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儿童的综合能力及培养
人们想到花,就会想到那斑斓的颜色和美丽的形状。显而易见的是,儿童出生时,既没有听力,也没有语言。那有什么呢?什么也没有,但一切都将出现。婴儿的语言天赋及语言的形成
在此,我们一起来讨论一些有关婴儿语言的话题——语言机制。大家都知道,中枢神经系统为生物提供了适应外部世界的器官,各种感觉器官、神经和神经中枢以及运动肌肉器官都在中枢神经系统中起作用。在某种意义上,语言机制不单纯是物质因素。19世纪末期的研究表明,语言同大脑皮质的神经细胞有关,其中主要有两个区域:一个是感觉中枢,负责接受语言;另一个是运动中枢,负责语言的产生。很明显,语言机制包含许多器官,而且同样可以进行支解。听觉器官中枢接受言语的声音,嘴、喉、鼻等的器官中枢发出言语的声音。两种中枢在生理和心理方面都独立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讲,听觉器官同神秘的内心世界是相联系的。儿童的语言在其内心世界中不知不觉地发展。而运动器官的活动又同异常复杂和准确的说话的动作相联系。
显然,运动器官比听觉器官发展得缓慢,表现得晚。对此只有一个解释——儿童发出声音所不可缺少的微妙运动是由儿童听到的声音所激起的。这种设想有其逻辑上的合理性。因为如果儿童不是幸好有已经形成的语言,那么,他们在学习别人发声之前定然已经听到过这种声音。因此,复述别人的话的动作必须以记在心里的声音为基础。因为,将要做出的动作取决于听到的,而且是记在心里的声音,这很容易理解。但我们还得记住,语言是通过自然机制产生的,而不是通过逻辑推理。只有真正的自然才是合乎逻辑的。在研究自然时,我们首先注意到的是一些事实。当我们理解了这些事实之后,就会认为它们是合乎逻辑的。我们自然会认为,“肯定有某种导引它们的智慧力量”,这一智力导引创造性的活动,它对心理现象的影响比对纯粹的生理现象更加明显。不过,即使是对生理现象,它的影响也足以引人注目。人们想到花,就会想到那斑斓的颜色和美丽的形状。显而易见的是,儿童出生时,既没有听力,也没有语言。那有什么呢?什么也没有,但一切都将出现。
就某一特定的语言来讲,运动中枢和感觉中枢与声音和遗传影响关系不大。但是,它们具有利用语言、激起说话运动的能力。它们是自然用来发展语言的机制的一部分。做更深入地探讨就会发现,除了这两种神经中枢外,肯定还存在着特殊的敏感性和动作的预备期。因此,儿童的活动服从于他的听觉。一切都安排得天衣无缝,儿童一生下来,就能开始适应环境和为说话做准备。
只要细心观察,我们就会发现一些有趣的事情,语言器官的形成也很神奇。耳朵结构其实非常精密,简直是一部无与伦比的作品。耳朵的中心部分就像一个竖琴。竖琴上的弦能够根据各种声音的长度发出振动,从而重新发出这些声音。我们耳朵的竖琴有64根弦,由于空间狭窄,它们按不同的长度被置放成类似贝壳的形状。尽管只有这个有限的空间,自然还是巧妙地提供了接收音乐旋律所需的一切。但什么使这些弦发生振动呢?因为,如果没有什么振动琴弦,它们就犹如一架不用的钢琴,长期沉默。竖琴的前面有一层像鼓面似的振膜,声音一旦振动鼓膜,竖琴的弦就发生振动。由此,我们的听觉就捕捉到了那悦耳的音乐。由于耳朵里只有64根弦,不能将宇宙间所有的声音都接收进去,但却可以在上面弹奏出相当复杂的音乐。语言虽然有各种音调和重音的细致变化,但还是可以由它来传送。还在神秘的胎儿期,耳朵就产生了。如果婴儿在第七个月降生,他的耳朵就已经完全形成,只等发挥作用。耳朵是怎样沿着细微的神经纤维把它得到的声音传送给大脑的呢?我们又一次面对自然的一大奥秘。
