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八)孔子与中国文化 - 青少年应知的100个历史故事 - 宿春礼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第9章(八)孔子与中国文化

第9章(八)孔子与中国文化(八)孔子与中国文化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人,中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

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据考证,孔子的远祖是宋国贵族,殷王室的后裔。周武王灭殷后,封殷宗室微子启于宋。

微子经微仲衍、宋公稽、丁公申,四传至泯公共。泯公长子弗父何让国于其弟鲋祀。弗父何

为卿。孔子先祖遂由诸侯家转为公卿之家。弗父何之曾孙正考父,连续辅佐宋戴公、武

公、宣公,久为上卿,以谦恭著称于世。孔子六祖孔父嘉继任宋大司马。按周礼制,大夫

不得祖诸侯,“五世亲尽,别为公侯”,故其后代以孔为氏。后宋太宰华父督作乱,弑宋

殇公,杀孔父嘉。其后代避难奔鲁(孔氏为鲁国人自此始),卿位始失,下降为士。孔子

曾祖父防叔曾任鲁防邑宰。祖父伯夏的事迹无考。父亲名纥,字叔,又称叔梁纥,为一名

武士,以勇力著称。叔梁纥先娶施氏,无子,其妾生男,病卒,复娶颜徵在,生孔子。

孔子生在鲁国。鲁国为周公旦之子伯禽封地,对周代文物典籍保存完好,素有“礼乐之邦

之称。鲁襄公二十九年(前544年)吴公子季札观乐于鲁,叹为观止。鲁昭公二年(前540

年)晋大夫韩宣子访鲁,观书后赞叹:“周礼尽在鲁矣!”鲁国文化传统与当时学术下移的

形势对孔子思想的形成有很大影响。

孔子早年丧父,家境衰落。他曾说过:“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年轻时曾做过“委吏

(管理仓廪)与“乘田”(管放牧牛羊)。虽然生活贫苦,但孔子十五岁即“志于学”。他

善于取法他人,曾说:“三人行,必有吾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述而》)他学无常师,好学不厌,乡人也赞他“博学”。

孔子生性正直,与人为善。他曾说:“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

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史记》载孔子三十多岁时曾问礼于老子,临别时老

子赠言曰:“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为

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这是老子对孔子善意的提醒,也指出了孔子的一

些毛病,就是看问题太深刻,讲话太尖锐,伤害了一些有地位的人,会给自己带来很大的

危险。孔子是一个很善良的人,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待人真诚、宽厚。“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躬自厚而薄责于人”,等等,都是他的

做人准则。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

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孔子对自己一生各阶段的总结。

孔子仕途坎坷,他终生热衷于从事政治,有一腔报国之热血,也有自己的政治见解,但最

统治者对于他始终采取一种若即若离、敬而远之的态度。他真正参与政治的时间只有四

年多,在这四年多的时间里,他干了不少事,职务提升也很快。但终究因为与当权者政见

不同而分道扬镳了。此时他已50多岁,迫于形势,他离开了鲁国,开始了被后人称之为周

游列国的政治游说,14年中,东奔西走,多次遇到危险,险些丧命。后他虽被鲁国迎回,但

鲁终不用孔子。

孔子是伟大的教育家,他一生中有一大半的时间,是从事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

孔子“三十而立”,并开始授徒讲学。凡带上一点“束”的,都收为学生。如曾点、子路

、伯牛、子贡、颜渊等,是较早的一批弟子。连鲁大夫孟僖子其子孟懿子和

南宫敬叔都来学礼,可见孔子办学已名闻遐迩。私学的创设,打破了“学在官府”的传统

,进一步促进了学术文化的下移。

他创造了卓有成效的教育、教学方法,总结、倡导了一整套正确的学习原则,形成了比较

整的教学内容体系,提出了一系列有深远影响的教育思想,树立了良好的师德典范。

他提倡勤奋学习,讲求学习方法。在知识的形成积累上,他强调学与求的重要性,称自己

是“

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论语·述而》)。他要求弟子“发奋忘食”,

“学

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他一再赞扬好学的颜回,称颜回“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

回也不愚”(《论语·为政》)。同时他又批评白天睡觉的宰予,说他是“朽木不可雕也

”(《论语·公冶长》)。他强调学与见闻结合,学与思结合。他说:“多闻,择其

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论语·述而》)他又说:“学而不思则罔,思

而不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