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十二)商鞅变法
第13章(十二)商鞅变法(十二)商鞅变法
商鞅(约公元前390~338年),姓公孙,名鞅,卫国(国都濮阳)国君之妾所生。因他是卫国人
,又名卫鞅;后被封于商,故名商鞅。在秦国当丞相十年,极力变法,成绩卓著,是我国古
代一位著名的政治家、改革家。
商鞅曾受李悝、吴起等人的思想影响,从小就刻苦学习,潜心研究治国之道,立志改革。他
曾在魏相公叔痤府上做家臣。公叔痤病危时,曾向魏惠王推荐商鞅继任魏相,并建议,若不
用商鞅就杀之,决不能让其离开魏国, 否则将会误魏江山。魏王把此话当成病重呓语,未
予采纳,不予重用。后来,商鞅离魏去秦。
秦孝公接见了他,商鞅就向他说明自己的治国道理。
一开始,孝公对他所说的内容一点也不感兴趣,商鞅走了,孝公就埋怨介绍商鞅的人,后来
,商鞅又去向孝公说了治国的道理,秦孝公仍然提不起精神。但是后来商鞅给秦孝公谈以法
治理国家,一下说到他的心坎里,他听得津津有味,连饭都忘了吃,谈了几天几夜,秦孝公
都不觉得疲劳。
孝公为商鞅所说动,决定在国家实行变法,改变原来的法令,推行商鞅颁布的新法令,任命
商鞅为国家的重要官员。
要改革就要触及到各种利益,这次变法首先触动的就是那些富人和一些达官贵人,有许多大
臣就在孝公的面前进言,要他慎重对待,不要听信商鞅那一套。
秦孝公这下子真是为难了,从道理上说,他认为商鞅的变法主张都是非常有见地的,他愿意
实行;但是从感情上说,他又觉得这一变法得罪了这么多的大臣,国家就不稳定了,他又不
敢实行这种变法。
他就把大臣们召集到一起,听听他们的意见,一个叫甘龙的大臣首先发言:“我们国家现在
的制度是祖先传下来的,祖宗的家法怎么能变呢?”
大臣杜挚说:“变法肯定会带来国家的不稳定,老百姓乱了
起来,那还了得!”实际上他们考虑的主要是自己的利益。
商鞅却理直气壮地说:“你们说现在的法是祖先留下来的,
那么哪一套法使得国家富强起来了?天下哪里有一成不变的
法,只有变法适应时势的发展,国家才能兴盛,才能成就我们的
霸业。”
秦孝公听信了商鞅的话,坚定了变法决心。
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开始改革旧的制度。商鞅起草改革的法令。
商鞅认为国家富强就靠农民和战士,必须禁绝淫游食之
民,使举国上下专力农耕和为国而战,这是治国
的根本要领。针对束缚和妨害生产力发展的贵族
制度和游食习俗,商鞅确立奖励耕战的方针,以
打击淫民为重点,一步一步实施改革。
第一,“修刑”,即改革刑法,取得变法的法
律保证。他改“刑不上大夫”的旧法为“法不阿
贵”、“刑无等级”,从而剥夺了贵族的政治特权,
地位降同普通平民。他又制定轻罪重罚法,即使
仅在街道上乱弃灰土,也要处以“黥”(在脸上
刺字)的重刑,以此加强了变法的权威,保证了
变法的贯彻实施。
第二,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商鞅认为,农业是“本业”,是国家富强的基础,而商业、手
工业是“末业”。为了扬本抑末,商鞅规定,凡是从事农业生产、多缴租税者,免其徭役;
凡是弃农经商或怠惰以致贫穷而交不起租税者,没收为官府的奴婢。商鞅的“崇本”、“抑
”政策,意在发展农业,防止商贾和高利贷者兼并土地,使秦民专力从耕织和战争中求富。
第三,禁止大家族聚居,建立什伍连坐制。
法令禁止父子兄弟同室而居,凡民有二男劳力以
上的都必须分居,独立编户,那些养着一大群吃
闲饭的人的贵族之家显然首当其冲。同时按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