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章第六十四章
初冬的紫禁城,寒风凛冽,气候如料峭的山峦般肃穆。李明珠置身其中,却如同裹在温暖的洋流中,专注于自己的心血之作——“流脉仪”的改进。接连不断的成功,让李明珠意识到,这不仅仅是科技的胜利,更是风向转变的信号。她下意识地将目光投向窗外,又是新一天的开始。
随着“流脉仪”项目的推进,李明珠受到了更大的考验。她不仅需要确保项目在技术上的完善,更必须积极面对白莲教新动向引发的朝野不安状态。白莲教这个名号,无论在庙堂还是江湖之间,皆是禁忌。
在胤禛的引荐下,李明珠了解到近期白莲教的势力有所抬头,地方官员进京报告称,他们利用宗教名义四处传教,并私下传播反清的思想。这让李明珠心生警惕,意识到在科技项目推广的同时,必须时刻关注新崛起的隐患。
此时,她认识了前朝落魄青年宁玄一。他在江西一带有古代机械研究基础,这令李明珠眼前一亮。宁玄一早年因父亲蒙难,颠沛流离至今,内心怀揣改善民生之愿。其擅长挖掘古籍智慧,对古代创新有独到见解,正是李明珠所需的补缺者。
宁玄一与陆绎一见如故,两人通力合作,不断对“流脉仪”进行调试,宁玄一更提出将一些古老的器械原理应用其中,使其更切合清代技术背景。
李明珠虽然忙于研发,但对白莲教的动向毫不懈怠,她知道此事关乎整个国体的稳定。针对这些,李明珠与胤禛商议,决定有策略地反制这些不安定因素。
京城的严冬大雪遮不住朝廷中的复杂博弈。宫中举行了数场大典,这对于想要在朝中立足的李明珠而言,是难得的展示舞台,但同样伴随了巨大的风险。
在朝会后的小宴中,康熙帝亲自提及“流脉仪”的实验结果,并表达了支持继续项目拓展的意愿。这无疑是为李明珠及其背后的团队注入了一针强心剂,使他们心怀感激与敬佩。
然而,荣妃对于李明珠的嫉妒与敌视未减,她故意在宴会上表示对于“流脉仪”在实践中的安全性存疑,并借由白莲教造乱事件,质疑项目资源管理的有效性。
李明珠并没有因此而沮丧,她深谙项目在推广过程中一定会有曲折和抵触,因此对荣妃的质疑泰然处之。她借机向康熙及在座大臣再次明确项目的远景计划以及当前取得的成就,以此理清思路,摆明态度。
在宴会过后,胤禛找到李明珠密谈。他给予了李明珠更多的安全承诺,并提到将通过军方力量协助抵御白莲教的威胁。这不仅给予李明珠安心,同时令她对胤禛的支持倍感珍惜,决定助他达成更广泛的影响力。
另一方面,宁玄一也就白莲教问题提供历史资料,他建议利用科技的高效传播,以治病救人的名义,稳定地方民心,驱逐邪教潜入。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李明珠密切关注社会动向,积极参与研讨和推广,将“流脉仪”连接到一个更大的社会网络,以提升整体国力和稳固中枢。
但如李明珠所感知,来自白莲教与荣妃的阴霾并未消弭。在一个雪夜,一份匿名信被悄无声息地塞入李明珠府邸。信中提及一场针对“流脉仪”及其参与者的潜在阴谋,而策划者正是白莲教内部高层。这表明在光明背后,危机四伏的环境依旧存在。
李明珠警惕未减,随时准备迎接更打击与挑战。她深知唯有联结更多更强的力量,方可在这波澜壮阔的局中立于不败之地。
京中风云再起,冬风虽冷,心火却未熄。李明珠在暗潮中坚持不懈,穿行于权谋与科技的碰撞之中,步步为营,迎接新一轮的复杂角斗。
###第六十五章:潜流暗涌
夜幕降临,长街尽头笼罩在一片朦胧的月光下。紫禁城外的世界此刻静谧无声,李明珠却无法在这喧嚣的静夜中获得半刻安宁。她知道,信中的警告绝非虚言,既有对白莲教的提防,也有对宫中隐匿势力的深刻忧虑。
李明珠在秘密会晤中与胤禛交流。胤禛的支持依旧坚定,但他直言不讳地指出,这一局势已不再单纯是科技的推行,而是一场隐含在权力斗争背后的深刻变革。不仅鼎沸的朝廷内外局势难于掌控,更由于荣妃与白莲教暗潮涌动的联系,已然扩展到影响清廷根基的地步。
两人交流中一致认同,需要通过共同的盟友筑起一道坚固的防线。基于这一共识,胤禛着手拓展自己的影响力,得到更多实权派的支持,而李明珠则着力稳固民间的科技基础。
李明珠意识到,从宫中到地方,必须让科技的力量传达到基层,才能扭转局势。宁玄一和陆绎提供的古籍与机械技术的知识继续助推“流脉仪”的改造进程,他们建议利用一种简易的风力动力系统,改善仪器功效并降低成本。
经过几周坚持不懈的努力,团队逐渐将“流脉仪”与风力动力相结合,形成了一套更为高效的操作系统,这一改进大大提升了仪器的效率和使用便捷度,甚至引起了其他技师的兴趣,纷纷开始效仿。
李明珠与胤禛计划借朝廷的年节祭祀之机举办一场科技展览,借此向朝堂内外展示“流脉仪”的最新成果,以及其在各课题应用中的优越性。为此,李明珠秘密拜访了几位知名的清流派官员,其中包括徐景维。通过其操作独特的权谋技巧,徐景维表示愿为这一活动提供相应的仪式支持。
在这一关键时刻,荣妃也未善罢甘休。她试图策反部分保守势力加入其同盟,并暗地里与白莲教交易,企图在科技展览期间制造一桩乱子来破坏李明珠的计划。
经过数周的策划与筹备,科技展览如期而至。展览当日,清晨的城市朦胧于淡蓝的晨雾下,宫中却处于一种令人窒息的紧张之中。尽管如此,李明珠与其团队在胤禛和徐景维的掩护下最高效地组织着会场,确保每一个环节的流畅。
科技展览上,诸如水循环系统以及气脉检测仪等,均首次向公众公开。此次展示受到了广泛关注,即便是康熙面对这些异彩纷呈的创新,亦难掩惊讶与欣喜。他不时点头,欣赏这些为提升国家治理效能所做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