那么,语言是如何在婴儿大脑中形成的呢?不少儿童心理学家认为,听觉的发展是最迟的。由于听觉在这时还很麻木,因而很多人认为婴儿生来是聋子。婴儿对于不理解的各种嘈杂的声音没有反应。在我看来,这可能含有某种神秘的意义。我并不怀疑感觉迟钝,但我认为,儿童的语言中枢反应敏感,尤其是对带有词汇的语言。听觉机制也许只对某类声音作出反应。结果,儿童听到的词开动了复杂的机制,产生了运动机能,从而重演出接收到的声音。假如这些中枢的特殊机能没有建立,由它们随意接收任何声音,儿童就会发出怪异的嘈杂声音。他每到一地,就会模仿那个地方特有的声音,甚至还会模仿非人类的声音。正是由于自然为人类语言建造了感觉和运动中枢,并且分离了二者,儿童才能学会说话。由于某种原因被抛弃在丛林中的“狼孩”经过某种方式保留了生命,这样的儿童的周围尽管有鸟兽的怪叫,淙淙的流水声和树叶的瑟瑟声,但他们仍然是哑巴。他们什么声音也发不出来,因为他们从来没有听到过唯一能刺激语言机制的人类语言。
我想跟大家一起分享的是,语言机制的确是一定时期才存在的,这点毋庸置疑。人类不是天生就有了语言,而是具有创造语言的机制。由于儿童的器官任凭他开动,因而语言是儿童创造的。在刚刚出生后的神秘时期,儿童是一个具有特殊感觉形式的心理统一体,处于自我睡眠状态。但他突然间醒来,听到了优美的音乐,所有神经纤维都开始振动。婴儿可能认为,他没有听到其他的声音,但事实上是因为他对其他的声音不作出反应,只有人类的语言才能刺激他。
如果想到创造和保存生命的巨大强制力量,我们就能理解这一音乐引起的神经纤维的振动必须永存的道理,就会理解为什么不断降生于世的新生命就是保持语言的延续性的手段。在儿童的记忆中,无论形成了什么都能成为永恒。富有节奏的歌曲和舞蹈也是这样。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音乐,并通过身体的运动对其音乐作出反应,还赋予相应的词。人的声音就是一种音乐,词就是它的音符。它们本身没有什么意义,但每一民族都赋予了它们某种特殊的意义。在印度,成百种语言把它分成众多民族,但音乐却把它们都联系起来。我们试着想想这意味着什么。没有哪种动物有音乐和舞蹈,而整个人类都知道并创作了歌曲和舞蹈。语言的声音在无意识中固定下来。我们不知道生物内部所发生的事情,但其外部表现给我们提供了引导。首先固定于婴儿无意识中的是单音,这是母语的基础部分,我们可以称它为字母,接着是音节,然后是词。但婴儿并不理解它们的意思,正如有时儿童大声朗读识字课本一样。然而,一切都进行得多么巧妙啊!在儿童内部有一个小老师,她像古时候的老师那样,经常先让儿童背诵字母,然后拼音节,再朗读单词。然而古时候的教师不能适时施教,他们是在儿童自己已经能够说话并完全掌握了语言之后才施教。儿童内部的老师却不同,她是在恰当的时候教儿童学习语言的。
儿童首先掌握单音,然后是音节,循序渐进,正如语言本身一样合乎逻辑。在儿童学习语言的过程中,最先掌握的是事物的名称。自然的教育方式与我们预期的相同,自然就是最好的老师。在它的指导之下,即便是再枯燥乏味的语言,儿童也会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这种兴趣可以持续到儿童发展的下一个阶段——3~5岁。她有条不紊地教儿童名词和形容词、连词和副词。正像在学校里,学期结束时我们要对儿童进行考试,儿童以实践表明他能运用每一种词类。只有在这时,我们才意识到他有一个多么好的老师,他是一个多么勤奋的学生,他是多么聪明能干,完全掌握了所有词类。然而,没有人羡慕这一优异的工作,而且只有当儿童开始上学读书时,我们才真正对他所学的产生兴趣;对他的成绩感到自豪。如果我们年长的人对儿童有着真诚的爱的话,就应该看重他们的成功,而不是所谓的缺陷。
儿童确实是非凡的,教育工作者应该深刻认识到这一点。只在两年时间内,儿童什么都学会了。在这两年中,儿童内心的意识逐渐觉醒,节奏逐渐加快。直到突然间,它好像被一股顺风冲击,从此意识便开始支配一切。婴儿大约在4个月时,就察觉到在他周围并深深触动他的这一神秘的音乐是出自人的口,是由嘴唇的动作产生的。人们很少注意到婴儿在观察说话人的嘴唇时是多么仔细。他全神贯注地盯着说话人的嘴唇,还试着模仿嘴唇的动作。
