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二十五)东汉党锢之祸
第26章(二十五)东汉党锢之祸
(二十五)东汉党锢之祸东汉党锢之祸,是东汉桓、灵时的两次打击士人
和太学生的事件,影响深远。
汉桓帝刘志是汉章帝的曾孙、河间孝王刘开
之孙、蠡吾侯刘翼的儿子。
桓帝继位时年仅15岁,梁太后继续临朝听
政,大将军梁冀仍旧掌握朝政大权。公元150年,
梁太后病死,汉桓帝正式亲政,但实际大权仍掌
握在梁冀手中。甚至四方贡献,乃先冀后帝;百
官升迁,也要先到梁冀门谢恩。这样,桓帝刘志
与梁氏家族的矛盾日益加深。
公元159年八月,忍无可忍的桓帝刘志与
宦官单超等5人合谋,发动御林军一千多人包围
梁府,一举消灭了梁氏集团。桓帝诛杀数十人,罢免
三百余人,梁冀夫妇被逼自杀,梁家被抄,家产
被没收多达三十多亿钱。外戚梁氏数十年的专政从
此结束。
桓帝依靠宦官消灭梁氏,为了报恩,上台
后封单超等5个宦官为侯,史称“宦官五侯”。东
汉政权又从外戚手中转到宦官手中。
汉桓帝刘志政治上平庸无能,又不听忠良
之言,结果受制于宦官,毫无建树。史称当
时“中官近习,窃持国柄,手握王爵,口含天宪”,
他们比外戚更加贪纵,竞相奢侈,虐遍天下,搞
得民不堪命,怨声载道。
外戚宦官大肆搜刮民脂民膏,强取豪夺;同时又把持
官吏选拔大权,滥用亲朋,颠倒是非,混淆黑白,
堵塞了一大批有品行,有学识的知识分子的仕
途。当时民间流传着嘲讽官吏选拔制度的打油
诗:“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
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可知在外戚宦
官把持下选拔出来的官吏都是何等昏庸的人物。
政治的黑暗,社会的动荡,国家命运和个人前途
的渺茫,促使一部分官僚和知识分子对时政提出
议论和尖锐的批评,贬抑篡权窃国的外戚宦官,
褒扬不畏权势忧国忧民的清官廉吏,逐渐形成了
所谓的“清议”,这种清议发展到后来,便酿成
了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党锢之祸。
外戚宦官主持朝政,有气节的士大夫必然退
归田里,这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规律,早在顺帝
时,士大夫就曾毁裂冠带,避祸深山。到桓帝时,
政治更加黑暗,更多的知识分子逃入乡下或山
林,或亲自耕稼,自食其力;或隐居讲学,苦身
修节。这表面看起来是与世无争,而透过其表象则
可以清楚地看出他们对外戚宦官当朝的强烈不
满。所以,当朝廷派人到深山谷中征请他
们入朝为官,替宦官政治歌功颂德时,他们宁死
也不肯与宦官为伍,不但不应征,而且进而指斥
时政。《后汉书?党锢列传》称桓帝、灵帝之间,
“主荒政谬,国命委于阉寺,士子羞与为伍,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