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永远相信,美好的事情就在身边(2)
第24章永远相信,美好的事情就在身边(2)
当阅读时,你会抛开一切的烦恼,悄然地被作者带入一个全新的文化境界里自由漫步。在无数个夜晚里,你与一位长者展开了平静深远的交谈,驰骋古今、横跨时空与地域。长者充满智慧且言语坦诚,他的思想会慢慢融入你的心灵深处,字字叩击着你幼稚的灵魂。潜移默化中,你对世界万物的着眼角度开始发生变化,你会用心去体会人生的真正含义,能够快乐积极地对待生活,学会欣赏美并去创造美,你将踏着智者们的思想阶梯逐步达到一定的领悟境界,认知到宇宙自然的博大和自身的渺小。有人把一生不爱读书的人比作囚徒,他们囚禁在自我和无知的牢笼里,他们会经常抱怨:“生活淡而无味,工作周而复始。”他们一定无法感到快乐,因为他们把自己套在一成不变的生活程序里,更多地关注利益和得失,不仅对于外界的精彩无知无觉,而且忽视了生活中的点滴快乐。这种损失是非常可怕的。古人曾说:“三日不读书,面目可憎,语言无味。”
生活中我们离不开阳光空气,同样,离开书本的日子也会是最乏味的。与书相伴的人生才最有意义。懂得生活的人就会懂得书中的美妙,愿你我都珍惜读书时间,随手拿起一本心爱的书本,开始彼此的阅读人生吧。
用旋律点缀平淡生活
学习是终身的伴侣,音乐是大众的情人。美妙的音乐带给人们的是美的享受、情的陶冶、心的传递。
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是属于大众的。好的音乐往往会形成一股社会冲击波,产生轰动效应。我喜爱音乐,倾听歌声。
工作之余,我同喜爱音乐的人聚在一起,我们共同呼吸中国古典名曲那飘逸而来的“仙气”,聆听进行曲、轻音乐、交响乐等,品味着充实的人生,品味着音乐中美丽的生活。音乐很美,听音乐的感觉更美。
听音乐的时候,我可以忘记一切。忘记痛苦,忘记挫折,忘记寂寞,忘记悲伤。忧郁的时候,我在音乐中寻找乐趣;失意的时候,我在音乐中寻找自强;彷徨的时候,我在音乐中寻找真诚;迷惘的时候,我在音乐中寻找友爱。音乐,打开了我闭塞的心灵,也为我架起了友谊的桥梁。
有这样一句话说得很好:“学习是终身的伴侣,音乐是大众的情人。”音乐把人类灵魂深处的本质力量完整地表现了出来,给人的精神世界以巨大深远的影响,是启发人的智慧的重要因素之一。世界著名文学家雨果曾指出:“开启人类智慧的钥匙有三把:一把是文学,一把是音符,一把是数学。”是的,生活中不能没有音乐,人的成长更不能失去歌声的伴随。在现在这个丰富多彩的世界里,我们应该用那独特的音符,为自己唱首歌,同时也将与他人共享。
古往今来,不管是哪一个朝代都与音乐结下了深深的缘分。我国古代人民在艰苦的劳作中创作了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再加上音乐的辅助作用,使它成为了我国文学创作的最初样式;当奥运的圣火在雄伟的圣歌声中一次次被点燃时,人们的希望又一次次地在心中萌发……翻开世界名人录,我们可以发现历史上许多伟大的人物都曾是音乐的知音。伟大革命导师恩格斯不仅热爱音乐,而且还会作曲,他在听过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后,立即写信告诉他的妹妹说:“昨天晚上交响曲演奏了,如果你不知道这个奇妙的东西,那么你的一生就是什么也没有听见。”列宁在听过贝多芬的《热情鸣奏曲》后,也曾感慨地说:“我准备每天都听,因为它太让我着迷了。”或许他们所取得的重大成就与音乐在其中的“催化”作用紧密相连,音乐对他们潜移默化的影响使他们创造了奇迹。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优美的音乐拨动了人们的心弦。音乐中所蕴含着的智慧和灵感总能激活人的思维细胞,给一个人的想象力赋予新的内涵和重要的影响。其实,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都应有歌声。没有歌声的世界,就是没有绿洲的沙漠,没有鲜花的春天,没有星光的长夜,没有尽头的噩梦。歌与乐相互结合在一起,清新明快犹如高山流水,但不管是何种音韵,都会使欣赏者对它产生共鸣。当我们愉悦振奋时,歌声会给我们以自信和力量;当我们困顿低回时,歌声又总能给我们以鼓舞和慰藉。音乐是伟大的,音乐是神奇的,当歌、情、景三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这又是一种何等美妙的享受!
