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永远相信,美好的事情就在身边(1) - 不生气,一切都会好 - 荻飞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第23章永远相信,美好的事情就在身边(1)

第23章永远相信,美好的事情就在身边(1)

人生苦短,我们除了努力活在当下,还要做一个懂得享受生活的人。尽管我们无法彻底挣脱生活的羁绊,但还是要扬起快乐的翅膀,从纠结中解脱出来,要坚信美好的事情就在身边。从艺术中采撷欢乐

致力于养成一种高贵的性情,虽然你贫穷,但总有一天你会得到回报。

在各种美好的艺术中,生活的艺术占有一席之地。像文学一样,它也属于人文科学。它是一种能使生活方式变得最有价值的艺术——充分利用每一件东西。它是一种从生活中获取最高的快乐并由此达到人生最高境界的一门艺术。

要想生活幸福,不运用某种程度的艺术是不可能的。像诗歌和绘画一样,生活的艺术主要源于天赋,但所有的人都能培养和开发它。它可以由父母和老师来培育,并通过自我修养而得到完善。没有才智,它就无法存在。

幸福并非是一颗美丽、难以寻觅的巨大的宝石,无论付出怎样的努力也无法找到它。相反,它是由一系列普通而又细小的宝石所组成的珠串,它们散发出快乐和优美的情趣。幸福就是散布在普通生活道路上的各种不太起眼的快乐,这些快乐通常在我们热切地追求某些宏大而动人心魄的快乐时容易被我们忽略。在我们诚实而正直地履行普通职责的过程中,幸福就会露出会心的微笑。

在现实生活中,体现生活艺术的例子比比皆是。我们不妨来举个例子。两个各方面条件相同的人,其中一个人懂得生活的艺术,而另一个人则不懂。前者具有好奇的眼光和充满才智的心灵。在他面前,大自然永远是崭新的,充满了美好的事物。他生活在现在,回忆着过去,幻想着美好的未来。对他来说,生活具有一种深刻的意义,它要求诚实地履行自己的职责以告慰自己的心灵,这样,生活也就快乐了。他不断地完善自己,按照自己的年龄角色而行动,帮助那些绝望的人摆脱困境,积极从事各种美好的工作。他的双手永不会疲劳,他的心灵永远不会倦怠。他愉快地度过自己的人生,帮助别人成了他生活的快乐之源。不断增长的才智使他对人、对物每天都有新的领悟。他为自己的人生留下了无数的荣誉和祝福,他的最大纪念碑就是他曾经做出的美好行为以及他在自己的同胞面前树立的有益的榜样。

而另一位不懂生活艺术的人,他的生活是单调的。在他的生命走向结束以前,他也没有达到真正的人的状态。金钱为他贡献了一切,然而他却觉得生活空虚无聊、枯燥乏味。旅游不会给他带来任何好处,因为对他而言,自己的经历是毫无意义的东西。他活着只是为了向小旅馆老板和服务员收取佣金;即使在大山深处旅游多日,他也会觉得索然乏味;在乡间行走,面对辛勤的农夫和大批的羊群,他不会去搭讪和欣赏,而是把自己龟缩在马车中。美术画廊在他看来是令人厌恶的东西,他之所以进去看它们,那是因为看到别人也在这样做。这些“乐趣”很快就使他厌倦了,他对生活彻底地感到乏味了。当他年老的时候,他成了一群赶时髦的闲荡者中的一员,生活中已没有任何能让他提得起兴趣的地方,生活成了一场化装舞会。在舞会里他只认识流氓、恶棍、无赖、伪君子和吹牛拍马的阿谀奉承之徒。尽管他已不再热爱生活,然而他还是害怕失去生活。然后,他的人生舞台终于落幕。尽管他财富丰厚,他的生活却是一场失败,因为他根本不懂得生活的艺术,他觉得如果没有财富,生活就不会有乐趣。

财富并不能给生活带来真正的热情,只有思考、欣赏、品味、修养才能带来生活的热情。在所有这些东西当中,一双有洞察力的眼睛和一个有感悟力的心灵是必不可少、无法替代的。具备了这些品质,最下层的人们也能变得有福,劳动和辛苦也会与最高尚的思想和最纯洁的品位密切相连。许多劳动者也许会因此而变得高尚和高贵。蒙田认为:“所有的道德哲学就像它能适用于最辉煌壮丽的人生那样,也能适用于普通下层百姓的生活当中。每个人身上都拥有人类生活的全部形式。”即使在物质的舒适方面,良好的情趣既是真正的节俭者也是快乐的促进者。每当你经过朋友家门前的台阶时,你会不由自主地要观察一下他的屋子里是否具有某种情趣。例如:家里是否有一种干净整洁、井然有序、优美文雅的氛围,它会给人们带来愉快的感受,虽然这种感受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看看窗台上是否有鲜花、墙上是否挂有绘画,这是一个家是否有品位的标志。一只鸟在窗台上歌唱,家里摆满了书,而家具尽管是普通的,却很整洁宜人,甚至可说是精致,这就是有情趣的标志。