然后,儿童的意识在活动中起积极作用。当然,婴儿已在无意识中准备好了运动的机能,但产生口语所需要的全部细微肌肉纤维并没有完全协调起来。不过,有意识兴趣被激发起来了,从而加强了他的注意,他便开始有意识地做一些生动而机智的尝试。
婴儿通过两个月的细致观察,说出了一些简单的音节。这时他才6个月。在这以前,他一个字也不会说。一天早晨,婴儿醒来时,他说:“爸……爸……,妈……妈……”他已经会说“爸爸”和“妈妈”这两个词了。以后的一段时间,他仍然只说这两个词。这时我们就会说:“婴儿只会说‘爸爸’和‘妈妈’。”但我们必须记住,他是在付出了极大的努力之后才达到这个水平的,它是婴儿自我发现的结果,婴儿已意识到他自己的能力,可以随意学习语言技能了。
婴儿10个月左右的时候,开始意识到声音的意义。当父母对他们说话时,他们知道这些话所表达的含义,并且努力去理解其中的意思。到1岁时,儿童发生了两件事:他在无意识中理解了语言,并进而达到了有意识阶段;儿童创造了语言——虽然只是咿咿呀呀、简单地重复和声音的组合。
当儿童到1周岁左右时,就可以说出第一个代表一定意义的单词。虽然跟以前一样咿咿呀呀,但他的咿咿呀呀有了一定的意思。这就是有意识智力的证明。儿童内部又是如何呢?细致的研究表明,婴儿内部的能力远远大于外部所表现出来的能力。儿童进一步意识到语言的产生依赖于他所处的环境,儿童有意识掌握语言的愿望也变得更加强烈。这时,婴儿内部也出现了重大冲突,即意识反抗生理器官的斗争。这是在人的内部出现的第一次冲突,是人的各部位之间的第一次交战。让我以我自己的经验来说明这个问题。假如我有很多想法要说出来,为了打动听众,我想用另外一种语言来表达我的思想。但我用外语说话无异于无用的咿呀学语。我知道我的听众是很聪明的,希望同他们互相交流,但由于缺乏表达的手段而失去了这个机会。
婴儿的大脑里其实充满了各种各样的想法,却像是茶壶煮饺子一般尴尬,有口说不出来。这时,儿童正处于一个戏剧性变化的时期,有生以来,他第一次感到失望。于是,他下意识地努力学习,独立探索,很快便能取得惊人的成功。一个试图表达自己思想的人,迫切需要一个发音非常清晰的教师。为什么家庭不能做到这一点呢?因为我们通常不是帮助儿童,而只是模仿他们的咿呀学语。如果儿童没有他自己的内部教师,他就不可能学会说话。正是其内部教师让他听成年人的相互交谈,即使没有谈论他时,儿童也要听他们的谈话。这促使儿童准确地掌握其语言,我们对此并没起什么作用。
有时我们看到有些人跟1岁的小孩子咿咿呀呀地对话,总觉得这个人童心未泯,非常好玩儿。但我们并没有充分认识到儿童的困难,没有意识到给儿童提供良好的学习机会的重要性。我们必须明白,儿童是通过自己掌握语法知识的,但决不因为这样,我们就放弃对儿童讲规范的语言,或者根本不帮助他遣词造句。
1~2岁的儿童处于语言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一阶段的儿童监护人需要具备语言发展的科学知识。通过对儿童的帮助,我们成了儿童的服务员和创造儿童的自然的协同者。而且,我们还发现儿童的整个学习计划都已制订妥当。
再回到原来的问题上。如果我想用外语谈一件相当重要的事情,但说起外语来又只是咿咿呀呀的,那我该怎么办呢?我很可能会发脾气,生气,甚至会大声嚷嚷。1~2岁的儿童也是如此。当他尽力用一个词语告诉我们某件事的时候,我们听不懂,他就会大发雷霆,沉溺在对我们好像是毫无意义的狂怒之中。事实上,我们常说:“瞧!现在你可以亲自看一看与生俱来的人类天性的堕落。”
然而,他是一个被人误解而又正在争取独立的幼儿。由于还不会说话,他唯一能做到的就是发怒。但是,他有创造语言的能力。他的恼怒在于,尽管他尽了最大努力,还是没有找到恰当的词汇。不管怎样,无论是失望还是误解,都不会终止儿童的探索,他使用的相类似的词汇也逐渐增多。
