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飞箝术 - 鬼谷子 - 于江山主编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都市言情 > 鬼谷子 >

第6章飞箝术

第6章飞箝术凡度权量能,所以征远来近

【原文】

凡度权量能,所以征远来近。立势而制事,必先察同异,别是非之语,见内外之辞,知有无之数,决安危之计,定亲疏之事,然后乃权量之。其有隐括,乃可征,乃可求,乃可用。引钩箝之辞,飞而箝之。

【译文】

凡是揣度人的权谋、衡量人的才能,其目的都是为了征召和吸引或远或近的人才。一旦人才归附之后,就要确立相应的制度,考察和辨别人才的优劣,首先必须考察彼此之间的同与异,辨别言论的是与非,分析对内对外言辞的真伪,了解他们是否名副其实,是否有真才实学,能够提出决断安危之大计,确定亲疏之大事,然后权衡他们的轻重优劣,裁量彼此的长处和缺漏,以便能够为己所用。一旦情势需要时,就可以征召他们,可以依靠他们、任用他们。在与对方交谈时,要用一些话语诱导他们说出真实的意图和想法,从而洞悉他们内心的真情实感,再用褒扬的方法箝制对方,这就是“钩箝”之术。

智慧典例

不记私仇用管仲

公元前687年,齐襄公不理朝政,荒淫无道,以致民怨沸腾,国家大乱。为了避难,鲍叔牙随公子小白流亡莒国,管仲随公子纠逃往鲁国。不久,公孙无知杀襄公自立,后被杀,造成齐国君位空缺。

公子纠和小白听到这个消息都想赶回齐国争夺君位。管仲为了让公子纠当上国君,就带兵埋伏在莒国通向齐国的必经之路上,见到小白乘车而来,就用箭射倒车上的小白。他以为小白必死无疑,就放下心来,带领公子纠慢慢向齐国进发。

实际上,管仲的箭只射在小白的衣带钩上,小白灵机一动,咬破舌头,口吐鲜血,装死骗过了管仲。当管仲离开后,他急忙同鲍叔牙抄近路返齐,昼夜兼程,抢先赶回齐国都城,登上君位,是为桓公。

齐桓公于是准备拜鲍叔牙为相,但鲍叔牙极力推辞,并极力推荐管仲。他说:“管仲从小就是我的好朋友,他有经天纬地之才,如果拜他为相,齐国很快就能强盛。”

齐桓公不高兴地说:“管仲差一点射死我,我怎能重用仇人呢?”

鲍叔牙说:“当初,管仲是为了让公子纠登上君位才这样做的。国君不可只记私仇,而忘掉齐国的大业,失掉这位难得的人才。”

齐桓公见他说得有道理,决定重用管仲。他派人到鲁国,向鲁庄公说:“我们国君要报管仲一箭之仇,请把他交给齐国处治。”

鲁国大臣施伯知道管仲回齐后会被重用,将来肯定对鲁国不利,就极力劝阻鲁庄公不要交人。鲁庄公害怕得罪齐国,便命人把管仲装进囚车,送回齐国。

管仲坐在囚车内,归心似箭。他深知自己返回齐国是好友鲍叔牙的主意,施展才能的机会就要来了。可是押解囚车的士兵行走速度非常慢,管仲心里着急,担心鲁庄公万一醒悟过来,派兵追赶。他就想了个主意,编了一首名叫《黄鹄》的歌曲,唱给士兵们听。唱了两三遍后,他又教士兵一起唱。士兵们边听边唱,忘记了疲劳,行军速度逐渐加快,一天半就到了齐国。

就在齐国君臣迎接管仲入境的同时,鲁国公子偃也带兵追来了。

原来,鲁庄公突然醒悟,放管仲归齐,等于放虎归山,急忙下令追杀,但已经晚了一步。

【评析】

飞箝是一种制人之术,“制人”又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识人为己所用,这是国君与谋臣必须掌握的基本功;另一种就是利用对方的弱点把其铲除,扫清前进道路上的障碍。在此齐桓公便是运用“制人”的前一种:识人为己用。本篇开始便提到“度权量能”,其目的就是要根据每个人的能力大小、所善专长来量才而用,使人尽其才,才尽其用。而不是大材小用,或小材大用。

齐桓公不因一箭之仇而心怀怨恨,其胸襟实在宽广,同时他又能听取鲍叔牙的意见,将管仲封为相国,更是难能可贵。后来管仲一心一意辅佐齐桓公,改革变法,励精图治,最终使齐桓公成为春秋霸主。

宽容之心得良将

公元前606年,楚庄王率领军队一举平定了斗越椒的反叛,天下太平。庄王兴高采烈地设宴招待大臣,庆祝征战胜利,并赏赐功臣,美其名曰“太平宴”。

文武百官都在受邀之列,只见席中觥筹交错,热闹异常。到了日落西山,大家似乎还没有尽兴。楚庄王便下令点上烛火,继续开怀畅饮,并让自己最宠幸的许姬来到酒席上,为在座的宾客斟酒助兴。大家本来喝得差不多了,一见美女频频向自己敬酒,都来了兴致,不觉又喝了半个时辰。

突然,外面一阵大风吹来,宴席上的烛火熄灭了。也许是醉意微醺,也许是看到许姬灿若桃花的笑颜,一个人趁着漆黑,伸手扯住她的衣裙,抚摸她的手。许姬一时受到惊吓,慌乱之中,用力挣扎,不料抓住了那个人的帽缨。她奋力一拉,竟然扯断了。她手握那根帽缨,急急忙忙地走到楚王身边,凑到大王耳边委屈地说:“请大王为妾做主!我奉大王的旨意为下面的百官敬酒,可是不想竟有人对我无礼,趁着刚才烛灭之际调戏我。”

庄王听后,沉吟片刻。许姬又急又羞,催促他:“妾在慌乱之中抓断了他的帽缨,现在还在我手上,只要点上烛火,是谁干的自然一目了然!”

