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所谓爱情(1)
第10章所谓爱情(1)
万千私底话,不语两心知初相遇时,你侬我侬,热情似火。随着时间的齿轮悄然划过,激情难免淡去,但旧情依旧绵绵,两个相爱的人在漫长的人生岁月中相濡以沫,相依相知。
——尼萨,来自非洲博茨瓦那的昆族女人
“爱情多么美好。”世间有父母之爱、手足之爱、朋友之爱、男女之爱等,但唯独男女之爱情最让人捉摸不定,最让人魂不守舍,最让人难舍难忘。也许正因为如此,人间天天上演着海枯石烂、地老天荒的爱情故事,道不尽,说不完。人间自古有情痴,多少爱情故事已成为世代传颂的经典。希腊神话里就有许多离奇曲折的爱情故事。比如达夫尼斯和赫洛亚,他们是无父无母的孤儿,从小青梅竹马,虽然历经坎坷,但始终不离不弃,最终修成正果。再比如国王奥德修斯和妻子潘尼洛普,面对分离、困难、诱惑,他们两个人始终坚贞不渝,最后终于再次团聚。印度教女神沙蒂由于丈夫湿婆受到家人侮辱,一气之下燃火自焚。后来她的名字成了“寡妇自焚”这一习俗的代名词,寡妇自焚是指妻子在丈夫死后,为了表达自己的忠贞之情,坐在葬礼火堆上一同死去。两位毛利恋人海尼莫阿与图唐纳凯之间的爱情故事可谓举世闻名,为了寻找爱人,海尼莫阿跳入波涛澎湃的大海中奋力游啊游。西汉哀帝早起时不忍心惊动董贤,于是“断袖而起”。美国总统林肯因初恋安妮的过早离世而一生都处于孤独悲伤之中。美国另一位总统约翰·亚当斯相比之下幸运多了,在独立战争那段艰苦岁月里,他和妻子书信传情,慰藉彼此的心灵,互相支撑。爱情是人类永恒的主题,想一想有多少部爱情电影,有多少首爱情歌曲吧。(数一辈子都数不完。)爱情的力量是伟大的,甚至可以超越一切。所以古往今来,权贵阶层将其视为一种威胁,总是想方设法进行压制。
心理学家表示爱情滋润的人生更加幸福,更加完满。相反,若爱情被剥夺,那人生将是一场悲剧,就和莎士比亚笔下的悲剧性人物一样:罗密欧与朱丽叶双双殉情;埃及艳后克利奥帕特拉用毒蛇自杀;奥菲莉娅作为哈姆雷特的恋人,被逼疯后溺水身亡。
为爱轻狂,这道出了多少女人的心路历程。据调查发现,爱情是女性情愿以身相许的第十二大理由。爱情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力量,让人哭,也让人笑,让人心碎,也让人心醉?为什么研究大脑的科学家称爱情是让人失去理智的毒药?那么可不可以通过改变人脑中的化学物质来控制一个人的感情,就像改变其他动物大脑中的化学物质一样?肌肤之亲可不可以让女人用情更深?本章就将探索爱情的伟大力量,以及爱情如何并为什么能够影响女性的性行为。
问情为何物
著名心理学家罗伯特·斯坦伯格提出了爱情三角理论,认为爱情由三个基本要素组成:亲密、激情和承诺。亲密是指在爱情关系中能够引起的温暖体验,两个人情投意合,心心相印,希望施与爱,也希望得到爱,希望走进彼此的内心,亲密无间地沟通。有位受访女性就谈到自己和丈夫的浓情蜜意:
我认为性是爱的一种表达方式,但绝不是唯一的表达方式。在床笫间,我向爱人表达我的爱和信任并给他我最美好的一切。这是因为我爱他。我用身体满足爱人(生理、心理、情感的需要),让他知道我们是彼此相爱的。我可以亲吻或爱抚他人,但我只和爱人分享我的身体。
——异性恋女,29岁
第二要素激情是指强烈的情感和情欲。夏威夷大学著名的心理学家伊莱恩·哈特菲尔德多年从事“激情之爱”的研究。她对激情之爱所下的定义为“极度渴望与另一个人相结合的灼热情感”。哈特菲尔德教授认为“相思病”存在于世界各国文化中。有些地区的人们认为相思病有特定的病理症状。比如,哈特菲尔德教授指出,南印度泰米尔人认为相思病可导致头晕、恍惚、狂躁、妄想等症状。
当相思之情得到回应时,强烈的爱欲得到满足,情绪从万分痛苦转为欣喜若狂:
说实话,我从来没想过性就是为了满足欲望,在我看来,性具有更深层的意义。我能碰到这么好的男人,是我的福气。过去我们两地相隔,饱尝了相思之苦,从心底认识到了彼此的重要性,理解了爱的真谛,所以倍加珍惜现在。在缠绵悱恻中,我望着他的眼睛……那种感觉难以形容……就好像爱情得到了升华,达到了最高境界。