大约在1岁半的时候,儿童就开始意识到,原来很多东西都有它特定的称谓。这表明,儿童已经能够从他听到的所有词语中挑选名词,特别是具体名词。到此为止,他已迈出了多么惊人而又崭新的一步啊!刚开始的时候,儿童只是说一些个别的单词,心理学家称这是“一个单词的句子”。这时孩子如果看到晚饭准备好了,就说:“muppet。”意思就是说,“妈妈,我要吃晚饭。”这种简缩化语言的一个明显特征就是这些词语本身发生了变化。它们常常和一些拟声词联在一起,如狗的“汪——汪”声,或者这个词纯属生造。我们把它们统称为儿语。迄今为止,我们对儿语的研究还远远不够,只是局限于儿童照管人员的研究范围。儿童在这个年龄所形成的远远不只是语言,其中还形成了秩序感。这绝不是我们经常主观臆断的那种表面的或暂时的现象,它产生于实际需要。在其心理的积极形成阶段,儿童常常感到一种强有力的冲动力量,催促他按照自己的逻辑,把混乱的语言变得条理清楚。儿童的孤立无助是多么容易使他陷入精神上的痛苦。而我们对儿童语言的理解,这对于把他们从精神的痛苦中解救出来,使其内心趋于平静起着多么重大的作用啊!
事实上,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我们再来看一个例子,因为这个实例有助于说明这一点。这是一个西班牙儿童的故事。这个儿童想说“abrigo”(大衣),但他却经常说“go”(去),而不说“abrigo”(大衣)。他想说“espalda”(肩膀),却经常说“palda”,而不说“espalda”。儿童说的这两个词“go”和“palda”产生于一种心理冲突,这一冲突使他尖叫和对抗。儿童的母亲脱掉了大衣,放在手臂上,儿童立即就尖叫起来,无论如何也不能安静下来。最后我建议他母亲穿好大衣,儿童果然立即停止哭叫了,还高兴地说“gopalda”,意思是说“现在对了,大衣应该披在肩上”。
我为什么要举这个例子呢?它主要表明了儿童对于秩序的那种强烈渴望,并且他们对混乱表现出强烈的反感。所以,我多次呼吁为1岁到1岁半的儿童建立特殊“学校”。我认为,所有的母亲乃至整个社会都不要把儿童孤立起来,要让他们有更多的机会去和成年人接触,让他们能够经常性地听到符合人们发音标准的最纯正的语言。
儿童的性格如何形成
前几章我们大多数讨论的是关于儿童心理、生理及行为等方面的问题,接下来我们不妨讨论一下有关儿童性格及其形成的一些事实。
大多时候,西方的教育都非常注重儿童性格的培养,虽然它没有说明性格的确切含义或指出应该如何训练性格。它认为,仅有智慧教育和实用教育是不够的,还必须有性格这个未知因素。这些足以表明,西方教育对于人格发展给予了足够的重视,他们很看重人性中的一些美德,诸如勇敢无畏、坚韧不拔、责任感强、与别人的良好道德关系等。道德教育一直被放在一个很崇高的地位。但是,尽管如此,在世界各地,人们对性格实为何物的观点仍然模糊不清。从古希腊到现在,从西奥弗拉斯塔斯到弗洛伊德和荣格,人们一致都在探讨这个问题,正如心理学家罗姆克所说的那样,“我们在这个问题上始终处于尝试性阶段”。尽管到现在还没有一个能为大多数人接受的概念,但每一个人都感觉到了性格的重要性。
最近的性格研究发现,它包括身体因素、道德因素、智力因素、意志力、个性和遗传等。自从邦森1867年首次使用“性格分析学”一词起,近乎性格研究科学中一门新分支学科的性格分析学就一直在茁壮成长和蓬勃发展。对性格的研究一直是实验性的,缺乏精确的理论研究。专于性格研究工作的包括许多优秀心理学家和科学家,他们对性格做了多方面的研究,但有一点令人感到不解,那就是大家研究的对象一直都是成年人,儿童却无人问津。尽管他们大谈特谈什么遗传即先天影响。结果,从遗传一下就跳到了成年期,留下了一个无人问津的空白,几乎没有人曾试图填补这一空白。
