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忤合术 - 鬼谷子 - 于江山主编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都市言情 > 鬼谷子 >

第7章忤合术

第7章忤合术化转环属,各有形势

【原文】

凡趋合倍反,计有适合。化转环属,各有形势。反复相求,因事为制。是以圣人居天地之间,立身、御世、施教、扬声、明名也,必因事物之会,观天时之宜,因之所多所少,以此先知之,与之转化。

世无常贵,世无常师。圣人常无为无不为,无所听无不听,成于事而合于计谋,与之为主。合于彼而离于此,计谋不两忠,必有反忤。反于是,忤于彼;忤于此,反于彼。

【译文】

世间万事,无论有关联合统一或对抗相悖的事情,都会有适宜各种状况的不同计谋。万物分合的变化就如同连环旋转一样变化无穷,会依据情况的变化不同而转换,从而形成不同的形势。因此,谋臣在制定策略时,应该根据循环往复的实际情况的变化,反复寻求最佳的计策,并且制定不同的措施去适应不断变化的情况。所以,圣人立于天地之间,无论是立身行事,还是施行教化,扩大和宣扬自己的地位和声望,都必须洞悉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观察天时变化合宜与否,抓住有利时机,权衡利弊,从而了解行政教化的优势在何处,劣势在何处,如此随情况的变化而制定不同的方略,才能促进事态向利于自己的方向转化。

世间没有永恒的尊贵,做事也没有可以永远师法的榜样。圣人经常无所作为而无所不为,常无所兼听而无所不听。假如事情必然能成功,而且又合乎计谋的原则,就应该以此作为主体。虽然合乎彼方的意思,可惜却背离此方的原则,这就叫作“计谋不能于两方都适用”。忠实于一方必须与另一方相违背,反合此方,背离彼方;背离此方,反合彼方,这就是“反忤之术”。

智慧典例

偷梁换柱吞戴国

周桓王三年(公元前717年),郑庄公假托周天子之命,纠合齐鲁两国攻打宋国。宋殇公听说此事,大惊失色,急忙召司马孔父嘉问计。孔父嘉奏道:“我已派人打听清楚,周天子并无讨伐宋国之命,齐鲁两国是受郑庄公的欺骗才出兵的。现在三国合兵而来,其锋甚锐,不可与它正面争战。但其国内防守必然空虚,只要我们以重金收买卫国,要卫国联合蔡国,以轻兵袭击郑国本土,威胁郑都荥阳,这样,郑庄公就自然会退兵。而郑兵一退,便群龙无首,齐鲁两国也必退。”

宋殇公听从了孔父嘉的献策,卫宣公果真派右宰丑领兵与孔父嘉会合,经由间道,出其不意,直逼郑都荥阳城下。郑世子忽和大夫祭足急忙守城,右宰丑便要趁势攻城,孔父嘉说:“我们袭击荥阳得手,只是乘其不备,如果继续攻城,万一郑庄公回兵救援,将会对我形成内外夹攻之势,那是很危险的,不如就此借道戴国,胜利回师。我估计当我军离开时,郑庄公的兵马也该从宋国撤退了。”于是,按照孔父嘉的布置,宋卫两国向戴国进发,想从戴国假道。不料,戴国国君以为宋卫是来攻打戴国的,便关上城门死守。孔父嘉大怒之下,多次攻城,但总也攻不下来。

郑庄公领兵攻打宋国,忽然听说宋卫两国正进逼郑都,便传令班师。当大军回到半路时,又接到国内送来的军报,说是宋卫已撤离荥阳,转向戴国,庄公便命令军队向戴国进发。

孔父嘉正率联军攻打戴国,听说郑国领兵救戴,已在离城50里处下寨。接着,又听说戴君得知郑兵来救,已打开城门将郑军接到城内。孔父嘉和右宰丑出来观战,忽然见城楼上竟遍插郑军旗号,郑将站在城楼上,大声说多谢二位将军,我们已经取得戴城了。

原来郑庄公设“偷梁换柱”计,假说救戴,一进城,便吞并戴军。孔父嘉在城外见庄公不费吹灰之力便占了戴城,气愤填膺,决心要与庄公决一死战。

第二天,他刚把寨营安好,忽听寨后一声炮响,火光冲天,都说是郑兵到了,孔父嘉刚要出寨迎战,火光却熄了。方要回营,左边炮声又响,又是火光不绝。刚要看个究竟,左边火光已灭,右边火光又起。孔父嘉认为这是庄公的疑兵计,命令全军不许动乱。