说罢,便要掌灯者立即点灯。楚庄王赶紧阻止,高声对下面的大臣说:“且慢!今日喜庆之日难得一逢,寡人要与你们喝个痛快。现在命令你们统统折断帽缨,把官帽放置一旁,毫无顾忌地畅饮。”

众大臣见大王难得有这样的好心情,都投其所好,纷纷照办。等一会儿点烛掌灯,大家都不顾自己做官的形象,拉开架势,尽情狂欢。

许姬对庄王的举措迷惑不解,仍然觉得委屈,便问:“我是大王您的人,遇到这种事情,您非但不管不问,反而还替侮辱我的人遮丑,您这不是让别人耻笑您吗?以后您怎么严肃上下之礼呢?妾心中还是不服!”

庄王笑着劝慰说:“虽然这个人对你不敬,但那也是酒醉后出现的狂态,并不是恶意而为。再说我请他们来饮酒,邀来百人之欢,庆祝天下太平,又怎么能扫别人兴呢?按你说的,也许可以查出那个人是谁。但是如果今日揭了他的短,日后他怎么立足呢?我不就失去了一个得力助手吗?现在这样不是很好吗?你依然贞洁,宴会又取得了预期的目的,那个人现在说不定如释重负,对你对我感激不尽,以后肯定会对我更效力。”

许姬觉得庄王说得有理,考虑周全,就没再追究。

两年后,楚国率领军队讨伐郑国。主帅襄老手下有一位副将叫唐狡,毛遂自荐,愿意亲自率领百余人在前面开路。他骁勇善战,每战必胜,出师先捷,很快楚军就得以顺利进军。

庄王听到这些好消息后,面见襄老,要嘉奖他的战绩。襄老诚实地回答说:“您要犒赏就重奖副将唐狡吧!要不是他在前面冒死打通层层关口,我们也不会这样顺利。”

唐狡站在庄王面前,腼腆地说:“大王昔日饶我一命,我唯有以死相报,不敢讨赏!”

楚庄王疑惑地问:“我何曾对你有不杀之恩?”

“您还记得‘绝缨会’上牵许姬手的人吗?那个人就是我呀!”

【评析】

楚庄王以宽容之心“制人”,使其忠心为己所用。楚庄王揣摩到了臣子只是酒后失态,并非恶意之举,如点灯查办,就会失去一得力助手,于是便以宽容之心不了了之,这就为以后唐狡在讨伐郑国时立下战功埋下了伏笔。可见,智慧不只是表现在运筹帷幄中,而且也体现在日常处事中。楚庄王酒宴上一个简单的举动,不但保全了许姬的名声,而且得了一名尽忠的大将,赢得了一场战争。

唐太宗知人善任

唐太宗向来注重选拔人才,专门设置吏部,严格选拔任用贤能志士。他常常叮嘱右仆射封德彝说:“官是民之父母,一个官吏就能决定人民的安危和苦乐,所以在选用时一定要谨慎行之,不能草率。要知道用一个好人,就如同引一条沟渠,人才就如水流都进来了。但一旦用一个庸人,其他庸才就蜂拥而至。”

宰相魏徵常常和太宗谈论起用人的标准,一次他进谏说:“从前,天下还没有安定下来,选用人才主要考虑是否有才,没有看其德行;现在天下太平,官吏不需要南征北战,要为民父母,高尚的道德和品行就变得非常重要,因而我们的用人标准也要随之变动。”

唐太宗对此非常赞同,于是根据魏徵的建议吩咐下去,让吏部参照德才兼备的原则选拔人才。

过了一段时间,唐太宗见封德彝没有举荐贤才上来,于是质问他:“你的职责就是举贤荐士,最近你可全心全意地工作?”

封德彝无可奈何地说:“臣一直尽心尽力发掘人才,但是现在确实没有什么贤才!”

太宗听后,语重心长地说:“用人不可要求别人面面俱到,也不要看重他的出身门第和家庭背景。人才不在于有无,关键在于如何挖掘。你怎么可以用没有人才来推脱责任呢!难道要我去古代借用他朝的人才吗?一个人再贤能也不能出色地完成所有的事,各个行业都需要人才,所以要广开求贤之路,切莫求全责备!”

封德彝惭愧不已,低头表示说:“微臣以后一定唯才是举!”

从此,吏部改革选拔人才的制度,沿用隋朝的科举制。这个政策一推行,那些寒门庶族子弟都有资格参加科举考试了,为官的根据政绩可以升迁,为民的也能得到合适的官职。

唐太宗经常训导选拔人才的官员说:“不要害怕那些人才比自己强,如果你能给他提供用武之地,你自己得到的将更多。”

他不在人才面前炫耀自己英明神武,反而对他们尊敬有加。他还命人在凌烟阁画了二十四位功臣的画像,不分出身贵贱,其中就有农民出身的徐世、铁匠出身的尉迟敬德和士卒出身的秦叔宝。

后来,太宗在午门接见士人时,看着鱼贯而入的进士禁不住大笑说:“天下的贤才都已被我网罗住了,此乃我朝大幸!”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