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章(七十五)东林党
第77章(七十五)东林党(七十五)东林党
东林党是明代晚期以江南士大夫为主的政治集团。万历三十二年(1604),被革职还乡的顾
宪成在常州
知府欧阳东凤、无锡知县林宰的资助下,修复宋代杨时讲学的东林书院,与高攀龙、钱一本
、薛敷教、史孟麟、于孔兼及其弟允成等人,讲学其中,“讲习之余,往往讽议朝政,裁量人
物”,其言论被称为清议。朝士慕其风者,多遥相应和。这种政治性讲学活动,形成了广泛
的社会影响。“三吴士绅”、在朝在野的各种政治代表人物、东南城市势力、某些地方实力
派等,一时都聚集在以东林书院为中心的东林派周围。时人称之为东林党。
针对明代中叶以后的思想学术界,流行空谈心性,不务实学的王守仁学说。东林学派的兴
,标榜气节,崇尚实学。并在讲学之中经常触及当时社会的现实问题,议论如何改变政治腐
败,民不聊生的状况。正是因为东林学派,把读书、讲学同关心国事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正
像“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这个著名对联所
榜的那样,并以此为座右铭。东林书院既讲学又议政,“以静为主,操履笃实,一出为正,
为一时儒学者所宗”。吸引着许多能人志士,包括一些因批评朝政而遭贬斥的官吏,许多人
闻风响附,不顾道路远近,纷至沓来,人数之多,竟使东林书院的学舍至不能容。另外一部
分在朝任职的正直官员,也同东林讲学者遥相应合,导致东林书院实际上成了一个舆论中心
,这里的人们逐渐由一个学术团体形成为一个政治派别,从而被他们的反对者称为“东林党
”。
起初的东林党人,既没有固定的章程,也没有严格的组织形式。只是一些政治见解大
相同,在政治活动中经常结合在一起的组合,是以江南士大夫为主的政治集团。东林党的政
治主张,主要是通过个人活动来表现的。概括起来大致有如下几点:强烈要求改变宦官专权
乱政的局面。主张“政事归于六部,公论付之言官”使天下欣欣望治。反对派遣矿监税使到
各地疯狂掠夺、横征暴敛。主张重视农业和工商,要求惠商恤民、减轻赋税、垦荒屯田、兴
修水利。反对科举舞弊行为,主张取士不分等级贵贱,按照个人才智,予以破格录用。主张
加强辽东的军事力量,积极防御满人的攻掠。
东林党的精神领袖是东林书院的主讲顾宪成。顾宪成是无锡泾里(今无锡县张泾)人。字
时,号泾阳。因创办东林书院而被人尊称“东林先生”。他生于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
八月初七,卒于万历四十年(1612年)五月二十三日。顾宪成的讲学活动是他一生事业的辉
煌时期。
顾宪成既不拘守于一家一说,也不厚古薄今,视野开阔,博览群书,涉猎百家,还读了大
宋代人的近作,如周敦颐的《太极图书》、程颢的《识仁篇》、张载的《西铭》以及朱熹、
陆九渊、邵雍、王阳明的著作。他善于掌握全书的主旨大意,不沉溺于训诂章句之类,所以
吸收了很多有益的思想。顾宪成在读书中,非常仰慕前贤先哲的为人,一心想仿照那些德高
望重的人的思想举动去行事。他自撰了一副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
下事事事关心”,表达了他读书期间对社会的关注。当时社会风气不正,一些人品德很不端
正,没有是非观念,注重私利,见风使舵。顾宪成对这种状况愤愤不平,时时想找出矫正的
办法,做到把书本知识和社会实际结合起来进行研究。
顾宪成思想的最大特点是重视社会政治,关心世道人心,充满了以天下为己任的救世精神
这种救世精神本是儒学祖师孔子、孟子的传统,但在汉以后封建专制统治下的儒生,不但多
数沉溺为科举功名之士和从事考据、词章之士背离了这种精神,只是把它当作升官发财、猎
取名利的手段,即使连标榜义理之学的儒生,也多半只是脱离社会实际地空谈玄理。顾宪成
花了大量时间和精力,深入研究各家的学术观点,从现实和封建国家利益出发,认为沉溺功
名或空谈心性都是有害的,因为这两种学术思潮都将导致人们对现实社会和具体学问的漠不
关心。他认为如今的政治形势已危机四伏,如同把干柴放到烈火之上那么危险,因此顾宪成
强调研究学问的出发点必须是为社会国家民生所用,他认为如果眼光短浅,营营于一己之私
,即使功名很高、学问很深、修养很好也不足挂齿,提倡士人不管是做官为民,身处何境,
都要明辨是非,注重气节,敢于和恶势力斗争。在东林书院的讲堂里,就挂上了顾宪成在青
年时代写的那副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把读书、
讲学同关心国事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东林讲学博采诸家合理之言,去短集长、不执门户之见,讲学内容也较为广泛、丰富、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