不一会儿,左边火光又起,而且喊声震天。孔父嘉正想前往营救,忽然右边火光再起,一时分不清是谁的人马,孔父嘉只挥军向左,慌忙间迷失方向,遇上一队兵马便互相厮杀起来,结果发现竟是卫国的人马!于是两军合在一起,赶回中营,却发现中营已被郑将占领,孔父嘉无心恋战,夺路而走,遇上伏兵,只得弃车徒步,逃回宋国。跟随的只有20多人,右宰丑阵亡,三国兵马辎重也全被郑军俘获。

【评析】

有些事反其道而行之比按部就班去做能得到更佳的效果,也就是所说的“忤合之而转化之”,其成功运用的关键在于灵活变通,这样才可找到克敌制胜的办法。

宋卫两国只是想从戴国借道而行,本无“忤”意,却被戴国误解,发展到兵戎相见;郑庄公表面打着救戴的“合”意,实际上利用了宋卫两国攻宋的机会灭掉了戴国,其“合”是假,其“忤”才是最终目的。郑庄公的成功就是适时利用了忤合相互转化的条件。

让人三分化干戈

清代中期,当朝宰相张英是安徽桐城人。他素来注重修身养性,颇得他人的喜欢和尊重。同时他也非常孝敬父母,在朝廷任官时,把母亲安顿在家乡,并经常回家探望。张老夫人的邻居是一位姓叶的侍郎。张英在一次回家看望母亲时,觉得家中的房子呈现出破败之象,就命令下人起屋造房,整修一番。安排好一切后,他又回到了京城。

很巧的是,侍郎家也正打算扩建房屋,并想占用两家中间的一块地方。张家也想利用那块地方做回廊。于是,两家发生了争执。张家开始挖地基时,叶家就派人在后面用土填上;叶家打算动工,拿尺子去量那块地,张家就一哄而上把工具夺走。两家争吵过多次,有几次险些动武,双方都不肯让步。

张老夫人一怒之下,便命人给张英写信,希望他马上回家处理这件事情。张英看罢来信,不急不躁,抖起如椽大笔写下一首短诗:“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封好后派人迅速送回。

张老夫人满以为儿子会回来为自家争夺那块地皮,没想到左等右等只盼回了一封回书。张母看完信后,顿时恍然大悟,明白了儿子的意思。为了三尺地既伤了两家的和气又气坏了自己的身体,这样太不值得了。老夫人想明白了,立即主动把墙退后三尺。邻居见状,深感惭愧,也把墙让后三尺,并且登门道歉。这样一来,以前两家争夺的三尺地反而形成了一条六尺宽的巷子。

当地人纷纷传颂这件事情,引为美谈,并且给这条巷子取了一个特别的名字——六尺巷。有人还据此作了一首打油诗:“争一争,行不通;让一让,六尺巷。”

【评析】

可以利用“合”转变为“忤”,同样也可以利用“忤”转化为“合”。张英宽广的胸怀不仅化解了邻里之间的矛盾,还融洽了双方的关系,从而更有利于事情的圆满解决。张英在此并没有运用什么高超的计谋,而是以博大的胸怀化解了争端。化“忤”求“合”,这是上上之策,对我们为人处世也有着很好的启迪。古语有“小不忍则乱大谋”之言,如今又有“退一步海阔天空,忍一时风平浪静”的说法。可见忍让有时是一种策略,“退”的目的是更好地“进”。

合于彼而离于此,计谋不两忠

【原文】

其术也,用之于天下,必量天下而与之;用之于国,必量国而与之;用之于家,必量家而与之;用之于身,必量身材能气势而与之。大小进退,其用一也。必先谋虑计定,而后行之以飞箝之术。

古之善背向者,乃协四海、包诸侯,忤合之地而化转之,然后以之求合。故伊尹五就汤,五就桀,然后合于汤。吕尚三就文王,三人殷,而不能有所明,然后合于文王。此知天命之箝,故归之不疑也。

