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章(五十四)文人之雄”韩愈 - 青少年应知的100个历史故事 - 宿春礼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第55章(五十四)文人之雄”韩愈

第55章(五十四)文人之雄”韩愈(五十四)文人之雄”韩愈

韩愈,字退之,生卒年为公元768~824年,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人。唐代著名文学创

家、诗人、散文作家。年幼刻苦攻读,尽通六艺百家之学。在文学上大力推进和领导古文运

动,被称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他自称“昌黎韩愈”,实其昌黎并不是他的家乡,只因为

昌黎是韩氏郡望族,后世称他为“韩昌黎”。

韩愈的高祖、曾祖、祖父都做过朝官或地方官。但其“三岁而孤”,由其兄韩会抚养。

愈在《与凤翔邢尚书书》中自言“生七岁而读书,十三而能文”,可能与韩会的抚育有关。

父辈能文者有韩云卿,李白称他“文章盖世”。韩愈也说:“愈叔父当大历世,文辞独行中

朝。”由此看来,韩愈既出生于官宦之家,叔父与兄又都以文章名世,这样的门第对于他后

来的志向有一定的影响。

韩愈出生时,家道已中落,而且韩会早死,韩愈随寡嫂颠沛流离,《祭郑夫人文》云:“

就食江

南,零丁孤苦。”韩愈二十岁时,赴京师求官,又曾“穷不自存”。韩愈初到长安谋考进士

,三次落第。直到贞元八年(公元792年),韩愈二十五岁,始中进士。以后,他的仕宦生

涯几经

沉浮。唐贞元十九年(公元803年)任监察御史时,因为关中天旱民饥,他上书请宽民瑶赋

,因党派之间的排挤,被贬为阳山(今广东阳山县)令,后被召回,升刑部侍郎。唐宪宗元

和十四年(公元819年),因反拜副骨进宪宗,触怒朝廷几乎被处死刑,后贬为潮州(今广

冬潮安县)刺史。唐穆宗长庆元年(公元821年),重回京城,这时镇州发生兵变,他奉命

前往宣抚,使局面转危为安,因功升为史部侍郎,所以后世又称其为韩史部。他死后谥为文

,是为韩文公。

韩愈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不仅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而且也是杰出的古文家

他著有《昌黎先生集》四十卷,将新型的“古文”文体广泛地用于政论、书启、增序、杂说

乃至祭文、墓志铭等各种体裁,写出了不少优秀的抒怀文章。韩愈主张文章一定要言之有物

,反对内容空乏;在文学语言上主张“陈言之务去”,即除去陈词滥调,讲求文学流畅和简

洁。宋代理学家曾用“文以载道”四个字来概括韩愈所倡导的“古文运动”特征,后人将韩

愈文章形容为“雅健宏深”,称韩愈为“文起八代之衰”。韩愈文章条理畅达、语言精炼遒

劲有力个体兼长,自成一家。他是司马迁以后文学史上杰出的散文家之一。

韩愈一生,在政治、文学方面都有所建树,但是他的真正成就,在于文学领域。

韩愈的文学主张,与他的政治思想、学术观点有密切关系。他的政治思想、学术观点比较

杂,主要源于儒家,但也有一些“离经叛道”的言论。他一方面谈仁义,谈性三品,继承

轲、董仲舒的儒学传统,反对佛教的清净寂灭、神权迷信,主张“人其人,火其书”(《原道

),僧徒返俗,佛经焚毁;另一方面又相信天命和鬼神。一方面赞扬孟轲辟排杨、墨,“功

不在禹下”,认为“杨、墨行,正道废”(《与孟尚书书》);另一方面又说“孔子必用墨

子,

墨子必用孔子,不相用不足为孔、墨”(《读墨子》)。一方面主张“宗孔氏”,“贵王贱霸

”(《

与孟尚书书》);另一方面又盛赞管仲、商鞅的事功,指斥后人“羞言管、商氏”为“不责

其实

”(《进士策问》)。一方面诋毁王叔文集团的改革;另一方面却追随另一个比较进

步的政治家裴度,在反对藩镇割据、宦官擅权等主要问题上,与二王的主张并无二致。这些复

杂矛盾的现象,在他的作品中都有反映。因此,韩愈虽然以儒学的卫道士自居,可是在宋代理

学家看来,他是“为文所得处多”,但对儒家之道“却倒学了”(《二程遗书》),“其论

著不诡于圣人盖寡矣”(杨时《送吴正子序》)。

韩愈积极领导了唐代古文运动,并使这一运动获得重大的成功。所谓古文运动,就是改

汉魏六朝以来的骈体文,恢复先秦时代的散文体。韩愈把古文运动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

韩愈提倡古文的目的,就是:“通其辞也,本志乎古道也。”以古文来振兴儒学,恢复“

道”。韩愈认为,“文以载道”,文和道必须有机结合起来,应该首先重视的是道,“本

深而末茂,形大而声宏”。

韩愈以“物不得其平则鸣”为根据提出了一条理论,认为人“有不得已而后言者”。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