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9章(九十七)戊戌变法
第99章(九十七)戊戌变法(九十七)戊戌变法
1894年发生的中日甲午战争,其结局是堂堂的中国败在了一个岛国日本的手上,签订了丧权
辱国的《马关条约》。这激起了中国人的“普天忠愤”,也引起了中国人的普遍反思,上
至皇帝、王公大臣,下至黎民百姓,几乎得出相同的结论:中国人必须发愤图强。一部分知
识分子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搞洋务、学西方、买兵器、练海军,这么些年还经不起
日本人一击?改良主义者认为中国人应该在政治上有一个改变,弃旧图新。他们逐渐形成了
派别和规模。在政治领域的代表人物是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
1895年4月,日本逼签《马关条约》的消息传到北京,康有为发动在北京应试的1300多
名举人联名上书光绪皇帝,痛陈民族危亡的严峻形势,提出拒和、迁都、练兵、变法的主张
。“公车上书”揭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
为了把维新变法推向高潮。1895年8月,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在北京出版《中外纪闻》,
吹变法,组织强学会。1896年8月,《时务报》在上海创刊,成为维新派宣传变法的舆论中
心。1897年冬,严复在天津主编《国闻报》,成为与《时务报》齐名的在北方宣传维新变法
的重要阵地。1898年2月,谭嗣同、唐才常等人在湖南成立了南学会,创办了《湘报》。在
康、梁等维新志士的宣传、组织和影响下,全国议论时政的风气逐渐形成。到1897年底,各
地已建立以变法自强为宗旨的学会33个,新式学堂17所,出版报刊19种。到1898年,学会、
学堂和报馆达300多个。1897年11月,德国强占胶州湾,全国人心激愤。12月,康有为第五
次上书,陈述列强瓜分中国,形势迫在眉睫。1898年1月29日,康有为上《应诏统筹全局折
》,4月,康有为、梁启超在北京发起成立保国会,为维新变法做了直接准备。
在维新人士和帝党官员的积极推动下,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
,宣布变法。
变法新政的内容主要包括:一、经济方面:保护奖励农、工、商业,在北京设立农工商总局
铁路矿务总局,提倡实业,鼓励私人投资,令各省设立商务局(或农工商分局);命各省地方
官兼采中西各法,切实振兴农业;奖励科学著作发明,颁布《振兴工艺给奖章程》12款,规
定对士民著新书、创新法、制新器者,赏给官职或给予专利;在京师及各通商口岸,广设邮
政分局、裁撤驿站;编制国家预、决算,由户部按月公布;取消满人寄生特权,准其自谋生
计。二、政治方面:令各衙门删改则例;中央裁撤詹事府、通政司、光禄寺等闲散衙门,外
省裁撤湖北、广东、云南三省(此三省督抚同城)巡抚、东河总督等重叠机构;广开言路,允
许官民上书言事,严禁官吏阻格。三、军事方面:裁汰旧军,令八旗及各省军队一律改练洋
操;筹办兵工厂,筹造兵轮,添练海军;力行保甲,实行团练。四、文教方面:改革科举,
废除八股取士制度,改试策论;设立学堂,提倡西学,首先开办京师大学堂,令各省、府、
厅、州、县,将现有大小书院一律改为兼习中西学的学堂;设立译书局,翻译外国新书;允
许开设报馆,举办学会;派人出国游历、游学等等。尽管维新派与帝党相结合所进行的改革
相当温和,但它涉及到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文化各个领域,因而是一次影响深远的资产
阶级性质的社会改革。
在短短的百日之内,中国人民取得了一定程度的言论、出版、集会、结社的自由;民族资
主义工业第一次获得法律上的承认;封建主义旧思想旧文化受到沉重打击,资产阶级思想得
以广泛传播。特别是在维新变法运动深入发展过程中,维新派大力鼓吹资产阶级民权思想;
康有为在第二至第五次上书中提出的立宪法、设议院的政治主张;以及百日维新中提出的开
制度局、要求资产阶级参与政权等等,具有反对封建专制主义的资产阶级启蒙意义,是中国
人民反对封建主义斗争历程上的一个里程碑。
新政措施虽未触及封建统治的基础,但是,这些措施代表了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为封建顽
固势力所不容。清政府中的一些权贵显宦、守旧官僚对新政措施阳奉阴违,托词抗命。清政
府中的守旧派不能容忍维新运动的发展。有人上书慈禧太后,要求杀了康有为、梁启超;奕、李莲英跪请太后“垂帘听政”;御史杨崇伊多次到天津与荣禄密谋;甚至宫廷
内外传言
将废除光绪,另立皇帝。9月中旬,光绪皇帝几次密诏维新派商议对策,但维新派既无实权
,又束手无策,只得向光绪皇帝建议重用袁世凯,以对付荣禄。16、17日,光绪皇帝两次召
见袁世凯,授予侍郎;18日夜,谭嗣同密访袁世凯,劝袁杀荣禄,举兵救驾。事后,被袁世
凯出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