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章(六十一)文化巨人苏轼?(1)
第62章(六十一)文化巨人苏轼(1)
(六十一)文化巨人苏轼(1)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他是北宋中叶大文学家、书画家、学者。
苏轼于北宋景三年十二月十九日(公元1037年1月8日)诞生于四川眉山。“苏氏出高阳
,而曼延天下”。父亲苏洵闭门读书将近20年,
苏轼琴、棋、书、画,无所不通,才学远近闻名。在一次游玩时,苏轼将一个鱼潭命名
为“唤鱼池”,得到了青神进士王方的赏识。至和六年(1054年),19岁的苏轼和王方的女
儿王弗结婚。王弗是个贤内助,侍奉公婆极其恭谨,待苏轼更是无微不至。她经常
陪伴苏轼读书,经常劝苏轼和人交往要谨慎。可惜她和苏轼才共同生活11年,便不幸病逝。
嘉元年(1056年)三月,21岁的苏轼和弟弟苏辙,在父亲苏洵的带领下,启程入京,参
加次年礼部按例举行的贡举考试。九月的举人考试,苏轼、苏辙都顺利通过了。第二年正月
的礼部考试,苏轼的文章使所有的考官连连叫好,以致欧阳修还以为是他的门生曾巩所作
,为了避免受人攻击,欧阳修把这份卷子判为第二。等到启封才知道是苏轼的。取为第一的
既不是曾巩也不是苏轼,欧阳修后悔莫及。好在苏轼兄弟和曾巩都录取在高等里。礼部复试
时,苏轼取个第一。三月五日,宋仁宗赵祯在崇祯殿亲试进士,苏轼金榜题名,中二科,赐
进士及第。苏辙也在录取之列,赐同进士及第。苏轼兄弟同科进士,一举成名。
正当苏轼兄弟进士及第,兴高采烈地等待朝廷委任官职时,母亲病故,他们便随父亲匆
忙离京,回故乡奔丧。从此在家守孝27个月。
1059年十月,苏轼见丧期满,便和父亲、弟弟启程还京,朝廷授官诏书很快下来,兄弟二人
都被授予九官小官主簿,是干杂活的,他俩拒绝赴任。
欧阳修对朝廷不重视人才愤愤不平,大力推荐苏轼兄弟。苏轼也把他写的《进策》25篇、
《进论》25篇,进呈皇帝。嘉nc042六年(1061年),朝廷举行一次临时特别考试——
秘阁的科举考试,苏轼兄
弟都被推荐参加了。苏轼写了六论,文章写得“文义灿然,时以为佳”。最后,仁宗在崇政
殿御试。苏氏兄弟言词激烈,击中时弊。仁宗认为此二人是不可多得的人才。他把苏轼取为
三等,苏辙取为四等。回到后宫,仍笑逐颜开,皇后问起,他说:“今日我为子孙得两位相
才。”
苏轼的25篇《进策》、《礼以养人为本论》和《御试制科策》,直言不讳指出大宋王朝
在所谓太平景象下潜伏的危机,大声疾呼要进行改革。
苏轼的文章很快便传出天下,他以一个青年改革家的形象出现在政治舞台上。
嘉佑六年(1061年)十二月,苏轼出任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治平二年(1065年)正月,苏轼任凤阳签判期满,回到汴京,入判登闻鼓院。
熙宁二年(1069年)二月,王安石任参知政事,大刀阔斧进行变法。苏轼起而与王安石抗
争。苏轼和王安石的分歧主要是不同政见的分歧。如在解决王朝财政拮据的问题上,王安石
主张“理财”,苏轼主张“节流”。这是一个根本的分歧,这种分歧是苏轼反对王安石变法
实践的根源。
熙宁四年(1071年)四月,苏轼外任杭州通判。
苏轼在杭州,公余游访寺庙,宴饮湖畔,赋诗唱和,留下了许多歌颂西湖的千古绝唱,
最脍炙人口的恐怕要数“若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这样的句子了。他同僧侣歌妓
交往,留下了许多趣话,活尽文人的洒脱。他体贴民间疾苦,因而也很有政绩。他和太守一
道治理钱塘六井,开沟易管引西湖水,使六井水常满,为杭州百姓解决吃水问题。
苏轼在杭州通判任上时,王安石的处境不妙了,老朋友纷纷离他而去。又加上天灾频频
,皇上惊恐,于熙宁七年(1074年)罢相。苏轼在密州时,王、苏相和诗,摈弃前嫌成为诗
友了。
杭州任满,因弟弟子由在齐州,苏轼也请求调往山东。他以太常博士、直史馆权知密州
。熙宁七年(1074年)十一月到任。
密州任满,苏轼去济南找子由,辙已任职汴京,他去迎接哥哥,欲同入京。上头却下来
旨意,不许苏轼进汴京,改派徐州。
苏轼改任徐州,在《湖州谢表》中发了几句牢骚,
其中“新进”、“生事”之语,刺痛了朝中当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