相反,我们的研究就从这里开始,从儿童的出生开始,并一直延续到儿童的发育。因为,只有充分了解到儿童的自然行为,才能够得到新的研究方向。它使我们把儿童的性格发展看做儿童自我努力的一系列结果,它与外部因素无关,它取决于儿童那旺盛的创造力和他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障碍。因而,我们就转为观察和解释本性对人的心理建设的作用。我们的研究必须从性格和个性皆为零的诞生之时开始,直到它们开始发展之时结束。因为,扎根于潜意识心理中的自然规律无疑是存在的,它们决定心理的发展,它们是人所共有的。相反,差别则主要是由生活的变化造成的,比如事故、挫折及个体在其发展道路上遇到的障碍所导致的心理退化。毫无疑问,像这样一种理论一定能够解释从幼年期到成熟的每一个阶段中儿童性格的情况,但是,此时此刻,我们暂且把儿童的生活作为一个基本的因素,并把它作为我们探讨个体之间各种差异的指南,这些差异是由他们适应环境的不同努力造成的。
当然,假如我们对于这一理论已经完全掌握,就可以按照人生的不同阶段对性格进行解释。不过,我们只需将儿童的生活作为研究的重点,并在此基础上对个性发展的不同形式进行研究,这样就能在生活环境的影响下进一步发展。很明显,我们只有认识到人的行为,才能更进一步地分析人的性格。正如前面我所提到的,个体从0~18岁的生活可以划分成三个时期:0~6岁、6~12岁和12~18岁;每个时期还可以再划分成两个更小的阶段。如果单独考虑这些时期,那么每个时期儿童的典型心理大不相同,以至于它们几乎像是别人的特征。
前面的章节我们已经讲过,第一阶段是个极富创造性的阶段,尽管刚出生的婴儿没什么性格可言,但是性格在此时已然形成,这个阶段对性格的发展极其重要,也是人生中最重要的时期。众所周知,尚在怀抱中的婴儿不可能受到榜样或外部压力的影响。因此,奠定性格基础的因素必定是本性本身。年幼儿童尚没有是非感,他还生活在道德观念之外。事实上,我们并不认为他很坏或邪恶,而只是认为他挺调皮,即他的行为很幼稚。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用好或坏来评价他们的行为。只有在第二个时期,即6~12岁,儿童才开始具有是非正误意识,不仅是关于自己行为的是非正误意识,而且也是关于他人行为的是非正误意识。是非正误问题是该年龄阶段的特征,道德意识正在形成,此种意识以后会促进社会意识的形成。在第三个时期,即12~18岁,产生了热爱祖国的情感,它是一种归属某一民族群体并关心该群体荣辱的情感。
上面几个发展阶段还是有很大区别的,但是每一个阶段都不是独立的,上一个阶段都在为下一个阶段做铺垫。要保证第二阶段正常发展,就不能在第一阶段发生任何的偏差。这就好比是一只蛹和一只蝴蝶,虽然外表和行为方式大不相同,但是,蝴蝶的美丽却是来自它幼虫形态的生命,而不是来自它模仿另一只蝴蝶的努力。我们是通过现在而走向未来的。一个时期的需要满足得越充分,下一个时期的成功的机率就越大。
父母双方都是生命的创造者,因此他们都不应该酗酒。同时还不能有其他不良嗜好,要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否则婴儿便有可能在健康上有这样那样的缺陷。因此,胚胎发育的方式取决于怀孕时起作用的各种条件。以后,胎儿可能会受到一些影响,但是,只受其环境的影响,即只受妊娠期母亲周围环境的影响。如果胚胎的条件极为有利,那么婴儿出生时就会身体健康强壮。因此,怀孕和妊娠对婴儿期生活都有影响。
我们曾在前面提到过出生创伤,婴儿在出生时期受到的创伤将造成衰退,导致严重的后果。但是,不良嗜好和遗传疾病的危险更大,比如酗酒和癫痫。出生以后,我们一直在研究的关键期开始了。在最初2~3年里,儿童可能受到一些将改变其整个未来的影响。在这个时期,如果他受了伤害,或受过暴行,或遇到严重的障碍,那么就可能出现人格偏差。如果儿童能够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自由发展,性格肯定会正常的。假如在我们在受孕、妊娠、出生和婴儿养育各个环节采取科学方法,那么3年之后,这就是一个非常健康的孩子。不过,这是一种最理想的状态,实际上这种理想从没达到过。因为除了其他一些原因之外,还有许多障碍的干扰。到3岁的时候,儿童彼此之间就有差别了,这些差别的大小不仅随导致它们的经验的严重性而变化,而且尤其是随它们出现的年龄的变化而变化。因为出生后遇到的各种困难所产生的变化没有妊娠期所产生的变化那么严重,也没有怀孕时起作用的各种有害影响所产生的变化那么严重。
