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四十三)科举取士 - 青少年应知的100个历史故事 - 宿春礼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第44章(四十三)科举取士

第44章(四十三)科举取士(四十三)科举取士

科举制作为中国历史上一项重要的选拔人才的制度之所以会产生,一是因为最高封建

统治者需要它。隋文帝杨坚作为一个开明的封建统治者首推科举制,用它来选拔人才、任用

才,为其封建统治服务,使其王朝长治不衰。二是隋朝之前社会经济已得到相当程度的发展

,地

主阶级内部的关系日趋复杂。南北朝后期,庶族地主的经济实力迅速增长,他们对门阀世族

地主的政治垄断日益不满,要求参与政治事务的呼声越来越高。在这种情况下,一个新兴的

王朝就不能不考虑这部分人的要求,科举制于是以崭新的面貌走到了历史的舞台,三是魏

南北朝时代选拔人才的“九品中正制”已走向了穷途末路,魏晋南北朝时代,分科考试、择

优录用的选士方式已初露端倪,显示出潜在的蓬勃生机。统治者当然会择善而用。

由此可见,隋朝采用科举制度是大势所趋、

人心所向。隋文帝杨坚不失时机地顺应了这一历史潮流,成为确立和推行科举制的功臣。

科举制即科举取士制度,是指朝廷允许普通人和官员一样向官府报名,经过分科考试,根据

成绩选拔人才、分赐官职的一种人事制度。科举制在隋朝尚属开创阶段,还很不成熟,很不

完善,直到唐朝才得到巨大发展。

唐朝初建时,为了笼络各地的豪强势力,也曾实行过九品中正制,但它分散了朝廷的权力,

滋长了豪门势力,给封建统治造成了严重威胁,因而不久便被废除,转而走科举考试之路。

唐高宗以后,要求做官的中小地主和知识分子越来越多,这时的科举取士数量比过去增多了

,由科举入官的人的地位也提高了。武则天当政后,在选人任官方面采取了放宽仕途、扩招

人数的政策。唐玄宗开元、天宝时期,科举选士的规模又趋扩大。这时盛行以诗赋取士的方

式。中小地主和知识分子通过科举入仕,尤其是以进士获得要职的人越来越多。

唐朝参加科举考试的考生来源有两种:第一种是生徒。这是朝廷所设国子监、弘文馆、崇文

馆,以及各地方州、县学馆的学生。第二种是乡贡。凡不属于以上类型的学生,要向所在州

、县官府报考。州、县对他们逐级考试,合格的人被送到京城参加省试。把不合格的人推举

到京城参加省试的人要受到惩罚。

唐代科举考试在不同的时期设立的科目不尽相同,随时有增有减,前后总计不下几十种,其

中常见的有秀才、进士、明经、明法、明字、明算、诸史、开元礼、童子种等,此间还有武

举,武举

由武则天创设,由兵部员外郎一人主持考试,分为平射、武举二科,须考步射、马枪、马射

负重等,也考其语言,观其身材。武举在唐代只实行了一段时间便停止了。以上各科中,考

明经、进士的人最多。

国家级的科举考试称为省试。参加省试以前要先经过预选,预选合格者被送到中央来参加省

试。凡是省试落第的人都可以进国子监学习,以伺再试。有的就留在京城,复习作文,伺机

呈献给公卿权贵,以求得举荐。通过省试即为及第。第一名称为“状元”或“状头”。得

了进士并不一定就有官做,它只是一种身份,只具备了做官的资格。要做官还要经过吏部的

考试,考中者才授予官职。

宋朝的科举制较之唐朝的科举制前进了一步,宋太祖赵匡胤于公元960年结束了长达几十年

军阀割据的混乱局面,建立了统一的北宋王朝。为了选拔人才,巩固自己的统治,赵匡胤因

袭了唐代的科举制。同时注入了新的内容,使之更加完善。

北宋时期科举考试的生源基本上与唐代相同。北宋京城开封设有国子监,起初是皇亲国戚贵

族子

弟读书的地方。国子监的毕业生可以直接参加科举考试。不过,后来国子监允许成绩优异、

有本乡官员保举的外地人进入学习。第二种生源是地方上经层层考试选拔出的优秀书生。

北宋的考试科目也有十几种之多,有进士科、制科、词科、武举、童子、九经、五经、三史

、三礼、开元礼、学究、明法等,其中最重要的要数进士科。词科较之唐朝是新增科目,这

略作记述。其他科目与唐朝大同小异,如童子科规定童子的年龄标准是15岁以下,武举科除

考武力外,还考兵法。

众所周知,宋代是中国文学史上词的鼎盛时期,原因何在呢?这大概与宋代科举考试设立词

科有密切的关系。

北宋前期,进士科考试就像唐代一样重视诗赋,后来宋神宗听取了王安石的建议,改考经文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