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章(六十二)中国古代科学史上的坐标
第64章(六十二)中国古代科学史上的坐标(六十二)中国古代科学史上的坐标
在我国北宋时代,有一位非常博学多才、成就显著的科学家,他就是沈括──我国历史上最
卓越的科学家之一。他精通天文、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地理学、农学和医学;他
还是卓越的工程师、出色的军事家、外交家和政治家;同时,他博学善文,对方志、律历、
乐、医药、卜算等无所不精。他晚年所著的《梦溪笔谈》详细记载了劳动人民在科学技术方
面的卓越贡献和他自己的研究成果,反映了我国古代特别是北宋时期自然科学达到的辉煌成
就。《梦溪笔谈》是中国科学史上的坐标,是沈括一生社会和科学活动的总结,内容极为丰
富,包括天文、历法、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地质、医学、文学、史学、考古、
音乐、艺术等共600余条。其中200多条属于科学技术方面,记载了他的许多发明、发现和真
知灼见。《梦溪笔谈》不仅是我国古代的学术宝库,而且在世界文化史上也有重要的地位。
沈括(公元1031~1095年),字存中,杭州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其父沈周(公元
97
8~1051年),字望之,宋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进士,历任汉阳(今属湖北)掾,高邮
今属江苏)从事,大理丞监苏州酒务,知简州平泉(今四川简阳),苏州通判,知润州(今
江苏镇江),知泉州(今属福建),开封府判,江南东路按察使,知明州(今浙江宁波)等
职。母许氏出身于苏州一个注重武略的书香门第之家,为北宋著名军事战略家许洞的幼妹,
知书
达理,通晓文墨,对沈括的一生和事业都有重大影响。沈括从小接受了系统的儒学教育,又
随父宦游四方,见识各地人情物理,大大开阔了眼界。
他二十四岁开始踏上仕途,最初做海州沭阳县(在今江苏省)主簿,以后历任东海(在今
苏省)、宁国(在今安徽省)、宛丘(今河南省淮阳县)等县县令。三十三岁考中进士,被
任命做扬州司理参军,掌管刑讼审讯。三年后,被推荐到京师昭文馆编校书籍。在这里他开
始研究天文历算。宋神宗熙宁五年(公元1072年),兼任提举司天监,职掌观测天象,推算
历书。接着,沈括又担任了史馆检讨,熙宁六年(公元1073年)做集贤院校理。因职务上的
便利条件,他有机会读到了更多的皇家藏书,充实了自己的学识。他在任职期间,同时又进
行科学研究,而且硕果累累。
他根据在水利工程、建筑工程和军事工程中计算土方和用料的方法,经过自己的研究,提
了“隙积术”。这是计算长方台形垛积的一种方法,是求积方法的新创造。沈括在数学上的
另一个重要贡献是“会圆术”。这是我国数学史上第一个求弓形弧长的近似公式。沈括多才
多艺,是一位博学之士,他的《梦溪笔谈》一书,内容涉及天文、气象、历法、数学、物理
、化学、生物、医药、地质、地质、地理、文学、史学、音乐、艺术等方面的知识,这广博
的知识,是沈括刻苦学习得来的日本数学家三上义夫在《中国算学之特色》一书中,对沈
括的评价是——日本的数学家没有一个比得上沈括,像他这样如此多才多艺的人,在全世
界数学史上都找不到,惟有中国出了这么一个人。英国剑桥大学教授李约瑟在他的《中国科
技术史》一书中认为:“沈括可算是中国整部科学史中最卓越的人物。”他还把沈括的名著
《梦溪笔谈》誉为“中国科学史上的坐标”。
沈括33岁到京城开封研究天文历法。王安石变法期间,被任命为负责观测天象、制订历法
司天监长官。他用自己制定的《奉元历》代替旧历,提出《十二气历》代替农历,《十二气
历》比现在世界通用的公历——格里高利历还要合理,可惜未被采纳。
沈括在物理学方面建树很多。他通过实验找到了使用指南针的办法,使针总是精确地指向
方。这是世界上关于如何使用指南针的最早记录。此后,他在用指南针定向时,发现磁针常
向东偏,不指正南,在历史上第一个指出了地磁场存在磁偏角,这比欧洲人要早400年。他
对凹面镜成像和小孔成像的说明,对声音振动的实验,都处在世界领先地位。
沈括在地学方面也有不少贡献。他到浙江东部地区考察,提出雁荡山群峰是经过千万年流
冲刷而成的。他经过太行山麓,见山壁中间有一条由卵石螺壳组成的堆积层时,断定这里是
古时的海边,并推论出“大陆都是混浊泥沙冲积形成”的。这些独到的见解,与现代科学结
论有许多相通之处。他最先使用了“石油”一词,他指出讃、延(今陕、甘
一带)境内产石油,就是以前的“脂水”,它和水及沙石混在一起。并大胆预言:“此物后
必大行于世。”
沈括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和发展变化的观点。他认为“天地之变,寒暑风雨,水旱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