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青春年华——初醒的传奇 - 倾世倾情半生缘:张爱玲 - 朱丹红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第3章青春年华——初醒的传奇

第3章青春年华——初醒的传奇

崭露头角

岁月如歌,童年为曲;人生如画,童年为色;青春如梦,童年为景。童年,是美好瑰丽的光阴,它让回忆婉转。然而,张爱玲的回忆里,童年充满了哀伤的调子。

父母一阵争吵后,是一声声沉重的叹息。像一片冰花,落在了张爱玲的心底,让她心中一凛,化成满心冰凉。

一对并不恩爱的双亲,为张爱玲的心中画上了一道裂痕。

父亲躺在烟榻上,口中袅袅升起的烟圈,氤氲着的一个个老旧的繁华梦。。父亲没有给张爱玲留下怎样温情的记忆。张爱玲却是深深地记住了父亲烟榻上姿势。

母亲含恨远游欧洲,倔强的背影,她的毫无留恋让张爱玲心中萦绕着一层挥之不去的伤愁。亲情的缺失,使得张爱玲心中少了些许温情。她过早地在孩提时代感受到了人世悲冷。

无论快乐还是忧伤,总是要过去,等不及你好好思考,便匆匆地成了往事,成了回忆。那些回不去的曾经,有时候,纵然是带着些许伤愁,也尤为珍贵。

光阴随着年轮更替静静流淌。张爱玲躺着时光的河,在快快成长。转眼间,已从黄氏小学毕业,随后就进入了著名的圣玛丽亚女校。一个结束和开始的交替,张爱玲就这样一步步,走向她未知的人生。

圣玛丽亚女校是一所有着50年历史的美国教会女中。学校中成绩优异的毕业生可以有机会到英美的名牌大学去深造。这给了张爱玲一个美好的憧憬。她在暗自下着决心,要成为成绩优秀的学生。

这样一所学校里自然不乏美丽的女孩子。她们生得美丽娇贵,又有一件件穿不完的新衣,华美而耀眼,又逢那烂漫如花的年纪。整个学校,就如同一个万花丛,各有芬芳。

然而正是在这个万花丛般的世界里,小张爱玲穿的衣服却偏偏是灰暗而破旧的,这会让她敏感的自尊收到极大的伤害。对比之下,旧衣服格外惹眼,一些特殊目光向她聚拢而来。如同一束束灼热的火焰,炙烤着张爱玲的周身。

或许为了表示慈爱,张爱玲的继母为她带来了两箱旧衣服。用继母的话说,她的衣服“料子都是很好的”,但其实那衣服已经旧到领口都磨破了。

张爱玲一生都不会忘记的,是一件暗红的薄棉袍,暗得她心中一片灰凉。那薄棉袍上是如同碎牛肉一般的颜色,偏偏她又只有那一件可穿。那暗沉的红色,成了她那一段时光的底色。

一面是精神上的厌恶和抗拒,一面又是生活所需。两种极端的茅盾,撕扯着张爱玲的心,她在矛盾中左右挣扎着。

同样是因那衣服,使得她身上留下了冻疮。冬天过去后,她身上还留着冻疮的疤,那疤痕是如此的令她憎恶与羞耻。可以说,那一件旧衣裳,占据了她很长一段记忆。

在这个时髦的欧式风格的学校里,她在一群青春曼妙的女孩子中间,感到了一种与年龄极不相称的悲哀与落寞。

在这青春的校园里,她独有了一种垂垂老矣的感叹:“青春如流水一般的长逝之后,数十载风雨绵绵的灰色生活又将怎样度过?”

美丽的年纪,匮乏美丽的物资。张爱玲不得不把经历投入到另一个她所热爱的一件事中,写作。

写作,是她的灵魂之妆,她用文字,为自己的青春织就华服。她的付出,得到了应有的回报。一个美好的年纪尚处豆蔻年华的张爱玲在这时已经展现出了她的文学才华,足以让她身着一件旧衣而光华万丈。

张爱玲在写作上的发展,还要感谢当时学校里新来的国文部主任汪宏声先生。

“中学时代的先生我最喜欢的一个是汪宏声先生,教授法新颖,人又是非常好的。”这是张爱玲对汪先生的回忆。

汪先生开始执教国文后,在图书馆中添置了大量的中国书报杂志。他还奖励学生们的课外阅读,还努力为学生争取用本国语言文字发表的机会与活动。在第一期作文课上,汪先生就在黑板上用潇洒的粉笔字写下两个题目:《学艺叙》、《幕前人语》。

当时下面的学生们开始了一阵窃窃私语,做惯了“准八股文”的她们,对此是感到十分的新鲜,而学生们兴奋的同时却也很难把握这样的一个新事物。最后结果也是多种多样,直看得汪先生眉头紧锁。

然而张爱玲的一篇《看云》跳入了他的视线。他仿佛在暗黑的海上看到一盏明灯,他紧锁的眉头渐渐舒展开了。

汪先生印象中的张爱玲,是个简单之极的青涩姑娘。她不像绝大多数女生那样烫发,衣饰也很不入时。在那个流行窄袖旗袍的时代,她却穿了宽袖。在走上讲台的时候,她的表情也颇为呆滞,完全不似她文章里的神采。

汪先生将她的文章向全班同学朗读了一遍,并竭力赞美她文章写得好。这一次的赞扬和对她《看云》一文的那番点评,在后来的教学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这对于张爱玲来说,是一次莫大的鼓励,而对于汪先生的教学改革来说,也同样是一个良好的开端。这是师生之间一次完好的相互成全。

