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九)百家争鸣 - 青少年应知的100个历史故事 - 宿春礼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第10章(九)百家争鸣

第10章(九)百家争鸣(九)百家争鸣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奇斗妍的局面。春秋战

时期,是中国社会剧变的时期,新旧阶级之间,各阶级、阶层之间的斗

争复杂而又激烈,各种社会矛盾错综复杂。激烈的政治斗争和空前的经济繁荣,对各个阶

级、阶层和社会集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代表各阶级、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企图按照本阶级(层)或本集团

利益和要求,对宇宙、对社会、对万事万物做出解释,或提出主张。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

徒,高谈阔论,互相辩难,各有自己的态度和主张。在诸侯割据纷争的时代,统治者还无法

推行文化专制主义。所谓“诸侯并争,厚招游学”,各国的国君和大贵族,都招揽大批知

识分子为自己服务,礼贤下士成为社会风尚。当时,士在诸侯之间奔走游说,“合则留,

不合则去”,有相对的自由。收徒讲学的风气也非常盛行,所谓“率其群徒,辩其谈说”

。这就使各个学派有了发展的机会。战国时期的各个学派,人们总称之为诸子百家。各派

各家都著书立说,议论政治,既互相批判,又互相影响,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所谓“诸子百家”,主要有儒家、墨家、道家和法家,其次有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

、兵家、小说家等。后人把小说家以外的九家,又称为“九流”。俗称“十家九流”就

是从这里来的。

儒家以春秋时孔子为师,以六艺为法,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忠恕”和不偏不

的“中庸”之道,主张“德治”和“仁政”,是重视道德伦理教育和人的自身修养的一个学

术派别。同时,儒家强调教育的功能,认为重教化、轻刑罚是国家安定、人民富裕幸福的

必由之路。主张“有教无类”,对统治者和被统治者都应该进行教育,使全国上下都成为

道德高尚的人。在政治上,儒家还主张以礼治国,以德服人,呼吁恢复“周礼”,并认为“

周礼”是实现理想政治的康庄大道。至战国时,儒家分有八派,重要的有孟子和荀子两派。

孟轲作为新兴地主阶级上层的代表,继承并改造了孔学,使之适应新兴地主阶级的长远利

益,为新兴地主阶级提出了一幅治

国安民的理想蓝图。他的“万物皆备于我”和“尽心、知性、知天”的世界观和认识论是主

观唯心主义的,他提倡“存心”、“养性”、“至诚”可以“通天”,为儒学的“仁政”

、“德治”建立了比较系统的唯心主义哲学体系。

荀况总结了春秋战国以来各家学说的得失成败,进一步改造儒学,使之适应新兴地主阶级

立“天下为一”的统一的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的需要,用法治补充德治,主张“隆礼尊贤而王

,重法爱民而霸”(《荀子·大略》),提出王霸并用,理法双行的思想。他认为“粹而

王,驳而霸,无一焉而亡”(《荀子·疆国》),王霸二者缺一,必然亡国。他又认为,王

霸二者之中,又以王道为首要,而霸道“远不及”王道(同上)。他批判了传统儒家

的唯心主义路线,提倡“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荀子·天论》),“知有所

合”

,“制明以指实”(《荀子·正明》),确立了一条唯物主义哲学路线,成为先秦最大的唯

物主义哲学家。

在刀光剑影互相残杀的战争年代,各诸侯国要的是土地、人口,要的是霸主地位,儒家所

张的仁政被认为“迂远而阔于事情”。尽管他们为了宣扬自己的学说,周游列国去游说,

却四处碰壁。秦统一中国后,曾“焚书坑儒”,禁止儒学的传播。直至汉武帝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儒家学说逐渐成为中国封建文化的主流,并为统治阶级利用,成为统治人民的工

具。

墨家创始人为墨翟。墨翟从事手工业劳动,是小生产阶层的代表人物,虽然做过宋国的

夫,但小生产者的思想体系并未改变。墨家思想体现小生产者的要求,代表小生产者的利

益。墨翟年轻时受过儒家教育,信奉儒家思想。随着对儒家思想的了解,他发现儒家提出礼

乐、厚葬等思想,不利于人民,并和历代圣王的主张背道而驰,就开始创立自己的学说

,反对儒家思想,提出“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非命、非攻、兼爱、天志、

明鬼”十大主张。墨家广收天下门徒,遍布全国各地,大力鼓吹墨翟的政治主张。从此,

儒墨两家开展辩论,揭开了战国百家争鸣的序幕。墨家学派成名之后,墨翟仍然过着十分

艰苦的生活。他衣着破旧,吃着粗粮,工作起来夜以继日,以苦为乐。他还教育门徒要勤

劳节俭,爱护百姓,与农、工、肆之人打成一片。墨家门徒有严格的纪律和严明的组织观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