好”调查问卷,共有来自六大洲、五大岛的10047名参与者,涉及37种文化。调查结果显示,尽管来自不同文化背景,但人们都把“情投意合,两情相悦”作为择偶的第一或第二、第三重要的标准。所以,“情投意合,两情相悦”是爱情持久的必要条件。社会心理学家罗伯特·莱文和同事发起过一项有关爱情与婚姻的调查问卷,受访者为来自11个国家的大学生,问题为“你会和一个自己不爱但各方面条件都很优越的人结婚吗?”美国、巴西、澳大利亚、日本、英国等国的学生认为一定要和自己相爱的人结婚。但菲律宾、泰国、巴基斯坦、印度等不太富裕的国家的大部分学生说可以接受和不爱的人结婚。显然,在婚姻受父母或宗教支配、人民普遍贫穷的国家,有时候出于现实原因,人们会与不想爱的人结婚。另外,心理学家发现不论在哪里,无论是中国、印度尼西亚、密克罗尼西亚、帕劳、土耳其、俄罗斯、日本还是美国,男女对爱情都有相似的理解。既然对爱情的理解大体相同,那么男女在恋爱或失恋时也有相似的行为吗?情窦初开、痴痴傻笑的少女会暗恋很少见面甚至从未谋面的男孩,女性总是多愁善感、优柔寡断的那一方。除此之外,相关研究证明,男性更容易“一见钟情”,这可能是人类长期进化的结果。通常来讲,男性更容易被外表所迷惑,而女性需要气味、性格等多种信号才能爆发出爱的火花。在阿根廷、津巴布韦等国,男性喜欢腰细臀肥的女性,因为这样的女性一般身体健康,生育力旺盛。总而言之,女性需要较长时间来评判对方是否是自己寻觅的理想伴侣,而男性比较莽撞,很容易“一见钟情”。除此之外,男性似乎更不容易移情别恋。传统观点认为,男人总是喜新厌旧,容易移情别恋,而女人在爱中总是死心塌地,容易受到伤害。但一份从1972到1974年针对231对大学生情侣的跟踪调查却得出了相反的结论,并有力地驳斥了这种偏见。据该调查结果显示,女性更容易提出分手,而且很早就能预感到将要分手。因此在分手后,女方一般认为恋情是慢慢死亡的,而男方通常认为恋情是突然终结的,简直是“晴天霹雳”。此外,回忆昔日恋情时,女性列举的矛盾或问题比较多,而男性却较少。
事实也表明分手对于男性的伤害更大。当然,这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过总的来讲,男性表示更加寂寞、抑郁。人们认为这是由男女经济社会地位的不同决定的。虽然该调查是在20世纪70年代做的,但是男女的社会角色没有改变,女性仍然需要依靠男性来获得财富和社会地位。从这个意义上讲,女性在择偶时需要左思右想,仔细考虑多方面因素,所以不太可能一下子迷上对方。而男性作为财富和社会地位的拥有者没有这样的顾虑。换言之,男性有资格“一见钟情”,有资格只为爱而爱。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社会心理学家谢利·泰勒提出“关怀本能”这一概念。根据这一概念,女性为了缓解压力一般会主动去关怀他人或向他人寻求呵护,这可能是由于女性看着比较柔弱,易引发他人的恻隐之心,也可能是由于女性更擅长于人际关系。所以,失恋时,女性比男性更容易找到情感的依托。
爱与性
爱可以天长地久,时而让人喜笑颜开,时而让人悲痛欲绝,还可以暂时性地改变大脑分泌的化学物质。但是,就像摇滚歌手蒂娜·特纳所唱的,性与爱何干?根据我们的研究,可以说性与爱密不可分。当被问及为何发生关系时,女性受访者回答说“我想让他知道我多么爱他”,或“我发现我已陷入爱河”,这两大理由在所有回答中居前十位。她们不惜笔墨描述自己如何利用性去获得爱。有时候,她们会如愿以偿地得到爱情和承诺:
我失身是因为我需要爱。那时我家住在一个小镇,我母亲对我十分冷漠,她把自己的生活都搞得一团糟。高中一年级的时候,我爱上了一个男生,很快我们发生了关系。之前我都没有和男生接吻过。结果短短一个月内,我从初吻走向了初夜。他让我觉得我是被需要的,我是特别的,他说他爱我……很幸运,我们的爱情持续了四年之久。
——偏异性恋女,25岁
有时候,女性没有获得渴望的爱情,一切不过是被爱的错觉:
那时候我非常幼稚,无可救药地迷上了我当时的男朋友。但在内心深处我知道他没有那么在乎我,可是我不愿意承认,于是想方设法说服自己,说不是这样的,他一定是在乎我的。我们发生亲密行为后,我高兴得有点忘乎所以,还有几分得意,因为在我心里,性就等于爱,他能和我发生关系,就“证明”他爱我……那时候,我真就是这么想的。
——异性恋女,25岁
我第一次参加全职工作就遇到了一个无比性感的男人。当时我已为人母……觉得再也不会有爱情了,但是我却爱上了(同事)……他比我老练得多,给我讲了几堂性爱大课。接着我们开始亲身实践,当时以为听他的话,就能让他爱上我。他叫我口交,跳脱衣舞,做电话性爱游戏。我当时还很稚嫩,真心以为我做这些就能让他爱上我,但他没有。不过我到现在还旧情难忘。