生活的艺术体现在家居生活的每个方面。他们会挑选健康卫生的食品,一口一口地品尝它们,不存在挥霍浪费的行为。饮食质量也许低些,然而这种生活却是有滋有味的;所有的东西都那么干净整洁,杯子里的水是那么充满活力。他们不会再渴望更加丰盛的美味佳肴或更加刺激的风味饮料。

让我们再看看另一种家居生活:那里大肆铺张浪费,既没情趣也没井井有条的家居氛围。家庭的开销是巨大的,然而你仍然感觉不到是“在家里”。家里的氛围丝毫没有舒适之感。书籍、帽子、围巾、袜子四处散落,杂乱无序。三三两两的椅子上堆放着乱七八糟的东西。整个屋子混乱不堪。这样的家无论有多少钱也是白搭。这是一个缺乏情趣的家,因为家庭的主人还没有学会生活的艺术。

然而你可以在乡村小屋的家中看到与上述情形完全相反的情况。贫穷的生活因为充满了情趣而变得甘甜可口。他们的邻居心地善良、心胸开阔。在那里,空气是纯净的,街道是干净整洁的。乍一看,门前台阶是泥沙铺就,然而窗格玻璃却是一尘不染--也许正在盛开的玫瑰或天竺葵透过玻璃而在屋内散发着清香呢--屋里的主人,无论他有多贫穷,他都懂得如何充分利用自己的资源来制造生活的情趣。在别的地方,你也许会看到与此不同的情景:臭味难闻的乡村小屋,脏兮兮的小孩在街沟里玩耍,邋遢的女人懒洋洋地靠在门框上,弥漫在整个房屋周围的是沉闷贫困的氛围!从每周的收入上讲,那个富有情调的乡村生活的主人也许没什么巨额收入,甚至比后者的收入要少。

同样相似的对比也发生在两个相同领域工作或在相同的商店工作的人身上。其中一人像百灵鸟一样兴奋异常,总是欢快活泼、穿戴整齐,像他的工作所要求的那样干干净净:星期日早晨,他穿戴整齐地同家人一起上教堂;除了在储蓄所存上多余的钱以外,在自己的钱包里无论如何都要留下一些钱以备急需;阅读书本、订阅报纸并带回某些文学刊物给家庭成员阅读。而另外一个人呢,与前者具有相同的条件甚至每周的收入还高于前者。他每天早晨上班时总是带着一副阴郁而沮丧的脸孔;对生活、对工作总是牢骚满腹;不修边幅,穿着马虎,脏兮兮的;星期日睡懒觉一直到中午,当他懒洋洋地打开房门时,只见脸未洗,头发蓬乱,眼睛无精打采、布满血丝;让孩子们在肮脏的水沟里嬉戏,没有人照看他们;到星期六晚上,就花光了自己一周所挣的收入,然后是债台高筑,借钱还债;从不参与任何俱乐部,也不节省任何东西,有多少就吃多少;从不阅读书报资料,不思考任何问题,只会干些苦工、吃喝玩乐和睡大觉。为什么在这两个人之间会存在这样大的差别呢?

原因其实很简单:其中一人拥有才智并懂得从生活中采撷欢乐和幸福,自得其乐并使周围的人也跟着快乐;而另一个人则没有开发才智,根本就不懂得使他自己和他的家庭幸福的艺术。对第一个人来说,生活就是充满爱意、帮助和同情,充满关怀、远见和精打细算,充满思考、行动和职责的一幅丰富多彩的画卷。而对第二个人来说,生活就是狼吞虎咽地大块吃肉、大碗喝酒,职责是不去想其他的,思考也是不存在的,谨慎地精打细算他也从来没考虑过。但是,让我们瞧一下二者的结局吧:前者受到同事们的尊敬,受到家里人的热爱;他是他影响所及的范围内良好生活和良好品行的典范。而后者则过着今朝有酒今朝醉、不顾眼前和未来的悲惨生活;好人都像躲避瘟神一样躲避他;他的家人害怕门外响起的脚步声,他的妻子对他的回来感到胆战心惊;他死后也许除了他的家人外没人有惋惜之情,而这个家庭还需要公众的捐助施舍才能维持下去。

