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愤怒是自己无能的表现(2)
第21章愤怒是自己无能的表现(2)
让清凉的春风把苦恼吹跑,让夏日的流水把苦闷冲走,让优美的歌声给你个诗意,让书中的乐趣送你份安定,如此赶走“苦闷”,不也是一种人生的境界与智慧吗?其实,倾诉宣泄法属于心理释放法,不良的情绪能量通过一定渠道释放掉,心理压力自然恢复平衡。
摔打一些无关紧要的物品能够有效地宣泄,对天空大喊也可以缓解一下自己的冲动。如果你愿意,可以跑到楼下,再爬上楼,每步登两个台阶,跑步上楼更好。还可以与别人聊聊天。在日常生活或工作中,经常会产生一些矛盾或意见,这很容易使人发怒。如果我们把心中的不满或意见坦率地讲出来,既可泄怒又可以通过批评与自我批评增强同事间的团结。或者讲给自己信得过的朋友,你大都会得到安慰。这种释放的方法也是很可取的。
不过,砸东西、踢家具等借着外物转移情绪,虽然可以暂时舒解怒气,但许多人开始担心会不会演变成暴力行为性格。专家认为,若不去察觉情绪的细微变化,而总是以宣泄方式排解,其实怒气并没有真正被消化,反而会形成恶习,重复发生。
说到这里,自然而然得劝说您将宣泄与怨恨分开。怨恨导致更怨恨,报复导致更大的报复。你已经给予了受你报复的人太多的痛苦和仇恨,他有足够的理由展开对你的报复行动。不论你做多少事情,说多少悔过的话,都改变不了同样的命运。一旦你从复仇中离开的时候,你才会领悟到,自己已经远离了生气的目标--为了解决问题而不是诞生新问题。消极的情绪在宣泄之后,除了生气之外,你还会给自己积累上复仇、罪恶感、痛苦、怨恨、伤害等感觉,这足以在伤害对方的同时也毁了你自己。
所以做人实在不得不时时警觉,千万别让自己不可控制的性情毁灭了自己。
拓宽视野看问题,许多负面情绪反而可以成为动力来源,特别是怒气。但有些方法并不是对每个人都适合的,所以要自己创造一些宣泄方法。
找人谈一谈。当压力越来越大,心情越来越糟时,不妨与家人、好朋友或当事人聊聊。倾诉是改善不良心情的最好方法。但这时要注意原则,掌握分寸。不该说的隐私、涉及人际关系的事、面对不能对其畅谈的人,等等,都不能为图一时心情痛快把心里话全倒出去,以免将来给自己留下麻烦。
还可以写信,可以像拳击队员一样对沙袋之类的物品猛击,可以大哭一场,可以唱唱卡拉ok,还有参加体育活动、朋友聚会、逛商店、休假、外出旅游,等等,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换自己的不良心情。
阿q精神也是一种宣泄。看开点,实际点,凡事别想太多的后果,越想越烦恼。对某些事,把它想到最坏,并告诉自己“不过如此,还能怎样呢”,这样你反而轻松了。以前跑江湖的人常说一句话:脑袋掉了不过碗大个疤。这话听起来令人害怕,但江湖中人这种洒脱的习性值得借鉴。也不要给自己定过高的目标,是自己的不用争也跑不了,不是自己的争也争不来。即使争来了,付出与所得之比是不是合算呢?