闲暇时,独坐一隅或静静地徜徉在绿油油的草地上,遥望星空,让那如水一般净澈的月光轻轻地洗涤心灵上的尘垢,这时偶尔飘来一串熟悉的音符,也许会触及我们心灵中的某根琴弦,随即使我们思潮翻滚浮想联翩。音乐是寂寞的调料,是抒情的法宝,是情感的流露,是个性的体现。浮躁的世界需要有冷静的分析,不断追逐的心更应有心灵的慰藉。生活需要音乐,这样我们方可在喧哗的社会中找到和谐与共鸣!
一位女士在医院工作,年轻时就爱唱爱跳爱好文艺。她钢琴弹得不错,自从结识了几位也是爱好文艺的朋友后,便在家里搞了个音乐沙龙,有拉小提琴的,有弹吉他的,每逢聚会,好不热闹。她说,她们几位都是中年人了,可聚到一起,一下子都变得年轻了。大家在一起吹拉弹唱可比自娱自乐有趣得多,有人欣赏与无人欣赏感觉是不一样的。生活中不能没有音乐,它陶冶人,滋养人,让人忘忧,让人忘我。音乐沙龙增进了朋友之间的感情,在音乐之中人也得到了升华。平日的工作很忙碌,一想到这个周末的沙龙,心中就似有旋律飞扬,连走路的脚步都踩着节拍呢。
除了音乐,还是音乐,天与地同奏,心与心共鸣。人生不能没有音乐,音乐离不开人生。音乐与人生的盟誓,穿过时空隧道,把无数充满爱与憎、美与悲的旋律装满生命的行囊。
倾听音乐,我们的目光好似在瞬间穿透了整个世界,看到了音乐之中最遥远的美丽风景……倾听音乐,体味生活。对于热爱音乐的人来说,音乐仿佛是命中注定要来临的,因为我们的生命里需要它。
倾听音乐,感悟人生。音乐为人生打开了一道门,从此我们便走入了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这个世界再不是狭窄得只容下一个,而是与多个卓越的先知式的灵魂融为一体。在对一部作品的理解逐渐深入时,你的情感也在不知不觉中得以升华。人生的时空从有限到达无限,音乐与人生的深刻联系也许就在于此。请聆听音乐吧!它能让你感受人世间的酸甜苦辣,让你更深切地认识人生。
顿忘于泼洒丹青之中
科学研究发现:艺术家、书法家等一般都比较长寿,这与他们善于自我表现“动”是分不开的,而他们的人生价值也在其中得到最大限度地体现。“好奇”是在“动”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兴趣”,有了“兴趣”就会有“乐趣”,一个对生活对大自然有着无限“兴趣与乐趣”的人是不会未老先衰、老态龙钟的。
美国科学家最近发现,人类大脑成年之后继续发育,直到50岁左右,而不是以前人们通常认为的人类20岁左右就停止发育。古往今来的事实说明,在脑海中保留住了“动”就留住了生命的活力。只有这样,人生才会多姿多彩。同时,也让欢乐常常伴随着你。
《红旗谱》的作者梁斌每日工作十几个小时,因劳致病,辗转病榻。他说:“此时大夫叫习书法、绘画,说这是养慢性病的一个好方法。自此以后,(我便时)常出入于北京荣宝斋、宝古斋、和平画社、天津荣宝斋、艺林阁、劝业场等各书画社。日与书画家为伍,观察各家书画……我的身心能够恢复到今天的情况,是与书法绘画分不开的。”
画坛大师齐白石,活到90岁高龄时还天天作画,平均每天至少画五幅,多时达八九幅。除了生病住医院,从不间断。据白石老人的儿子齐良末介绍说:“我父亲在85岁时,有一天风雨大作,他心情不好,没有作画,整日坐卧不安。第二天,雨后天晴,阳光灿烂,他一早起来,推开窗户,见到这样的大好时光,心情非常好,早餐也不吃,就拿出文房四宝,绘起画来。他一连画了四张条幅,直到吃午饭时,他还埋头作画,不肯休息。待画完最后一幅时,他在画上题词道:‘昨日大风雨,心绪不宁,不曾作画,今朝至此补充之,不叫一日闲过也。’”
绘画对人们的影响很大。在第二届全国青年美术展览上有一幅高达两米多的油画--《父亲》。许多人站在画前,驻足凝思,甚至潸然泪下。这是因为它的艺术形象打动了人们的心灵。望着画,人们仿佛看到了一个真实的人站在那里,听到他咕噜咕噜的喝水声,听到他诉说苦难、欢乐和饱经风霜的一生。这就是“父亲”,几千年来支撑我们民族大厦、养育民族后代的“父亲”!
