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四十一)范缜作《神灭论》 - 青少年应知的100个历史故事 - 宿春礼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第42章(四十一)范缜作《神灭论》

第42章(四十一)范缜作《神灭论》(四十一)范缜作《神灭论》

范缜,字子真,南乡舞阴(今河南泌阳西北)人,大约生于南朝刘宋元嘉二十二年(公元

445年

)。范缜所处的时代,正是我国历史上的南北朝时期。那时南北分裂,北方经历了北魏、东

和西魏、北齐和北周五个政权,南朝也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个朝代。范缜出生的时候,

南朝北朝都发生了农民起义,社会动荡不安,范缜的家世也处于衰落之中。他的祖辈曾做过

大官,而他的父亲范蒙却只得了一个徒有虚名而无实职的小头衔,很早就去世了。范缜从小

就依靠母亲,在家乡过着孤贫的生活。这种家境,使他看到了社会生活中许多真切情况

对他的性格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平时穿着朴素,性格朴实直爽,勇敢而不畏权贵,常有

不同于世俗的独立见解。

范缜先后在齐、梁两朝做官,当时正值佛教盛行的时代。佛教认为,人的富贵贫贱都是命

注定的,是前世积善行恶的因果报应。范缜则提倡无佛,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无神论者。

佛教起源于公元前500多年的印度,于秦汉时传入中国。到了东汉时期,已在皇室

中有了相当的影响。到了南北朝,由于统治者大力倡导,亲做表率,佛教备受推崇。于是,

一些忠于儒教也关心国家命运的人忧心如焚,从不同的角度开始向佛教和信佛狂潮发起攻击

。在范缜之前,就已经有人冲了出来,其中最著名的两个人是郭祖深和荀济。

齐高帝、武帝、明帝都非常信佛。梁武帝曾4次舍身同泰寺,每次舍身都要用巨额金

钱。皇帝如此,士大夫自不必说。以至于齐梁以下的士大夫几乎全

体僧徒化。与此同时,全国各地大兴土木,大建佛寺佛塔。这些佛教寺院都拥有大量的土地

,占有很多劳动力,逐渐形成了特殊的僧侣阶层。他们通过出租土地或奴役依附农民、经营

商业、发放高利贷剥削广大劳动人民,收敛财富。梁武帝时,都城建康就有佛寺500余所

、僧尼10万多人。晚唐诗人杜牧的诗“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便是当时的真

实写照。

郭祖深是襄阳人,为梁后军行参军。他见梁武帝沉溺佛教,不问朝政,就指控上书,

力劝皇帝把40岁以下僧尼全部还俗。梁武帝虽不满,但念及他是忠心上谏,没有关他反而

升了他的官。

另一位士子荀济却没有这么好的运气。他原和武帝是布衣之交,但关系不好。当时他

了一篇讨佛的檄文,矛头直指武帝,言语尖涩,惹得武帝大怒,准备将他处死。荀济闻风而

逃,最终客死他乡。

也就是在这种背景之下,范缜义无反顾地站了出来。

还在南齐时,范缜对佛教因果关系就曾经进行过一次有名的辩论。当时,竟陵王萧子

醉心佛教,经常与宾客谈论因果关系。惟范缜大唱反调,坚持世上无佛。有一次,竟陵王萧

子良问范缜:“你不相信因果报应,可是人为什么会有富贵贫贱的不同呢?”范缜回答说:

“人生好比树上开的花,遇到风花瓣便会随风飘落,自然就会有的越过窗户落在席垫之上,

有的则翻过篱墙落入粪秽之中。落在席垫上的人,就如殿下你,落入粪秽之中的人就是我呀

。人的贵贱际遇虽然各不相同,但哪里有什么因果。”范缜的回答使竟陵王在众多宾客面前

无言以对。

梁建国后,梁武帝萧衍更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范缜大力宣称无佛惹怒了梁武帝,梁武帝

动王公大臣60余人写了75篇文章围攻范缜。范缜勇敢地接受了挑战,用自设宾主的问答体裁

,写出著名的《神灭论》。

《神灭论》的基本思想主要体现在“形神相即”、“形质神用”。

首先在形神关系问题上,范缜抓住了“即”与“异”的对立。“异”是指“分离”

佛教教徒讲“形神相异”、“形神非一”,称人的灵魂可以脱离形体而独立存在,人死以后

亡而“神游”,精神(魂魄)跑到佛国或依附于别的形体,灵魂、精神就成为三世轮回的主

体、因果报应的对象,所以强调形神分离,是佛教徒论证“神不灭”的主要根据。对此,范

缜提出“形神相即”,他说:“神即形也,形即神也。是以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也”。“

即”,义谓“接近”、哲学上则有“结合”、“涵蕴”、“渗透”等含意。“形神相即”

,就强调了精神与形体不可分离,所谓“形神不二”,形神“名殊而体一”,把形神看成同

一实体的两个方面.同时范缜又断言“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肯定了精神必依附于形体

而存在,随形体灭亡而灭亡,较彻底地克服形神平行、形神二元的缺陷,坚持了唯物主义的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