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1章旱灾2 - 缘来清梦 - 安喜悦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都市言情 > 缘来清梦 >

第321章旱灾2

第321章旱灾2

“禁声!”“没事的,虽然不是这样御赐的,但多少也有这个意思吧。至少皇阿玛也是希望你这一辈子都能够喜悦快乐啊。那么,你若想喜悦快乐,看到现在这样的不平之事生气了,怎么能高兴呢,那就要去下手政治,这不就是皇权信物的尚方宝剑了么?”我这一套歪理可能也把他绕糊涂了,他看着我半晌没说话,都能看得出来他脑子各种转弯弯。“好啦,这事情处理好了,你就没事了。反正不能不处理,但要做,咱们就做到最好,好不好?”

“好~”他的回答有点含糊。

“那么,这样的,一会这些人来了之后,你就坐在这里发发官威,要特别严厉的那种,先在气势上压倒他们。然后,依次问几个问题,越州下属县城,遭遇旱灾有几个?具体到有几个乡?有多少户百姓有储粮能养活自己?需要官府救济的有多少户?需要雇佣民工修建的公共设施有几处?官库里能动用的钱、粮有多少?能从有钱人手里征募的粮食,有多少?寺庙、道观和学校库房的余粮有多少?一共七个问题,一定要一口气问出来。当然,若他们能够提供出这些数字,也对于我们下一步行动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在任何大规模行动之前,一定要知道多少人要吃粮,分布在哪里,需要多少粮食供应,从哪里供应,怎样以工代赈,并且要落实在白纸黑字上,每个相关责任人画押签字,真正负起责任来……”

“小平~”四爷忽然唤出了我之前的名字,“为何你知道如何处理?”

“后世的经验呀,后来的人们经历了更多的灾难和灾荒,有天灾有人祸,但大凡此事的做法基本雷同,首先就是要保证人有饭吃,之后情绪稳定,然后是有工可做,有钱可挣,便有继续活下去的希望……这个皇阿玛和你的师傅们应该也教过类似的吧?”

“是的,我也从书籍中看到过。但你这么快就能够理清头绪,的确让我刮目相看。”

“又来!你忘记我这个‘得赫舍里得天下’的称号了?或许真的是有天意呢。”我说这句话的时候,忽然感到一阵悸动,或许,我的穿越真的是助他登上皇位,而因为他的未来或许还有坎坷?这话不能说不能说。

用过晚膳之后,博达带了十多个人回来了,每个人都是一脸菜色,就连当地的地主都看起来有气无力,足以见得这场饥荒也算是有些时日了。四爷一口气问了之前的七个问题,范明世他们有的可以回答,有的完全回答不上来。此时的四爷大约也算是心里有底,知道有我这个狗头军师在,就有指挥的方法,所以严令明天天亮前把所需要的数字落实交上来。于是,一大群人又忙乎了起来,禁卫军的军纪整齐,都是百里挑一的武功高手,对付这些地方官员和乡绅百姓还是绰绰有余的。在这样的高压挤压下,每个人都行动起来,虽然显得慌乱,但毕竟现在越州动了起来。至于湖广总督那边,我想,这个账可以慢慢算。

四爷挑灯去看了这些年的地方志,我则回了房间睡下了。因为后面还会有更艰苦的仗要打,为了他,我一定要保存好自己的体力。

天光大亮之后,四爷才把我从睡梦中摇醒,并且准备一套小号的禁卫军的衣服帮我换好。“今日我们要出去看看,我要把你带在身边才安心。这衣服是让庆嬷嬷连夜改好的,应该穿起来合身的,之后我再给你做新的衣服。”