就为这些原因,一个人也应当学会幸福生活的艺术。即使是最穷苦的人也可以通过这种艺术获取巨大的快乐和幸福。这个世界不需要“眼泪汇聚的溪流”,除非我们自己希望出现这种景象。在很大程度上,我们有主宰自己命运的力量。无论在何种情形下,我们的心智都是我们自己所拥有的东西。我们应当愉快地珍惜那里生长出来的思想;我们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调节和驾驭我们的性情和气质;我们可以教育自己并开发出我们天赋中最美好的东西,这些东西在大部分人身上都处于沉睡状态;我们可以阅读好书,珍惜纯洁的思想,过一种安详、宽厚和有美德的生活,以赢得品行端正的人的尊敬。

品读那一刻的书香

生活中我们离不开阳光空气,同样,离开书本的日子也会是最乏味的。与书相伴的人生才最有意义。

程颐说:“外物之味,久则可厌;读书之味,愈久愈深。”张竹坡说:“读到喜、怒俱忘,是大乐处。”陆云士说:“读《三国志》,无人不为刘;读《南宋书》,无人不冤岳。庸人不知其怒处亦乐处耳。怒而能乐,惟善读史者知之。”苏东坡说:“腹有诗书气自华。”衣着,赋予你外在的美;读书,才能给你气质的美。拥有了书,生命也就有了寄托。

托尔斯泰酷爱博览群书。在他的私人藏书室,参观者可以看见13个书橱,里面珍藏着23000多册20余种语言的书籍。这些藏书为他的创作提供了大量的原始材料。据说,他喜欢把书借给别人看,与他人共享读书的快乐。

读书,是一种美丽的行为。在书中,天文历史,尽收眼底;五湖四海,就在脚下;古今中外,蔚然可观。读书,让我们懂得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读书,让我们丰富了自己,升华了自己,突破了自己,完善了自己。

寒夜孤灯,捧书卷,闻墨香,那感觉如同盛夏里吸吮冰凉的饮料,甜滋滋、凉悠悠。读书的感觉,爱读书的人才独有;读书的快乐,在求知的过程中。读书,让你品味人生的酸甜苦辣,品味生活中的各色景观。

能够读书,自然是件快乐事;能够读上一部妙书,那就更是一种幸福了。但是,对于那些狗苟蝇营、急功近利之徒来说,倒也未必如此。所以,这读书的快乐也是因人而异的,因为幸福只是一种心灵的感受。人的心灵有着不同的境界和模式,所以幸福的程度或者感受也有着相当大的差异。

人是需要读一些书的,许多人在生活中迷失了方向,通过读书可以把自己从物欲名利中解脱出来,塑造美好的生活观念。古今中外名人在读书中都有极精彩的话语。唐朝皮日休赞美读书的好处:“惟文有色,艳于西子;惟文有华,秀于百卉。”英国莎士比亚谈道:“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当代作家贾平凹说得更为精彩:“能识天地之大,能晓人生之难,有自知之明,有预料之先,不为苦而悲,不受宠而欢,寂寞时不寂寞,孤单时不孤单,所以绝权欲,弃浮华,潇洒达观,于嚣烦尘世而自尊自强自立不畏不俗不谄。”

读书有三大快乐。读书的快乐之一是:我们每一个人在现实生活中的提高都与书籍有密切联系。书籍是我们认识现实的桥梁;书籍使我们脱离蒙昧走向文明。通过读书,我们可以上知天文下晓地理,可以穿越时间隧道去体验春秋战国时代的连绵战火,观望盛唐的繁荣。读凡尔纳的科幻小说可以把我们提前带入缥缈而又精彩的未来世界。

读书的快乐之二是:书籍是一面镜子,作者在书中表现坚毅的品性、开阔的胸襟、积极的志向,我们通过阅读可以照见自己的缺点,日复一日地阅读下去。我们被书籍潜移默化,我们逐渐形成全新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同时,读书是一个读者与作者交流的过程,我们在阅读中进入了作者的心灵世界,在不断汲取的同时还要学会扬弃,这样读书就变成了积极地参与。

读书的快乐之三是:书籍并不总是在于我们记住了书本身,更重要的是给予我们的启示。一本好书就像一个掘宝人,开采出隐藏在我们心中的宝藏。我们在书里常常发现我们所想的和感受到的,只是我们没有表达出来而已。读书可以唤醒我们潜在的能力,在书里我们认识了自己。

读书最快乐的境界莫过于进入美感境地,我们没有功利目的,只读自己喜欢的书。读书使我们足不出户便可以心游万仞,气吞八荒。愿人们在书海中遨游,捡拾美丽的贝壳,构筑自己的精神大厦。

读书而且读对人有积极影响的好书是一生中的幸事,有可能从此你的世界观会有很大的不同。书是作者智慧的结晶,是对人生经过沉思后精心筛滤过的自我陈述,所以经常读书是完成思想成熟的一种捷径。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