除了宣泄以外,还要自己寻找乐趣,如:蹦迪、看足球比赛、打牌,等等。只要有兴奋点,就能使你快乐。
你的烦恼九成是自找
人的烦恼一半源于自己,即所谓画地为牢,作茧自缚。芸芸众生,各有所长,各有所短。争强好胜失去一定限度,往往受身外之物所累,失去做人的乐趣。只有承认自己某些方面不行,才能扬长避短,才能不让嫉妒之火吞灭心中的灵光。
让自己放轻松,心平气和地工作、生活。这种心境是充实自己的良好状态。充实自己很重要,只有有准备的人才能在机遇到来之时不留下失之交臂的遗憾。
俗语有“宰相肚里能撑船”之说。古人与人为善、修身立德的谆谆教诲警示于世人。一个人若胆量大,性格豁达方能纵横驰骋,若纠缠于无谓鸡虫之争,非但有失儒雅,还会终日郁郁寡欢、神魂不定。唯有对世事时时心平气和、宽容大度,才能处处契机应缘、和谐圆满。
如果一语龃龉,便遭打击;一事唐突,便种下祸根;一个坏印象,便一辈子倒霉,这就说不上宽容,就会被人称为“母鸡胸怀”。真正的宽容,应该是能容人之短,又能容人之长。对才能超过者,也不嫉妒,唯求“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热心举贤,甘做人梯,这种精神将为世人称道。
有个人讲述了一个故事:小时候,有一天他和几个朋友在一间荒废的老木屋的阁楼上玩。在从阁楼往下跳的时候,他的左手食指上的戒指勾住了一根钉子,把整根手指拉掉了。当时他疼死了,也吓坏了。等手好了以后,他没有烦恼,接受了这个本可避免的事实。现在,他几乎根本就不会去想自己的左手只有四个手指头了。
荷兰首都阿姆斯特丹一间15世纪教堂废墟上刻着这样一行字:“事情是这样,就不会是别的样子。”
在漫长的岁月中,你我一定会碰到一些令人不快的情况,它们既是这样,就不可能是别样,我们也可以有所选择。我们可以把它们当作一种不可避免的情况加以接受,并适应它;或者,我们让忧虑毁掉我们的生活。
下面是哲学家威廉·詹姆斯所给的忠告:“要乐于承认事情就是如此。能够接受发生的事实,就是能克服随之而来的任何不幸的第一步。”俄勒冈州的伊莉莎白·康黎经过许多困难,终于学到了这一点。
“在庆祝美军在北非获胜的那天,我被告知我的侄子在战场上失踪了。后来,我又被告知,他已经死了……我悲伤得无以复加。在此之前,我一直觉得生活很美好。我热爱自己的工作,又费劲带大了这个侄子。在我看来,他代表了年轻人美好的一切。我觉得我以前的努力正在丰收……现在,我整个世界都粉碎了,觉得再也没有什么值得我活下去了。我无法接受这个事实,悲伤过度,决定放弃工作,离开家乡,把我自己藏在眼泪和悔恨之中。
“就在我清理桌子,准备辞职的时候,突然看到一封我已经忘了的信——几年前我母亲去世后这个侄子寄来的信。那信上说:‘当然,我们都会怀念她,尤其是你。不过我知道你会支撑过去的。我永远也不会忘记那些你教我的美丽的真理,永远都会记得你教我要微笑。要像一个男子汉,承受一切发生的事情。
“我把那封信读了一遍又一遍,觉得他似乎就在我身边,仿佛对我说:‘你为什么不照你教给我的办法去做呢?支撑下去,不论发生什么事情,把你个人的悲伤藏在微笑下,继续过下去。
“于是,我一再对自己说:‘事情到了这个地步。我没有能力去改变它,不过我能够像他所希望的那样继续活下去。’我把所有的思想和精力都用于工作,我写信给前方的士兵——给别人的儿子们;晚上,我参加了成人教育班——找出新的兴趣,结交新的朋友。我不再为已经永远过去的那些事而悲伤。现在的生活比过去更充实、更完整。”
已故的乔治五世,在他白金汉宫的房里挂着下面这几句话,“教我不要为月亮哭泣,也不要因事后悔。”叔本华也说:“能够顺从,就是你在踏上人生旅途中最重要的一件事。”
显然,环境本身并不能使我们快乐或不快乐,而我们对周围环境的反应才能决定我们的感觉。
必要时,我们都能忍受灾难和悲剧,甚至战胜它们。我们内在的力量坚强得惊人,只要我们肯加以利用,它就能帮助我们克服一切。
已故的美国小说家布斯·塔金顿总是说:“人生的任何事情,我都能忍受,只除了一样,就是瞎眼。那是我永远也无法忍受的。”然而,在他六十多岁的时候,他的视力减退,一只眼几乎全瞎了,另一只眼也快瞎了。他最害怕的事终于发生了。
塔金顿对此有什么反应呢?他自己也没想到他还能觉得非常开心,甚至还能运用他的幽默感。当那些最大的黑斑从他眼前晃过时,他却说:“嘿,又是老黑斑爷爷来了,不知道今天这么好的天气,它要到哪里去?”