假如一个儿童在0~3岁的时候遇到了一些发展障碍,那么他完全可以在3~6岁期间得到治愈。因为在这个时间段内,大自然正在全面培养和完善儿童的各种能力。在我们对于3~6岁儿童的研究中,学校的教育实践作出了杰出的贡献。据这些研究成果,我们就能够为儿童提供必要的帮助。也就是说,我们找到了更为科学的教育方法。但是,如果0~3岁期间所产生的缺陷没有得到及时的纠正,那么它们不仅会继续存在,而且还会进一步恶化。因此,6岁的时候,一个儿童可能还带有3岁以前产生的偏差和3岁以后获得的其他缺陷。6岁以后,它们将影响人生主要的第二个时期的发展及正在发展的是非正误意识的发展。所有的缺陷都会在人的心理和智力上留下阴影,这是毫无疑问的。如果前期一旦形成了缺陷,6岁儿童的潜能在第一阶段没有得到发展,在第二阶段发展起来就十分困难。在这样的孩子身上,就不会有这个年龄孩子应有的道德特征,而且智力发育水平也与同龄人有差距,甚至无法形成自己的性格,难以适应学习的需求。在最后一个时期,除了这些缺陷以外,他的低劣还会导致其他一些失败,这样他将成为一个无用的废品,而这并非他自己的过错。
我们为每一个儿童准备了一份档案,这一点上许多重视儿童发展的学校也是这样做的。这样可以完全记录孩子的身体和心理发展的情况,这些档案有助于教师熟悉儿童在每一个阶段的发展状况,了解他们面临的心理问题,并采取适当的救治措施。这份档案中,我们记录着父母所患的遗传疾病,儿童出生时父母各自的年龄,及有关母亲妊娠期间生活的信息——她是否出过事故,是否跌过跤,等等。还有母亲的分娩是否正常,即婴儿是否健康,或者母亲是否晕厥过。其他问题是关于儿童在家庭里的生活情况,父母是否过度焦虑或过分严厉?儿童是否受过任何恐怖或其他什么惊吓?如果他是一个困难儿童或任性儿童,那么我们就可以到他迄今所过的生活中去寻找导致这种结果的原因。我们学校接收的3岁儿童几乎全都有某种病态,不过这种病态是可以纠正的。现在,我们来简短地回顾一下我们常见的几种偏差类型。
儿童的性格缺陷有许多类型,需要以不同方式进行治疗。为此,我们把这些缺陷分成两类:即强型儿童(他们反抗和克服所遇到的各种障碍)表现出来的缺陷和弱型儿童(他们屈服于不利条件)表现出来的缺陷。强型儿童的缺陷有任性、暴力倾向、暴怒、不服从和进攻性。不服从表现得很明显,是一种所谓的破坏性本能。占有欲很强,它会导致自私和忌妒;目的不稳定(年幼儿童中极为常见);不能集中注意;双手动作的协调比较困难,因此他们很容易掉落或打碎东西;心理混乱;非分的想象。这些儿童可能大声喊叫、尖叫;一般都爱喧闹。他们干扰和揶揄别人;常常冷酷无情地对待弱小儿童和动物。在餐桌上他们一般都很贪婪。
弱型儿童的缺陷是非常消极、懒惰和无聊,想要什么就要什么;试图让别人服侍他。他们总是希望别人使其快乐,但又很容易厌倦。他们发现一切都很可怕,因而他们依附成人。他们经常撒谎或偷拿东西,等等。
这些心理上的毛病通常都会引发生理上的一些问题。比如,孩子往往不爱吃饭,有的完全没有胃口,有的永远感到没有吃饱,最终导致消化不良;这种孩子还经常做噩梦,害怕黑暗和独处,睡眠非常不好,甚至会患肝脏或者贫血等疾病。此为,这类儿童还往往有神经方面的问题。以上这些生理疾病,主要是心理问题所致,药物很难见效。
