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章(六十一)文化巨人苏轼?(2)
第63章(六十一)文化巨人苏轼(2)
(六十一)文化巨人苏轼(2)
升翰林学士。苏轼在不到一年的时间,连升三级,位极三品,真可谓青云直上。苏轼直言上谏,经常和执政者唱反调。他对当时黑暗政局的大胆揭露使执政者受到最大
限度的刺
激,当时苏轼在政治和文坛上都上升到十分显赫的地位。在文学上他继欧阳修之后成为影响
巨大的文坛领袖。一批文学新人汇集在他周围,形成引人注目的苏氏文学集团。著名的有“
苏门四学士”黄庭坚、秦少游、晁补之、张来,再加上陈师道、李鹰两人,即是“苏门六君
子”。苏轼名声远播契丹、西夏、高丽。
苏轼的地位给守旧大臣构成严重威胁,所以他经常受到攻击弹劾。恰好当时苏轼和程颐有
争执,支持程颐的人无所不用其极来陷害苏轼。支持苏轼的人也不示弱,以至造成家人室斗
。史称“洛蜀党争”。
苏轼乞求外任,元佑四年(1089年)三月,苏轼以龙图阁学士充浙西路兵马钤辖知
杭州军州事。
七月三日,苏轼来到他阔别15年的杭州。苏轼在杭州任太守两年,其间最大的政绩是兴修水
利。
元佑六年(1091年)正月,苏轼被任为吏部尚书,二月改命为翰林学士承旨,离杭
回京。他回朝不久,弹劾他的奏章便上来了。弹劾最力的是洛党贾易。苏轼知颍州半年,知
扬州半年。元佑八年苏轼以兵部尚书自扬州召还,又进官端明殿学士兼翰林侍读学
士。他弟弟子由当时是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兄弟俩都身居要职。
元佑八年(1093年),哲宗要他以端明殿学士兼翰林侍读学士、礼部尚书出知定州
。到定州后,苏轼着手整顿军备,严格军队纪律,整修营房,改善禁军待遇。同时重视当地
民间武装组织“弓箭社”,帮他们增修“弓箭社条约”,大大增强了边防力量。
苏轼知定州的第二年,宋王朝改元绍圣,哲宗起用章忄享
、安焘等为宰执大臣。绍圣元年三月,依附章忄享的
御史虞策、来之邵,弹劾苏轼在所作诰词诏令中“讥斥先朝”,哲宗诏取消苏轼端明殿学
士、翰林侍读学士两职,免去知定州之任,以“应朝奉郎”知莫州。诰命下来,虞策又降了
他半级,充左承议郎知莫州。
年近六旬的苏轼,带着两个小儿子和侍妾朝云赴贬所。九月,苏轼过大庾岭,十月,到达惠
州贬所。
苏轼为人达观,随意而安。他又和在黄州时一样,对佛教之学热心起来。同时苏轼还颇懂养
生之道。他那多病之躯竟然抵御住了“瘴雾”的袭击。
绍圣三年(1096年)四月,苏轼自觉回归中原无望,在惠州买了几亩地准备盖房子,以作终
老计。七月五日,苏轼侍妾王朝云染瘴疫病亡,年仅三十四。朝云伴随苏轼23年,在苏轼垂
老之年,遭受困厄之时,仍不肯离去。朝云的死,对苏轼是个沉重打击。次年二月,新居落
成。
苏轼没在新居住多久,四月便接到责授琼州别驾,移送昌化军安置的诰命。昌化军即儋州,
位于海南岛西北部,当时是最险恶、最边远的蛮荒之地。苏轼立即启程,身边只带三子苏过
一人。五月,苏轼抵达广西梧州,得知苏辙也再次被贬,责授化州别驾,雷州安置,同
时被贬的还有吕大防等30多人。五月十一日,苏轼兄弟相遇于藤州,然后同行至雷州。六月
十一日,苏轼告别弟弟渡海。七月二日,到儋州。
苏轼在儋州,与儋州的黎族百姓相处得很好。他作《劝农诗》劝黎民种植稻米,还劝说
他们革除各种陋习。苏轼对海南的最大贡献,是向黎族传播了汉族文化。他开办学校,对黎
族青年进行文化教育。使“文化未开”的儋州,变成了“书声琅琅,弦歌四起”的文化城。
苏轼在儋州期间共写诗174首,散文129篇,赋五篇,颂十八篇,铭四篇,大约平均每两
天就有一件作品问世。苏轼对自己在儋州写出的《书传》十三卷,和大部分的《和陶诗》,
重新修改的《易经》九卷、《论语说》五卷,甚觉自豪。因为这是生命的傲迹。
元符三年(1100年)五月,苏轼接到诰命,仍以琼州别驾廉州安置,不得签书公事。
八月苏轼被命为舒州团练副使,永州安置。十
一月,又接到诰命,复朝奉郎,提举成都玉局观,在外州军任便居住。苏轼继续北上,次年
正月过大庾岭,再北上至豫章,然后乘舟下金陵,又南下常州居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