【译文】

假如把这种反忤之术运用到治理天下上,一定要根据天下的实际情况来运用它;如果要把这种反忤之术运用到治理邦国上,就要根据邦国的实际情况来运用它;如果要把这种反忤之术运用到治理家族上,就必须根据家族的实际情况来运用它;如果要把这种反忤之术运用到个人事业上,就必须根据个人的才能气概运用它。反忤之术的运用,不管是大是小,是进是退,其运用的方法及道理是相通的。一定要先思谋考虑,确定好计谋策略,而后再以飞箝之术付诸实施。

古代那些善于运用向背之理、反忤之术的人,可以协和四海,包容诸侯,可以驱置到忤合的境地,然后设法变化,转移形式,开创新王朝。所以贤相伊尹五次臣事商汤王、五次臣事夏桀王,然后才决定一心臣事商汤王奉为真主。姜太公吕尚三次臣事周文王、三次臣事殷纣王,可是他对殷纣王却无法理解,然后才决定一心臣事周文王。这就是知道了天命之所归,所以伊尹和吕尚才义无反顾地归顺商汤王和周文王。

智慧典例

远交“好友”近攻敌

春秋初期,周天子的地位实际上已经被架空,群雄并起,逐鹿中原。郑庄公在此混乱局势下,巧妙地运用“远交近攻”策略,取得当时霸主的地位。当时,郑国的近邻宋国、卫国与郑国积怨很深,矛盾十分尖锐,郑国时刻都有被两国夹击的危险。

于是,郑国在外交上采取主动,接连与较远的邾、鲁等国结盟,不久又与更远的实力强大的齐国签订盟约。

公元前719年,宋、卫联合陈、蔡两国共同攻打郑国,鲁国也派兵助战,将郑都东门围困了五天五夜。虽未攻下,但郑国已感到本国与鲁国的关系存在问题,便千方百计想与鲁国重新修好,共同对付宋、卫。

公元前717年,郑国以帮邹国雪耻为名,攻打宋国。同时,向鲁国积极发动外交攻势,主动派使臣到鲁国,商议把郑国在鲁国境内的访枋交归鲁国。果然,鲁国与郑国重修旧谊。齐国当时出面调停郑国和宋国的关系,郑庄公又表示尊重齐国的意见,暂时与宋国修好。齐国因此也对郑国加深了“感情”。

公元前714年,郑庄公以宋国不朝拜周天子为由,代周天子发令攻打宋国。郑、齐、鲁三国大军很快地攻占了宋国大片土地。宋、卫军队避开联军锋芒,乘虚攻入郑国。郑庄公把占领宋国的土地全部送与齐、鲁两国,迅速回兵,大败宋、卫大军。郑国乘胜追击,击败宋国,卫国被迫求和。这样,郑庄公努力扩张,霸主地位形成了。

下面还有一则以远交近攻为计来忤合离间的例子。

赵匡胤上台后,杯酒释了老战友们的兵权,驯服了节度使“十兄弟”,杀了兵变时为他开门放行的封丘守门官,这些均为近攻。

与近攻同时,赵匡胤也十分注重远交。他很注意发现人才,起用了很多没有资历但很有才学的人担当重任。

陈桥兵变时,陈桥守门官忠于后周,闭门防守,不放赵军通过。赵军改走封丘,封丘守官开门放行。赵匡胤当皇帝后,杀了封丘守门官,起用了陈桥守门官。

一次,赵宴请群臣,翰林学士王著喝醉了酒,当众痛哭后周故主。有人上奏说应当严惩。赵说:“在世宗时,我和他同为朝臣。一个书生,哭哭故主,没有什么问题,让他哭吧!”王著什么事也没有。

一次,赵匡胤乘驾出游,突然,有人向他射来一箭,正中黄龙旗。禁卫军大惊,有人上奏追捕杀手。赵说:“谢谢他教我箭法。”下令不准禁卫军追捕射箭人。

赵匡胤的近攻,有效地抑制了功臣和皇亲国戚的势力的不良发展;远交网罗了大批人才,宽松的政治气氛与社会环境,促进了国家的发展。

【评析】

“合于彼而离于此,计谋不两忠”的意思是说运用的计谋使双方的利益产生了冲突,在维护一方利益的同时,就会损害到另一方的利益,这时就要运用到忤合离间术,其特点就是表面上合于此方,为此方作打算,其实得利的是彼方。郑庄公远交鲁、齐,表面是合好,好像有利于齐鲁两国的发展,其实是在为自己能够一心一意地“近攻”创造条件,其计谋的使用还是更有利于自己,在强大自己的同时,相对削弱了远交之国。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