这是因为某些障碍影响了儿童的正常发展,导致身体疾病和性格缺陷。不论是哪种缺陷类型的儿童,都不受成人的喜欢,尤其是那些强型儿童,更令他们的父母大伤脑筋,这些父母总是想办法摆脱孩子,都乐意把他们托给保姆喂养,或把他们送到学校里。他们成了父母双全的孤儿。他们心理有疾病,但他们的躯体却很健康,这不可避免地会导致他们的恶劣行为。父母们对他们感到毫无办法。有的父母寻求他人的建议,而有的父母则试图独自解决这些问题。有时候他们决心给儿童一点颜色看看,以为这样会解决一切问题。他们使用了所有的手段:拍打,呵斥,让他们饿着肚子上床睡觉……但是,这只能使儿童的缺陷更加恶化,使他们变得更加顽皮,或者使他们采取同种缺陷的消极形式。于是,他们又尝试使用机智的说服教育,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你为什么要让妈妈感到这么不愉快呢?”最后,父母们失败了,因而停止了忧虑。
弱型儿童的情况可能与此大相径庭,他们往往引不起别人的关注。这些儿童的行为大概不会存在什么问题,父母觉得他们都很听话,认为他们是好孩子;尽管这些孩子过分依赖父母,总是赖在他们身边,但他们安静无比,从没有找过什么麻烦,所以母亲就觉得这是件好事。她们会说,他非常爱她,没有她,他就不能上床睡觉。但是,后来她发现,他的动作和言语都很迟钝缓慢,他站立不稳。她说:“他很健康,但他非常敏感。一切都会使他感到惊恐。他甚至对食物也不感兴趣。为了让他吃饭,我老是得给他讲一个故事。他肯定会成为一个圣徒或诗人。”但是,最后,她确信他有病,因此就去请大夫。这些心理疾患让儿科医生们发了大财。
如果以上这种孩子的父母学习过一些幼教知识,或者参加过我们的一些培训,定然不会出现上述这种情况。因为我们都知道,儿童的性格缺陷来自父母的错误做法。如果父母在这一时期忽略了儿童,孩子就得不到足够的机会去充实自己的大脑,而饥饿的大脑会产生许多问题。另一个原因是缺乏受创造性冲动驱使的自发活动。这些儿童几乎都没有全面发展的条件。他们经常被孤零零地丢在一边,无所事事,只有睡觉。或者就是,成人越俎代庖,替他们把一切都做好,从而阻碍他们完成其活动周期。结果就使他们产生了被动性和惰性。虽然他们看到过和渴求过许多东西,但是仍然没有什么东西可供他们玩耍,因为只有在他们手中的东西,他们才会观看。但是,最后,当他们终于成功地拥有一朵鲜花或一只昆虫的时候,他们却不知所措,因此他们往往把它弄得粉碎。
许多儿童会在这时候表现得手足无措,也会毫无缘由地产生一种恐惧感,这种情况能够在早期的生活中找到原因。我们的学校得以广为普及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在学校里,儿童的这些缺陷显著地消失了。在这里,他们可以积极探索环境,可以自由发挥自己的能力,促进心理的发展。因为有许多有趣的事情做,所以他们能够随心所欲地重复这些练习,并且能够不断地集中注意力。一旦儿童达到这个阶段,并且能够工作和专心致志于有趣的事情,那么他们的缺陷就会立即消失。这一结果使我们懂得,他们以前的那些缺陷是习得的,而不是天生的。他们之间也不存在明显的差别,因为,只不过一个儿童撒谎而另一个儿童不听话而已。但是,所有这些缺陷都是由一个简单的原因造成的,这个原因是:精神上的营养不足。
究竟应该给孩子的父母提什么建议呢?孩子需要生活在能够引起兴趣的环境中,他们实际上不需要母亲给予太多的帮助,母亲的一些帮助有时甚至不利于孩子的成长。过分的关爱、过度的严厉都会使孩子的精神处于极度饥饿的状态。这就好比对待一个挨饿受冻的人,我们对他又打又骂或者劝他们心情好起来,这些都是不切实际的做法,因为此刻他们需要的是食物,其他任何东西都没用。同样,无论是严厉还是慈祥,都不能解决该问题。人是一种有智慧的动物,因而对心理食粮的需求几乎大于对物质食料的需求。不像动物,他必须建立自己的行为。假如儿童能够解决自己应该做的事情,以此来完善自己的个性,那么一切都会正常,不会出现任何问题。即使他们曾有什么问题,现在也会消失。厌食或者噩梦都将永远成为过去式,他们现在已经完全走上了正确的轨道。
事实上,很多问题不是单纯依靠道德教育能够奏效的,因为性格形成过程中总会存在着形形色色的问题。千万不要以道德的名义对儿童威逼利诱,不要奢望那样能够给儿童带来什么,如果要说会带来什么,那一定是伤害。我们仅仅需要给孩子提供一个正常发展的生活环境,这就已经足够。