清代学者王星在《东庄论画》中道:“学画所以养性情,且可涤烦襟,破孤闷,释躁心,吐静气,昔人谓山水画家多寿,古来名家享耄耋者居多。”
从养生的角度看,这些言论不无道理。书画家之所以长寿,关键是他们面对一张白纸,用心不杂,心情舒畅,以绘画为精神寄托,以泼墨为赏心乐事,这样就能够长期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七情六欲归于平和,世上的宠辱顿忘于泼洒丹青之中,其情绪之欣悦是难以言状的。
列宁说过,不会休息就不会工作。工作、学习之余,走进大自然,走进艺术画廊,会使我们获得一种轻松愉悦的心境,会使神经系统得到调节,周身舒适,十分有益于身心健康。古人将观看山水画称作“卧游”,比为“特健药”,这是很有道理的。历来书画家大都长寿就是证明。
人们欣赏书画艺术,是因为它不仅具有感人的魅力,还能陶冶人们的性格与情操。《燕山夜话》的作者邓拓是个书法家。他的朋友说:“从他的书法中,我们可以看出他那开朗奔放的性格和潇洒的风度,他已经达到了字如其人的境界。”
一幅好的绘画作品就像一首歌、一首诗,能使人的心情陶醉,给人以美的享受。徐悲鸿画的马,黄胄画的驴,不能骑,没有实用的功利目的,虽不能给人以物质利益、满足实用需要,但却能给人以精神上美的满足、喜悦和享受。
下好人生这盘棋
人生的好些方面,与围棋有着惊人的相似。如人要走正路,方不致堕落;棋要下正招,方不致成败局。弈棋要求人行棋紧凑,算路清晰,胸中有全局;而人生成长历程,也需要朝着一个目标,踏踏实实走好每一步。
棋友相聚,话题总离不开棋,弈棋之余,有时也会谈到各自的事业、家庭,谈起人生。随着对围棋感受的加深,棋友们普遍感到下棋和做人一样,人生就是一盘棋。
著名的武侠小说家金庸先生曾把下围棋比作“头脑体操”。他说下围棋有五得:“得好友、得人和、得教训、得心悟、得大寿。”可见人们在这块方寸世界里,不仅可以乐而忘我,求得精神上的慰藉,还可以得到许多人们想象不到的珍贵收获。
另一著名的武侠小说家梁羽生,从9岁起就师从外祖父学习围棋。第一天学围棋的时候,外祖父对梁羽生说:“你同别的小朋友原是下过象棋的。你可知道,象棋与围棋的区别在什么地方吗?”
梁羽生摇了摇头。“象棋讲霸道,而围棋讲王道。”外祖父讲出了结论,“象棋是一种你死我活的游戏,必须杀得对方丢盔弃甲,一败涂地,在连中军将帅也性命不保之时,才算决出胜负。围棋则不然!它讲究以德服人,最富中国传统的精髓之见。围棋主要是谁占的地盘大,谁便得胜。因此,真正的高手不一定靠杀敌,而是特别注意占据地方。古代并无贴目,整个棋盘三百六十一格,若各占一百八十点五格即算和棋。其中最基本的道理便是:我活,也让你活,但我要活得更好。”
人生的好些方面,与围棋有着惊人的相似。青少年时代正像围棋的布局阶段,布局的好坏关系到棋势的优劣。善弈棋者懂得合理布局,聪明的人也都知道在青少年时期要打好事业的基础;围棋的中盘进入激烈的争夺,双方使出浑身的解数抢占地盘,是决定胜负的关键阶段,人到中年家庭和事业的负担最为沉重,同样需要争分夺秒,全力以赴,是出成就的黄金时期;晚年则相当于围棋的官子阶段,虽大局已定,但也不可等闲视之,谨防功亏一篑,晚节不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