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十一)合纵连横
第12章(十一)合纵连横(十一)合纵连横
战国中后期,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国力日益强盛,不再甘心居于一隅之地,遂把侵略的矛
指向东方;马陵战后,齐国代替魏国成了中原地区的霸主。这样,秦、齐都以向中原地区
扩张作为自己的主要发展方向,已有的混战局面更为错综复杂。处在东西两强夹击下的韩
、赵、魏三国为了图谋自存,联合起来,并且北连燕,南接楚,东抗齐或西抗秦,被称为“
合纵”,也就是“合众弱以攻一强”;如果弱国被齐国或秦国拉拢联合,进攻其他弱国,
就被称为“连横”,就是“事一强以攻众弱”。到战国晚期,乐毅破齐,齐国一蹶不振;
长平之战,赵国严重削弱。秦国取得了对东方六国的绝对优势,合纵连横政策也就包含了
新的含义:即东方六国并力抗秦,称为合纵;秦联合东方某一弱国对付其他弱国称为连横
。于是,一批对当时的国家间的政治形势非常熟悉,善于辞令和权术,从中获取功名利禄
的说客应时而生,史书上称他们为“纵横家”。
他们学识渊博,了解各国之间的利害
突及相互制约和相互依存的关系。他们讲究权变,奔走于各国之间,尽力说服各国君主或
合纵或连横。
其中著名的有张仪、公孙衍、苏秦等。
张仪,魏国人,其生年不明。秦惠文王即位以后,继续坚持孝公时代“任人唯贤”的方针,
许多秦国以外的“士”纷纷投向秦国。魏国人张仪也在公元前329年来到秦国,被秦惠文王
拜为客卿,直接参与谋划讨伐诸侯的大事。这时公孙衍担任秦国的大良造。
公元前328年,张仪与公子华带兵攻打魏国,一举拿下魏国的蒲阳城。张仪乘机推行自己的
连横政策,建议秦王把蒲阳归还魏国,并且派公子繇到魏国去做人质,而他将利用护送公子
繇入魏的机会与魏王接近,游说魏王投靠秦国。魏王被张仪说动了心,于是把上郡十五县和
河西重镇少梁献给了秦国,从此秦魏和好。张仪的连横政策首战告捷。至此,黄河以西地区
全部归秦所有。张仪回到秦国,立即被秦王提拔为相,代替了公孙衍的大良造职位。公孙衍
因得不到重用遂离秦奔魏。
张仪在秦国担任了三年多相国,秦国力量蓬勃发展,惠文王也在公元前325年被他拥戴称王
。次年,惠文王任命张仪为将,率兵攻取魏国的陕,并将魏人赶走,同时在上郡筑关塞。这
一事件引起魏国的极大恐慌,于是在当年和下一年(前323年)接连两次与齐威王相会,企
图依靠齐国对抗秦国。由于张仪从中挑拨离间,又极力为秦国拉拢齐国和楚国,齐国不仅
不帮助魏国,反而与楚国共同打击魏国。由秦归魏的公孙衍趁机发动“五国相王”,使魏、
韩、赵、燕、中山五国互相尊重,同时称王,结成联盟,借以增强魏国的防御力量。楚
国却给魏国浇了一头凉水,就在“五国相王”的当年,发兵攻魏,在襄陵大败魏军,占
领了八个城邑。由于齐、楚的破坏,五国相王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因而魏惠王更加憎恨齐
、楚两国。张仪代表秦国又采取了更为狡猾的手段:公元前323年,张仪约集齐、楚、魏
三国执政大臣在桑相会,试图为魏国调停,以讨好和拉拢魏国。魏惠王在此后果然放弃公
孙衍的合纵政策,而接受了张仪的联合秦、韩以对付齐、楚的政策。次年,魏太子和韩太
子入秦朝见,张仪也被魏王任命为相。
为了使魏国进一步臣服于秦国,张仪于公元前322年辞掉秦国相位,前往魏国。魏王因其
名,立即用他为相。张仪当上魏相国以后,便寻机为秦国拉拢魏王。魏王思量再三,最后同
意了张仪的观点。不久,魏王派太子入秦朝见,向秦表示归顺。张仪在魏国担任了四年相
国,于公元前318年又回到秦国,秦惠文王仍然起用他为相。公元前316年,张仪与司马错
带兵入蜀,灭蜀为郡,接着又攻灭苴国和巴国。
修鱼之战后,齐国出兵打败了赵和魏,并与楚国结成联盟。齐是东方的强国,楚则虎
于南方。因此,齐楚联盟成了秦国的心腹之患,而离间齐楚联盟,削弱齐楚力量就成为秦向
东扩张过程中的关键一着。公元前313年,张仪再次辞掉秦国相位,向南去拜见楚王,着手
离间齐楚关系。
他对楚怀王说:“现在我们秦国想讨伐齐国,如果大王能够与齐国断绝关系,臣下将请求
秦王
把商於六百里地方献给楚国。这样,齐国就一定会被削弱,齐国被削弱了,大王就可以役使
齐国。这是向北削弱齐国,向西施德于秦而自己居有商於之地一计三利可得的事情啊!”楚
怀王被张仪的花言巧语迷惑,利欲熏心,把楚国相印交给张仪,接着一面派人去齐宣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