——异性恋女,38岁
一位受访女性谈到,沉浸在甜蜜爱情中的她甚至能忍受男朋友的邋遢:
在我二十岁生日时,我男朋友带我去了一个超级棒的海鲜餐厅,我们开心极了。他待我如同他的公主一般。此时,他情浓,我也情浓。餐厅浪漫甜蜜的气氛一直蔓延到他七零八乱的公寓。我和他一起躺到了床上。那次的缠绵最令人难忘。
——异性恋女,20岁
第三个要素承诺是指对爱情的决定和期许,分为短期和长期两种。短期的是认定对方,确定自己喜欢对方。长期的就是决定要和对方长相厮守,生死与共。在很多受访女性看来,承诺是构成爱情的最重要的成分。甚至有人不惜用身体作为筹码来绑住对方的心:
我希望他能够死心塌地跟我在一起,所以我把第一次给了他。当时,16岁的我们都是处子之身。那次是我自己硬要这么做的,因为我想向他证明我有多么爱他,想给他别人不能给的东西。
——异性恋女,25岁
最初和前夫发生关系是因为什么?那时我是懵懂无知的少女,才16岁而已。当时就想着在一起,不分开。我以为性可以换来持久的爱情,无知地把性和爱混为一谈,但当时无法认识到这一点。甚至以为性越多,爱就越深。我是个傻瓜。
——异性恋女,41岁
有的研究者认为,以上三种要素的合力决定爱情的“浓度”。当两个人在亲密、激情、承诺三方面都保持同步时,他们才算绝佳拍档。
斯坦伯格指出亲密、激情、承诺三大要素可以组成七种不同的“爱情类型”。第一种是空洞式爱情,只有承诺,缺乏亲密和激情。这些人可能就是你在餐厅看到的彼此相对却沉默不语的夫妇。他们的爱是出于责任感或别无选择。第二种是愚蠢式爱情,只有激情和承诺,没有亲密。爱情像旋风般席卷而来,但火焰在瞬间熊熊燃烧后变成了灰烬,此时一方或双方伤心地发现他们之间除了生理上的冲动什么也没有。第三种是喜欢式爱情,只有亲密,没有激情和承诺,如友谊。与此相对的是第四种,只有亲密和激情,没有承诺,斯坦伯格称此为浪漫式爱情。第五种是迷恋式爱情,只有激情,没有亲密和承诺。第六种为伴侣式爱情,只有亲密和承诺,缺乏激情。多数老夫老妻是伴侣式爱情,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彼此越来越熟悉,最初燃烧的情欲逐渐淡去。
斯坦伯格提出的最后一种就是众所周知的完美式爱情,是亲密、激情、承诺的完美组合。漫长的爱情旅途不可能一路平坦,不可能一直“完美”。很多时候,亲密、激情、承诺随着时间和环境的变化会起起伏伏。因此,情侣们在爱情之路上可能会经历多种爱情类型。
爱情是毒药
人们相信爱情的真谛流淌在诗人的笔端,飘扬在歌者的歌声中,或者流连在情人的喁喁细语中。恐怕令大家失望的是,爱情的真谛要出现在科学家的各种仪器之下。科学家正试图从生物学角度诠释各种爱情——从迷恋式到完美式。第一次做这种尝试的是当代神经科学家尼尔斯·拜尔哈默及其同事。他们将电极放置在参与者的头皮上,用一种叫作脑电图仪(eeg)的机器描记脑电波。在过程中,参与者想象在无人的房间与恋人单独幽会的美好情景,一种令人艳羡的情景。当时有一半的参与者正处于热恋之中,其余一半没有恋爱。结果发现两组参与者的脑电图大相径庭。处于热恋中的参与者的脑电图非常复杂,而且大脑活跃区域较多。实验报告中写道:“恋爱中的参与者拖着重重的情感‘负担’走进生物实验室,就像蜗牛背着那重重的壳。”根据实验结果,科学家最后得出结论:热恋就像“精神错乱”。
十年后,在2003年,英国伦敦大学学院的两位神经学家安德烈亚斯·巴特尔斯和塞米尔·泽基开始破解“坠入情网”的大脑。他们找来“真正地、深深地、疯狂地相爱”的17位年轻人,然后对他们进行了大脑核磁共振成像的测试,该测试能够很好地捕捉大脑各部位血流量的变化。活跃的大脑神经细胞消耗氧,血液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把氧从周围毛细管输送到大脑。所以说,大脑中的血流和大脑活跃程度紧密相关。
在对这几位年轻人进行大脑扫描时,研究人员给他们看了恋人和好友的相片。结果发现,当看到恋人相片时,大脑中主管快乐、满足感觉的区域极为活跃,而主管伤心、恐惧、焦虑等感觉的区域却十分抑制。事实上,此时大脑出现的变化很像吃了可卡因等兴奋剂。恋爱的感觉会抑制大脑中控制理性思维的区域,所以恋爱中的人经常“精神恍惚,魂不守舍”。或者正如科研人员所说,当人们决定相爱时,就已经没有必要用理性去评判彼此。