“谢谢四爷的心细如发。”我笑眯眯地亲了亲他,他的眼睛又亮了起来。

昨日的官威十足,四爷又拿出了象征皇权的扳指狐假虎威了一把,范明世一干人等也不敢懈怠,在天亮时就集中在堂前,各种汇集数据。四爷有专门的书记官和墨客来处理这些事情,我们最后得到的数字是家无余粮的受灾难民一共二万一千九百多人,目前还能够从官库、富人和寺庙、道观和学校征调募集的粮食还有五千担,但已经不能够满足这些人的生存需求。那么,下一步就是要从附近的各个州府去借粮食。这在大清朝已经是大事件了!所有人都行动起来。

四爷和博达商量之后,让禁卫军分为六人一小组,带着四爷的亲笔书信分别前往十处州府,先把粮食借,或者强借出来。当然,四爷居然还和盐帮的人有联络,写信给了陈阁老,让他也适当出力,缓解目前的困局。这事情没有瞒着我,毕竟陈阁老和三哥陈三丰在我心中还有很重要的位置的。之前四爷曾与我提起过陈三丰的状况,藏北的形式比较复杂,他处理起来很是棘手。藏北王最终还是去世了,他继承王位之后,一直在努力肃清来自同父异母的兄弟们的各种打压,日子过得相当艰苦。就算是当年的七格格活着,也不可能与他完婚,康熙皇帝就不会同意。但是,即便是如此艰难,他依然保持了不会开战的协议,大力发展农牧业,希望通过十年二十年的努力,让藏北真正富庶起来。他与四爷还有书信来往,偶尔还会聊起之前一起喝酒的日子,不过,四爷是不打算告诉他之前的七格格现在已经成为四福晋了。

一想到他,我有点黯然。在这个时代,有太多的身不由己,更何况他的身世如此复杂。他就算是真心与我在一起,怕也不能保证一世安稳吧。或许,他也不想在身处的乱世时代带着我一起生活。他的笑容曾经给予我的温暖和安全,或许就真的会消失在历史长河中。五百年后的史书会怎么记载他?干巴巴的几行字,还能够勾勒出这个有血有肉的男人么?但是,这算不算是错过而无缘分呢?

两日后,筹集到的粮食足有四万八千多担,算算是可以熬到冬日了,我们才算是暂时松了一口气。不过,这并不是结束,而是刚刚开始。要知道,粮食来了,如何分发下去又是一道难题。避免哄抢,避免浪费,还要安定民心,这也都是学问。在这些事情上,我并不擅长,但也完全可以参照后世的一些做法。但是,这位未来的帝王的思维更加缜密一些,细细规划了很多条例。

比如,他首先规定,每一个成人每天领取一升救济粮,儿童领半升,这样可以有效控制粮草发放节奏,让赈济持续更久。他还制订了一个很巧妙的领粮规则——男女分开领,一天男,一天女。一下子,就让拥堵减半。最令人佩服的地方,是在他不会粗暴地把规则发下去执行,而是充分从百姓的感受出发。男女隔日分领固然好,但这样一来,很多家庭要隔日才能拿到足够的粮食。所以他又做了一个人性化的补丁:男女隔日分领粮食,但每次可以领够两日。这可不是简单的朝三暮四。手里有粮,心里不慌,百姓一次可以领两日,心理感觉可比隔日领一次要踏实多了。而且此举也进一步减少了同一时间段内领粮的人数。

好了,规则制订完了,接下来是第二个问题:发放网点。要知道,现代大部分人都在城里扎堆,可以集中供应。古代县城人数没那么多,大部分人口在分散在附近十里八乡。怎样让这些人领到粮食,物流也是个大麻烦。还有,老百姓一旦没粮食,就会逃离本乡,去临近的州县就食,形成流离失所的难民潮。

四爷在城镇郊外,一共设置了五十七处发粮点,确保每一个受灾乡村都能就近领取粮食。当然,他提了一个要求:本乡人只有在本乡才能领取,离开本乡的,不能领粮。百姓立刻不乱跑了,情绪稳定地在家呆着。