塔金顿完全失明后,他说:“我发现我能承受我视力的丧失,就像一个人能承受别的事情一样。要是我五个感官全丧失了,我也知道我还能继续生活在我的思想里。”为了恢复视力,塔金顿在一年之内做了12次手术。他知道他无法逃避,所以唯一能减轻他受苦的办法,就是爽爽快快地去接受它。他拒绝住在单人病房,而是住进大病房,和其他病人在一起。他努力让大家开心。动手术时他尽力让自己去想他是多么幸运。“多好呀,现代科技的发展,已经能够为像人眼这么纤细的东西做手术了。”
一般人如果要忍受12次以上的手术和不见天日的生活,恐怕都会变成神经病了。可是这件事教会塔金顿如何忍受,这件事使他了解,生命所能带给他的,没有一样是他能力所不及而不能忍受的。
我们不可能改变那些不可避免的事实,可是我们可以改变自己。要在忧虑毁了你之前,先改掉忧虑的习惯,告诉自己:“适应不可避免的情况”。
想得通就想,想不通就过
生活中,谁也离不开想象。但是,想问题是要想那些对自己的生活有积极意义的事情,而不是把什么都放在心上,漫无边际地胡思乱想,对那些想不通的问题的苦苦纠缠,会让思考成为人们内心的负担,让自己陷入对那些痛苦和烦恼的无休止的思考中,这是十分愚昧的事情。
1.想不通,那就顺其自然
世界上所有的正常人从小都有思考问题的能力和意识。有的人思考过太阳为什么总下到山的那一边,月亮为什么在太阳落下之后才升起;有的人思考过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叶子为什么那样绿;有的人思考过为什么快乐总是属于别人的,为什么别人的幸福总是比自己的多……人生中有很多让人思考的地方,也有很多想了却想不通的事情。其实,想不通不妨顺其自然,不要被那些想不通的事情牵绊住你前行的脚步。
想不通,就不要再想了,想不通的问题就让它过去,放过它,你的心情也放松了。否则,一个让你内心纠结的问题,就会越想越不通,到最后只能把自己逼到死角,整个人就变得空洞了。因为在死角里面,什么都看不见,那些日月星辰、风雪雨露、鸟语花香、蜂舞蝶忙都被你一再地忽视,而你,只看到困着自己的那面烦恼的心墙,什么东西也放不进去,什么也充实不了你的心。但是,生活中很多人都不明白这个道理,总是跟自己的人生过不去,明明想了也是白想的事情,还在不断地纠缠,于是也就让自己在执迷不悟中越陷越深。殊不知,如果人每天都想得很多,那么只能给自己的生活增加更多的烦恼与压抑,不想固然不行,但想多了就会起反作用。
有时,我们可以换一个角度考虑,那些你想不通的问题也许正是你不需要考虑的问题,上天之所以没有给你开窍的灵丹妙药,那就一定有它的道理。不妨就好好地欣赏生活中原本已经存在的美景,不妨就好好享受生活中已经拥有的美好,这样才能使自己的内心得到解脱,也让自己的人生在不断的思考中离成功越来越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