性格需要儿童自己培养
就像我们前几章所说,儿童构建自己的品格,培养其令我们所爱慕的那种品质。这些显然都不是由于我们榜样的作用而形成的,我们也无法教导他如何形成。这些都是儿童3~6岁时通过自己的行为逐渐形成的。性格的形成也不是完全随意的,儿童的性格更是如此。我们要做的就是将教育建筑于科学的基础之上,以便于儿童能够高效地工作,不受干扰和阻碍。成人对儿童的性格发展无能为力,最多只能在他们的性格形成之后,能够理会成人的教育时,通过说理和劝告对他们的思想施加影响。只有儿童到了6岁,成人才可以对他进行说教,6~12岁,儿童才具备分辨善恶的能力,也只有这时儿童的良知才起作用。到12~18岁,儿童已经有各种各样的想法,此时我们才能够像对待成人那样向他们传授一些东西,类似于宗教的布道。令人感到遗憾的是,这些只能在儿童6岁以后进行,此时他们的性格和个性已经形成,无法通过自然的方式进行塑造了。这时我们会发现,孩子们已经难以接受我们的思想了,尽管我们渴望对他们施加更多的影响,我们的作用也只能是间接的,无法直接对他们施加影响了。
许多年轻的老师喜欢抱怨,尽管他们非常敬业,耐心地给孩子们讲解科学、文学等科目,但是孩子们却无法听进去,这不是孩子的智商不够,而是由于他们缺乏品格。没有品格就没有驱动力。只有那些成功地保持了某些或全部天赋的人,才能够拥有个性并真正学到东西,遗憾的是这样的人是极少数。大多数刚进学校的孩子都不具备这样的性格,到了这个时候,要求他们集中注意力已经晚了,因为他们难以做到这一点。如果他们在此之前没有形成认真的品质,提出这样的要求又有什么用呢?打个比方,我们这样要求孩子,就好比对没有腿的人说:“要好好走路!”这种能力是在早期发展中逐渐形成的,我们无法要求他们具备这种能力。
既然如此,父母到底应该怎么办呢?通常我们会得到这样的回答:“对待年轻人要充满耐心,我们要努力给他们施加影响,为他们树立榜样。”我们把希望寄托在时间和我们的耐心上面,认为总会有所收获。但实际上,我们什么都没有得到。随着岁月的流逝,我们的容颜逐渐苍老,但仍不会有什么收获。时间与耐心并不能独自发挥作用。我们只有利用创造期所提供的机会才能取得成效。
我们应该把人类看成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平等地对待儿童、老人和自己,这样才能够在内心深处感受到人类的一些共通的东西,就是人人都有一种自我发展的倾向,虽然许多人对此有明确的意识,这种倾向却在潜意识里支配着他的生活。个人及社会都是如此,都有一种不断进步的倾向。无论如何,人类总是朝着好的方向发展。换句话说,人类的行为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总是处于发展之中,因为,无论自然界、生命,还是人类都有一种向前发展的倾向。
下面这个图,中心圆圈表示的是一种完美的状态。环绕这个圆圈的第二个圆圈,代表着那些比较顽强和注重平衡的人,也就是那种接近完美或者属于“正常”类型的人。第三个圆圈区域表示各种不同程度的尚未达到正常的大多数人。最外面有一个较小的区域,表示超出正常范围的人,他们是一些超社会和反社会的人,这些人都无法适应社会生活,他们要么缺乏生存能力,要么成为犯罪分子。除了这一小部分人之外,其他所有人都适应了生活,虽然存在很大程度上的差异。我们所说的教育,就是针对所有这些人而言的。
人对于周遭世界的这种适应能力出现在生命初期,尤其是在6岁之前。那么在这里我们可以找到品质的渊源,要想适应这个环境是非常困难的一件事。中间的圆圈代表的是一些接近完美的人,这些人强壮无比,不仅因为他们天赋充分,拥有更多的精力,还由于他们有一个好的生活环境。外面那个圆圈代表那些次于他们的人,这些人的精力相对较弱,而且生活中会遇到更多的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