纽约精神病学研究所的精神病学家迈克尔·莱柏温兹也注意到了“爱情与毒药”之间的联系,他将激情之爱比作安非他命,它们都能使人产生欣快感,久而久之人会“依赖”“上瘾”,一旦缺乏这种情感或物质,人就会变得惶恐焦躁或者疯狂地攻击他人等。事实上,恋人处于迷醉状态中,大脑会分泌出一系列化学物质,比如多巴胺、肾上腺素,特别是苯胺基丙酸(简称pea,类似于安非他命)。不幸的是,大脑分泌的这种“自然兴奋剂”不会长久。所以,莱柏温兹讲到,“爱情瘾君子”要不断地分手再恋爱,一次又一次享受陷入爱情时“腾云驾雾”的感觉。
爱,让人精神错乱
爱让人狂喜、兴奋、满足,但一旦与恋人分开,就有一种“一日不见,如隔三秋”的感觉,开始焦虑、沮丧、失望等。分离的每一分钟都是痛苦的思念,就好像得了强迫症一样。
在20世纪90年代,意大利比萨大学精神病学家多娜泰拉·莫拉西提及其同事提出,热恋中的人和强迫症患者可能一点相似之处,就是大脑血清素不足。血清素不足一直被认为与抑郁症和焦虑症(比如强迫症)有关,像百忧解这样的抗抑郁药主要是通过增加人体血清素来改善心理状况。
为了验证这一假设,研究小组请来三组参与者。第一组的参与者陷入恋情半年多,但没有性关系,而且每天至少有四个小时是和恋人缠绵在一起。第二组是未接受任何治疗的强迫症患者。第三组是“普通人”,就是既没有处于热恋中也没有患强迫症。研究人员对他们进行抽血化验,检测血液中的血清素。结果发现,第三组参与者血液中的血清素含量正常,这是预料之中的。相比之下,强迫症患者的血清素含量要低很多。但最令人吃惊的是处于热恋中的人的血清素含量要比“普通人”低40%。
一年后,研究人员再次找到第一组参与者。果然,当时的激情早已散去,血清素分泌量也恢复到正常水平。幸好激情总有消失的一天,否则血清素会一直不足。
美国罗格斯大学的人类学家海伦·菲舍尔曾对无数恋人进行过大脑核磁共振成像的测试。她认为热恋——或者按她的话,“欲望”——类似于强迫症。在“欲望”的萌芽阶段,若服用百忧解之类的抗抑郁药,控制体内的血清素含量,那么炽热的情感也许可以得到“治疗”或抑制。但是,她又说,若等到欲望发展成为浪漫爱情,那么就会像火山爆发一样,一发不可收拾,不是百忧解等药物所能控制的。
永远像初恋
不论爱情是心心相印,是激情燃烧,还是大脑的各种化学反应,至少可以肯定一点——天下真情恒久远,人间处处皆有情。即便在一夫多妻制的社会中也能有坚贞不渝的爱情。比如,纽约州在19世纪建立了一个乌托邦模式的社区——“奥奈达社区”。奥奈达社区居民认为浪漫爱情其实是性欲的伪装,他们实践“复合婚姻”,拒绝排他性的爱情,抗拒用情专一,而是推崇类似于走婚的婚恋观,以防出现“特别的爱”。同样,早期的摩门教也不认可并试图破坏专一的爱情。所以,不论在奥奈达社区还是在摩门教社区,情比金坚的恋人们只能躲过长老们的眼睛偷偷地谈地下情。
在其他包办婚姻的一夫多妻制社会中,浪漫爱情虽然不算大逆不道,但有情人却常常被生生地拆散。在许多阿拉伯社会中,第一个妻子通常由长辈指定,但第二个妻子可由自己选择。在非洲肯尼亚东南部的泰塔,当地女性都愿意当第二个或第三个妻子。第一次婚姻一般是出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往后的婚姻才是真爱的产物。所以,男性一般会比较宠第二个或第三个妻子。
人间处处皆有情。到各国各地随机调查就可证明这一点。社会心理学家苏珊·斯皮尔切尔和同事访问了来自俄罗斯、日本、美国的1667位男女,问他们目前是否在恋爱。结果大部分受访者都说在恋爱:俄罗斯女性为73%,男性为61%;日本女性为63%,男性为41%;美国女性为63%,男性为53%。你可能注意到了,男女差别巨大,不过现在不谈这个。通过研究其他各国文化发现,形容爱的语言非常浩瀚,有海誓山盟的豪言壮语,有甜甜腻腻的情歌,有幽怨哀伤的离别之苦或相思之苦,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