我站在他的身边,看着他认真地看着地形图,一笔笔勾画着,又在纸上写着一段段条例,有属下跟着他一起写,也有在细化各种条款的,这真的是一种热忱和热爱,真的是实干者。就连范明世和他下属的人跟着一起,有问有答,渐渐跟上了节奏,形成了良性循环。我在点燃烛火后,为他端了一碗米粥,看他正在义正言辞地发飙:“必须严令百姓不得到处乱跑!百姓的想法很简单,你不让我乱跑,就得给我个解决方案。又不解决问题还不许我自救,那我可不管你那套。有时候政令越严,跑得越多。但是,我们就要执行,就要严格,还是要有必要的配套的赈济措施,一环套着一环,绝对不能缺失!”

执行的事情,不能依赖博达这些人,毕竟他们不是当地官吏,也不熟悉当地的情况,最重要的还是要善于利用当地的人力。范世明提出了建议,先预算好人力,用粮食代替俸禄,把闲在越州没工作的官吏都动员起来。这些人有从政经验,识文断字,是最好的执行者。

当然还有一批人是有钱无粮的乡绅地主,对付这些人的办法其实也很简单,让他们低价购买从漕帮运来的粮食,之后再加一厘利销售,顺便也算平抑物价。当然,各家各户绝对不可以囤粮,有多少卖多少。即便没有大赚,也算是有钱可拿,没有白做工,让这一部分也感到了少许满足。

当然,对于实在没钱又有力气的人来说,就要组织起来修补堤坝,修补城墙,搬运物资,把这些闲置的人力动员起来,也成为目前缺失人力的补充。最后,对于那些真的没有劳动能力的妇孺,由官府出面做保,向富户借钱,尽快恢复生产,等庄稼成熟,官府再督促这些人还钱。

一系列组合拳打下来,不到七日,整个越州的面貌焕然一新,至少街市上又恢复了之前的热闹,有了人气自然就有了希望,慢慢人流的回归,让这个暴晒的季节也多了几分烟火气息。出完了主意后,四爷就不再让我出面了,毕竟后面执行的事情也不适合我去抛头露面。因此,我每日里也就穿着禁军的衣服,把脸抹得黑灰色,站在前堂看看还有什么遗漏或者补充的事情,顺便听听墙根,了解一下整个赈灾的运转情况。

十日之后,得到消息的湖广总督陈士骏才匆匆忙忙地坐着轿子赶到了越州,跪在四爷的面前,痛哭流涕地说自己这几日也在筹粮,并且也一并随他送了过来。当然,湖广地势广阔,他不能面面俱到,难免也照顾不周的地方,万万请四爷海涵。

四爷将他扶起,一句责备的话都没说。只是勉励了几句,就让他回去了。之后,这位总督又忙忙碌碌地运来了好多生活物资,甚至连四爷的被窝都改成了上好的丝绸棉。我看着稀奇,问他:“这又是唱的哪一出啊?”

他则神秘地笑了笑,“等着吧,他的好日子到头之前,咱们先享受一下。你不是还想吃醉蟹么,我已经透露给他了,大约不出三日就能送过来了。”

对于官场、权谋的事情,自然他是老大,在后世我也不过是看看新闻,读读史书,哪里懂得这其中的诀窍。因此,就笑嘻嘻地看着他接下来的动作。

又过了几日,局势算是平稳下来,虽然没有下雨,但人们的脸上多了几分笑容,对于知府衙门的态度也热情了许多,很多人已经从山中搬了回来,逃往外乡的人也回来了,大家一起努力准备扛过这次旱灾。当然,有些胆大的人还跑到门口来看看这些从皇城来的大老爷们都长什么样子,更有一些年轻女子因为之前在发放赈灾粮的现场见到过四爷,瞬间就被他的高颜值迷倒,不管不顾地天天来衙门口守着,期望能多见几面。这大约是四爷也没想到的事情吧,一个手掌权利的人,最后因为颜值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爱戴。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