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章(六十三)毕昇和活字印刷
第65章(六十三)毕昇和活字印刷(六十三)毕昇和活字印刷
毕昇(?~约1051年),宋代发明家。首创活字版印刷术,使之成为我国古代四大
发明之一,对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英国伟大的哲学家培根也说过:“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曾改变了整个世界事物的面
貌和状态。”(弗兰西斯·培根《新工具》)
大约在公元600年左右的隋朝,人们从刻制印章中得到启发,经过反复研究改进,我国劳
动人民在人类历史上最早发明了雕版印刷术。
雕版印刷技术比较复杂,一般先选用梨木、枣木、梓木、黄杨、银杏、皂莱等木料做成
版材。
雕版印刷术出现以后,大大促进了古代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到了宋朝,雕版印刷事业发展到了全盛时期。这时,不仅有政府的“官刻”和“监刻”
,民间刻书业也很盛行,遍及全国各地。当时四川、福建、杭州等地最为发达,刻书不但多
,而且精致讲究。宋朝以后,出现了铜版雕印和别开生面的彩色套印,这说明雕版印刷技术
已经达到极其纯熟的程度。
雕版印刷对文化的传播起了重大作用,但是也存在明显缺点。第一,刻版费时、费工、费
,刻一部书需要很长时间和很多木料,如果刻一部内容很多的巨著,就得花费几年甚至更长
时间。第二,大批书版存放不便,宋太祖开宝年间刊印的《大
藏经》,5000多卷,13万页,共雕版13万块,存放就要占用许多地方。第三,有错
别字不容易修改。
而当时的北宋,刚刚由五代十国分裂割据的局面走向统一,社会生活相对安定,因而社
会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
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文化和科学技术的兴盛,各个领域都有许多成就。
文化的繁荣,就必然要求传播工具的先进。而雕版印刷术由于上述原因,无法满足社会
的需要。改进印刷技术,已成为时代的要求,而完成这一历史使命的人物就是毕昇。
毕昇生活在雕版印刷的全盛时期,他是北宋中期的一个普通平民知识分子,当时人
称布衣。他从十几岁开始,就进入一家私人书坊当学徒。毕昇到了书坊后,勤学好
问,很快学会了雕版。他在学徒过程中,对雕版印刷的每个环节都不放过,努力地学习,对
印刷的各个程序,对刻工、印工的技术,都掌握得十分娴熟。几年以后,毕昇终于
成为一名熟练的书坊印刷工匠。
毕昇从一名学徒升为印刷工匠以后,很
快在书坊里成为一名得力骨干。他负责雕版印书
的每道工序,工作十分认真。渐渐地,他发现了雕版印刷的弊病。大约在公元1041年左右,
毕昇开始着手制造单个的活字,这项工作整整花费了毕昇八九年的
时间。毕昇首先使用木材作为制造活字的材料。但由于木纹不整齐,吸墨膨胀,字
面模糊,不能下次再用等原因失败了。
这次失败,并没有使毕昇灰心,他又试验了好几种材料,可都不适合用来做活字。
毕昇受陶罐上边的工艺花纹的启发,开始了制造泥活字的尝试。
毕昇先把胶泥和拌均匀,制成一个个大小一致的小方块型的泥坯,小泥坯的边角都
抹得非常平整。然后在每个小泥坯上工工整整地刻好文字。毕昇把文字的字画刻得
凸出来,凸出来的部分,厚薄就像古时候铜钱的边缘一样。泥坯细软,雕刻起来比木头容易
多了。刻好后的泥坯稍稍阴干一下,再放到火中去烧硬。这一次,毕昇终于成功地
制造出了字画清楚、不吸水、坚如牛角、乌黑发亮的胶泥活字。毕昇费了七八年的
心血,制造了上万个泥活字字印。
在制造泥活字的过程中,毕昇非常善于开动脑筋。他考虑到书中常常一页之中有好
些重复的字,为了方便印书,每个字他一般都刻制几个泥活字。特别是古书中的“之”、“
乎”、“者”、“也”之类的字,用得非常频繁,毕昇就把这些字分别制作成20多
个泥活字,这样用起来就非常方便了。
有了一套活字印,还不能马上印刷书,要印书,还首先得把活字制成版。制造活字版是毕
昇活字印刷术发明的一个重要部分。每次印刷前,他都先拿出一块铁板摆好,在上面
均匀地撒上一层松脂、蜡和纸灰等具有黏性的物质,在铁板上面再放一个铁框,然后照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