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章第六十三章
秋尽冬来,京城的空气愈发寒冷,薄薄的小雪掩盖在红墙黛瓦之上,仿佛为这座古城披上了一层银色的薄纱。宫中传出康熙帝对“流脉仪”成效的高度评价,也使李明珠声望日隆。然而,她深知这是短暂的宁静,荣妃的窥觑,并未随着风波的暂时平息而消退。
宫墙深深,暗流涌动。李明珠收到一封来自江南的密信,信中提及一位曾在家乡研究过类似“流脉仪”技术的乡绅——陆绎,他同情皇朝的窘境,并愿意携私藏资料来京协助。此外,信中亦隐含了警告,指近期宫中可能酝酿一次针对科技改革的阴谋。
她意识到,这是一次难得的机会。若能获取更全面的数据和支持,新技术的推广将更为顺利,进而对潜在敌对势力形成震慑。然而,她也感受到隐秘的压力与不安,似乎皇后背后一直有若有似无的视线在注视着她。
在胤禛的建议与帮助下,李明珠迅速安排护送陆绎进京。数日后,陆绎抵达,他带来了珍贵的科技纸卷和远离京城的开放见解。此人年过四旬,沉稳睿智,是乡间赫赫有名的技师,其见解与李明珠不谋而合。
陆绎的加入,不仅为“流脉仪”的改进提供了新的思路,也为李明珠带来了亟需的新鲜视角。在一连串实验和讨论中,二人逐渐把“流脉仪”这项科技调整得更加精密,针对皇朝高层的健康测量施以更为科学的建议。
与此同时,自南疆不明生灵事件后,康熙命锦衣卫深入调查,出人意料的是,真相尚未完全明朗化,便爆发了一场突如其来的登基庆典危机。几名后悔参与叛乱的叛徒企图趁机引发事件,以动摇皇室根基。
这突如其来的紧迫气息在宫中传开,荣妃试图借此机会加剧美珠的困境。她向康熙进言,称“流脉仪”虽有用武之地,然其可能掩盖超级灾难的先兆,进而利用数年来积累的影响试图阻止仪器的使用。
李明珠深思熟虑,决定同胤禛密谋,利用此危机作文章,以稳定当前局势为要务。她认为,若能利用此次事件成功劝导康熙及朝中大臣,理解科学对巩固国力的重要意义,或许能成功化解荣妃的离间之计。
最终,在一次公开的皇室宴会上,她安排陆绎进行了一次精彩绝伦的现场演示,展示利用“流脉仪”测定人体参数,并通过综合分析呈现出对高风险疾病的预测。此举不仅赢得了康熙的高度关注,也颠覆了满朝文武的传统认知。
对于荣妃的抗议,李明珠不再评说,而是让他们亲眼见证科学所带来的改变与震撼,并通过总结实验成功案例,向皇帝宣示“流脉仪”的广泛应用价值。
虽然荣妃表面上没有再继续施压,但其眼中闪过的一丝阴霾并未被李明珠忽略。李明珠深知,荣妃绝对不会轻言放弃,而下一步,她必须率先发起一场没有硝烟的较量。
随着“流脉仪”效用的广为人知,内有生变,外亦掀波澜,众多派系对其上深感不安。为确保科技项目继续推行不受牵绊,李明珠意识到她必须要在朝中谋求更有力的盟友,同时阻止可能的意外。
就在此时,陆绎带来的江南消息,变得尤为重要。他透露,同理于“流脉仪”,江南还蕴藏着一项机械改良的计划——一种以科举传播为载体的小型工具,将使全国子弟受益。李明珠一听,相隔多时的记忆顿时苏醒,像是现代的复古风,竟暗合当下她亟需传播的新理念。
这是一次绝佳的机会,李明珠决定联手胤禛与陆绎,一同推行这项改良计划。这样不仅有利于科学兴国,也进一步培养了更多与机械技术相关的新生力量,增强宫廷及地方的应对能力,为未来的潜在风暴做好更周全的准备。
内忧未除,外患层出不穷。在这错综的政治环境中,李明珠不曾懈怠,随时准备迎接更多更大困难,而前方的道路更是依赖于她与盟友的智慧和勇气,在冲破迷雾中找到前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