——异性恋女,46岁
有时候,她们不仅没有得到爱情,甚至连错觉都成了奢望:
我爱上了他,我用尽全部的爱,希望有一天能够打动他。他明确地拒绝我,表示不再对我有兴趣,只想和我做朋友,但是我不死心,还和他发生了至少五次关系,后来他说朋友之间不应当有性关系,拒绝再和我有性行为……这次感情经历从头到尾都让我非常痛苦。
——异性恋女,28岁
有许多受访女性表示她们发生关系不是为了得到爱,而是为了表达爱:
性就是用行动来表达爱。爱有很多种,不同的爱需要用不同的行动来表达。当我渴慕一个人的身体或心灵或身心时,我想我会选择用性来表达我的渴慕之情。
——异性恋女,25岁
另外,对很多人来讲,性与爱密不可分:
嗯……除了爱,还有别的理由发生关系吗?真的。在我看来,心灵相爱必然会导致身体交融。
——异性恋女,35岁
因为爱所以性,自古皆然。事实上,人类最初发明文字时就已经表达了性与爱之间的联系。20世纪80年代,在如今的伊拉克地区出土了一小块泥版。历史学家称,泥版上刻有一首创作于4000年前的情诗。这是迄今为止全世界最古老的情诗。在诗中,女祭司向国王大胆表露自己爱欲:
新郎,我的至爱,
你是如此的俊美,我的甜心。
你让我神魂颠倒,浑身颤抖;
新郎,今宵属于你和我。
女祭司如此露骨的表白显然没有吓跑国王,因为她后面写道:
新郎,你在我身上纵情欢乐。
告诉我的母亲,她会为你预备美酒佳肴。
告诉我的父亲,他会为你准备精美礼物。
虽然大部分女性都承认性与爱不可分离,但也不乏个别情况:
刚开始时,我认为性就是爱,就是承诺。我对枕边的人就是这样的感觉。但是现在我不再这么认为了。
——异性恋女,28岁
研究发现,有些女性能够接受无爱之性。她们一般性格开朗,好奇心强,比如爱尝试新鲜事物,热衷国外旅行,等等。
的确,女性能够接受无爱之性,但认为性不能没有爱的女性要多于男性。梅斯顿性心理生理学实验室的研究人员走访了700多位大学生,他们中有大约一半是欧洲裔,一半是亚洲裔。研究人员问他们是否赞同“没有爱也可以性”的观点。结果发现,不论是欧洲裔还是亚洲裔,接受无爱之性的男性远远多于女性。心理学家大卫·施密特在一项涉及56个国家的大规模调查中也得出了相似的结论。
巴斯进化心理学实验室所做的一项调查也发现了男女的性爱观念差别。分别有100位男性和100位女性参与调查,研究人员要求他们想出5个恋爱中的或曾经恋爱过的熟人,然后列出小情人们表达爱意的5种行为举止。男女体现出极为有趣的差别:只有8%的女性列出了性行为,而男性却占32%。这表明在男性心中,性与爱至少在某一方面是密切相关的。一谈到爱情,男性首先想到的性。简而言之,女性认为爱是性的前提条件,而男性认为性是爱的必要条件。
性浓情更浓
正如很多女性想通过性来表达爱或得到爱一样,也有很多女性想通过性来增进彼此的感情。她们说,“渴望亲密无间”,“希望有更深层的交流”,“觉得离不开他”,“在性爱中增进感情”,“想要融为一体”,等等。其实这几个回答都表达了同一个意思:希望通过性爱获得或增强彼此的爱意。我们的调查结果再一次颠覆了传统观点,即不论是男大学生还是女大学生,他们都希望通过性爱增进彼此的感情。
有的女性希望在性爱中拉近彼此的距离,从而挽救一场岌岌可危的爱情:
因为是异地恋,所以也许注定一切都是徒劳,但是我不愿意放弃。我们抓住不多的见面机会交融在一起。我希望这能让我们更加亲密,更加坚定走下去的信念。不过最终还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同性恋女,18岁
其他受访女性也描述了相似的经历。她们都曾徒劳地希望在床上留住爱人的心。其实这样的努力常常会起到相反的效果。亲昵时,一方或者双方都认识到彼此的心(或身体)已经多么的疏离,水乳交融的愉悦感已如云烟般散去。
当然,如果两个人已经情深意笃,那么性爱就会对爱情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性爱能在两个人之间建立一种特别的亲近感,除了性爱,你无从获得这种亲近感。所以我愿意在床上全情投入,用我的柔情将他包围。
——异性恋女,25岁
我觉得我渐渐地爱上了她,我希望和她分享任何事,不管是我的故事还是我们在一起的经历。我们相处得十分默契和融洽……叫我不禁想和她在身体上也建立一种默契。
——同性恋女,20岁
许多女性在描写自己的性经历时,常常将“因为爱所以性”和“性让情更浓”混为一谈:
我希望我们全身心地沟通,希望在缠绵过后能够更加亲近彼此。我想这就是性交和做爱的微妙差别。当我爱上一个人时,我会想方设法亲近他,性爱就是其中之一。
——异性恋女,24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