那之后,学生自己命题的作文渐渐多了,内容与形式都渐渐丰富起来了,交上来的文卷也不再有准八股了。

那些文章里,除了小品文外,还有小说、诗歌,甚至于剧本。而张爱玲则仍旧保持着她一贯沉默的态度,文章虽然始终显露着她超凡的文笔,却总是缺少热情。

其实,在这之前,张爱玲已在圣玛丽亚女校年刊《凤藻》上发表过几篇文章。当时她的文章已经初见光华。

“灯光绿黯黯的,更显出夜半的苍凉。在暗室的一隅,发出一声声凄切凝重的磬声,和着轻轻的喃喃的模模糊糊的诵经声,‘黄卷青灯,美人迟暮,千古一辙。’她心里千回百转地想,接着,一滴冷的泪珠流到冷的嘴唇上,封住了想说话又说不出的颤动着的口。”

若不是经历过心的荒芜,怎么能够写出这样苍凉的笔触。一只小小的笔,触动了许多伤愁的心。她用她的文章,网罗天涯陌生知音人。

苦难总是幻化成另一种形式的恩赐,从知道,到懂得,需要一个经历的过程。

张爱玲特别的童年,造就了她这样不凡的才华,她的作品中,总能隐隐透出那曾经的老旧宅的青苔味,翻着墨绿,又带着沉香。渗透在文章字句里,化成一股独特的情绪。

为了让学生们更加热爱写作,并提高写作水平,汪宏声利用一个课外活动名叫国光会的组织,发动出版一种32开的小型刊物,题名为《国光》。张爱玲在《国光》上发表的作品主要是两篇小说:《牛》和《霸王别姬》。

《牛》是一篇农村题材的作品。内容是一对普通贫穷的禄兴夫妇是怎样逐渐失去了他们所拥有的一切。

小说最后,失去了一切珍贵东西的禄兴娘子“哭得打噎——她觉得她一生中遇到的可恋的东西都长了翅膀在凉润的晚风中渐渐地飞去……展开在禄兴娘子前面的生命就是一个漫漫的长夜——缺少了吱吱咯咯的鸡声和禄兴的高大的在灯前晃来晃去的影子的晚上,该是多么寂寞的晚上呵!”

禄兴娘子的寂寞,也张爱玲的寂寞,其实张爱玲并没有农村底层生活的经验,但这篇文章却写得格外悲哀动人。她将自己的情绪和灵魂注入禄兴娘子身上,真实地去感受另外一种人生故事。就算是并未真实发生,却是她灵魂世界里有血有肉的故事。

一颗柔软的心,却有着悲悯苍生的力量。小小年纪里,就在这个世界里,冷眼热望,品着世事浮沉。

张爱玲的另一篇小说是《霸王别姬》。是汪先生在课上介绍历史小品之后根据《项羽本纪》写的,其行文技巧之成熟,震惊了全校师生。汪先生上课时大加赞赏,张爱玲的《霸王别姬》与郭沫若的《楚霸王之死》相比较,可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只要张爱玲继续这样努力,必然是前途无量的。

在张爱玲的笔下,虞姬的死更多的是为了体现“实现自己的价值”的理性色彩。这是一个清醒、自尊的女性形象。正如她的母亲一般,独立、自主。这也正是张爱玲一生所追求的,与历史上哀凄楚的印象完全不同,在她的笔下,虞姬的哀伤少了,悲壮却多了。

在当时的圣玛丽亚女校,最重要的功课便是钢琴与唱歌,因为这是上流社会的女子表现其气质的最好方式。可是来到圣玛丽亚女校后的张爱玲却渐渐对钢琴和音乐失去了兴趣。越是被强调重视,张爱玲骨子里便生出更强的叛逆。

圣玛丽亚学校的教琴先生经常生气,把琴谱往地上一摔,一掌打在手背上,把她的手横扫到钢琴盖上去,砸得骨节震痛。往往严酷教训后,会得来顺从。只是他遇到的是张爱玲。他越打,张爱玲心中反抗的情绪就越大,就越是偷懒。张爱玲对钢琴已经失去兴趣,该练琴的时候,她会坐在琴背后的地板上看小说。看小说,总比上被强迫学琴更对得起大好时光。

每一种失去,总会以另一种方式得到收获。她浪费掉的钢琴时光,都用作阅读小说,在当时是消遣,在今后看来,那是一次财富的积累。

张爱玲对绘画一直有着强烈的热爱,她对颜色有着天生的敏感。她十分欣赏古人对颜色的参差对照:宝蓝配苹果绿,松花色配大红,葱绿配桃红。大胆的配色,就如同她大胆的性格。她就是如此,一直与众不同,拥有不可复制。

刚上中学的时候,她的一张漫画被《大美晚报》发表了,得到5元钱的稿费,这也是她得到的第一笔稿酬。她马上用它去买了一支小号的丹琪唇膏。这或许是她最快乐的时光,因为她终于可以用钱去换来她想要的美丽。付出与所得都是她心中最快乐的事。

画作,画的是图,也是心。而那一颗孤冷芳心,映在画作里,也透着冷色。

在那一段生涯中,张爱玲总喜欢坐在教室的角落里。她会心不在焉地随手画着画。那些画可能是正在讲台上滔滔不绝的老师的素描,也可能是些给她留下了深刻印象的人和事。而这段绘画时光可以很好地帮助她打发上课的时间。

当时,在她们的教室中挂了一张《蒙娜丽莎》的画,张爱玲上课有时走神,就看着这幅画发呆。那的确是使人疑惑不解的美丽恍惚的笑,却是一刻也留它不住的,即使在人们努力注意之际也滑了开去。使人无缘无故觉得失望,又无时无刻的盼望,盼望那一抹笑容的重现。

这样一副静默的画,无时无刻地牵动着人心。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