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愤怒是自己无能的表现(1)
第20章愤怒是自己无能的表现(1)
一个不会愤怒的人是麻木的人,一个只会愤怒的人是蠢人,一个能够控制自己情绪、做到尽量不发怒的人是聪明人。愤怒是自己无能的表现,聪明人善于运用理智疗愈坏情绪的伤口,将情绪引入正确的表达渠道,使自己按理智的原则控制情绪、驾驭情感。别说坏脾气是天生的,那是你的借口
有的人脾气很坏,主要的表现就是动不动就发脾气。生气之后也总是很后悔,所以总是想办法去改自己的脾气。有一个人脾气很坏,常常因得罪别人而懊恼不已,所以一直想将这暴躁的坏脾气改掉。后来,他决定好好修行,改变自己的脾气。于是他花了许多钱,盖了一座庙,并且特地找人在庙门口写上“百忍寺”三个大字。这个人为了显示自己修行的诚心,每天都站在庙门口,一一向前来参拜的香客说明自己改过向善的心意。香客们听了他的说明,都十分钦佩他的用心良苦,也纷纷称赞他改变自己的决心。
这一天,他一如往常站在庙门口,向香客解释他建造百忍寺的意义时,其中一位年纪大的香客因为不认识字,向这个修行者询问牌匾上到底是写了些什么。修行者回答香客说:“牌匾上写的三个字是‘百忍寺’。”香客没听清楚,于是再问了一次。这次,修行者的口气开始有些不耐烦:“上面写的是‘百忍寺’。”等到香客问第三次时,修行者已经按捺不住,很生气地回答:“你是聋子啊?跟你说上面写的是‘百忍寺’,你难道听不懂吗?”
香客听了,笑着说:“你才不过说了三遍就忍受不了了,还建什么‘百忍寺’呢?”
这个人最后无奈地说:“哎,我这个脾气看来是改不了啦。”大多数人生气之后也后悔,但是很少认错,往往会为自己找借口。他们常说:“我天生就这脾气,我实在是没办法。”说这话的目的是为自己开脱,求得别人的原谅。
当一个人总是动不动就发脾气,看起来是无可控制时,有时候,我们也会纳闷,难道脾气真的是天生的吗?真的是无可改变的吗?一个人习惯于说自己“就这脾气”时,当我们数十遍地劝谏都无济于事之后,也许我们就会疑惑起来,难道他的脾气真是天生的吗?
先来看一个有关禅宗的故事吧。
禅师说法时不仅浅显易懂,也常在结束之前,让信徒提问题,并当场解说,因此不远千里慕名而来的信徒很多。
有一天,一位信徒请示禅师说:“我天生暴躁,不知要如何改正?”禅师:“是怎么一个天生法?你把它拿出来给我看,我帮你改掉。”
信徒:“不!现在没有,一碰到事情,那‘天生’的性急暴躁,才会跑出来。”
禅师:“如果现在没有,只是在某种偶发的情况下才会出现,那么就是你和别人争执时,自己造就出来的,现在你却把它说成是天生,将过错推给父母,实在是太不公平了。”
信徒经此开示,会意过来,再也不轻易发脾气了。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浅显的道理,即:没有天生的脾气。任何人只要有心,没有改不了的坏脾气。从科学的角度来说,人之所以暴躁爱发怒,是和大脑神经系统有关。
10岁左右的青少年,正处于大脑前额叶皮层(在前额骨后)发育的阶段,大量的神经连接正处于“改造”之中,而大脑前额叶皮层对感情、道德等情绪有影响,并负责产生行动的神经冲动。大脑的其他部分,在这一年龄阶段之前就基本发育完毕,前额叶皮层是大脑最后发育的部分,发育过程伴随整个青春期。这就导致了发育期的青少年有感情判断失常、举止暴躁等表现,如果他们能顺利度过这一阶段,那么一切就会恢复正常了。也就是说,十几岁的孩子为自己开脱可以原谅,而一个成年人说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是毫无根据的。
脾气并非天生,生活就是心灵的修炼场,想要改变自己,应当从改变心境做起。每天进步一点点,过一段时间你就会发现自己已经进了一大步。
阳光这么好,何必自寻烦恼
俗话说,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任何人都会遇到烦心的事情,从平民百姓到达官贵人,从小商小贩到白领精英,谁都会碰上一些不如意的事情。一旦不如意,就会不高兴;一旦不高兴,就会烦躁不安。这种情绪再继续发展,就会成为烦恼。可自己的烦恼对于解决事情来说起不到一点作用,反而在发展到恼羞成怒以后还会给自己带来更大的烦恼。
1.你不找烦恼,烦恼不会来找你
生活中,我们所遇到的烦恼,很多都是不可避免的。我们都是社会上的人,经常在社会中穿梭行走,不会有事事都合自己心意的情况出现。俗话说得好,“人在江湖飘,哪能不挨刀”。即使你是头顶吉星的神仙,也会有不小心跌下云头的时候,何况我们这些凡人。但还有一些烦恼,是可以避免的,或者说原本就是我们在自寻烦恼。
春秋时期的杞国,有一个胆子特别小的人。他整天神经兮兮的,经常问别人一些奇怪的问题,让人们觉得莫名其妙。有一天,他在自己家里没有事情干,左看右看,抬头看到了头顶的天。他突然想到:这么大的天,要是突然掉下来了该怎么办?我们岂不是通通都要被压死?
从此以后,他被自己的这个念头折磨得痛苦不堪,终日茶饭不思,忧愁烦恼。朋友们见他天天神情恍惚不知道他在想些什么,都很担心。终于有一天,当他又想起这个问题的时候,有个朋友忍不住问道:“你最近是怎么了啊,总是这副样子,是不是遇到什么烦心事儿了啊?”
这个人苦着脸将自己的疑问告诉了朋友。朋友一听哈哈大笑:“天怎么会塌下来呢,你也想太多了吧?再说了,就算是天真的塌下来了,你光自己在这里忧愁发呆就可以解决问题了吗?”
这个人觉得自己的朋友是在嘲笑自己,并没有理他。朋友见状很是无奈,只得放任他一天天冥思苦想下去。
上面讲的就是“杞人忧天”的故事。这个故事告诉人们:很多时候,我们烦恼的根源都在于自己的内心。自寻烦恼的人是可悲的,不该自己担心的事情,非要操心;不可能发生的事情,非要唉声叹气地想象事情发生的后果。自己愁眉不展的同时也影响了周围人的情绪,让他人对你心生厌恶。所以当我们遇到自己无法解决的客观上的烦恼时,那就不要再想,任由它去。“天要下雨,娘要嫁人”,很多时候顺其自然是最好的解决方法。你不去寻找烦恼,烦恼自然不会跑来找你。
2.远离烦恼便可快乐地生活
有些人总是为一些芝麻绿豆大小的事情感到烦恼,而且往往在抓不住头绪的时候朝着不利于事情发展的方向思考。其实这样的行为有点可笑,自寻烦恼只能给自己带来心灵上的困扰,无端的忧虑并不能解决问题,反而只会让你心情沮丧。时间久了,就容易滋生消极的人生态度。所以,当这种消极的情绪来临的时候,让我们展露自己最阳光的笑颜,坚决对它说:“不!”我们绝不可以像下面寓言故事中的农夫一样自寻烦恼:
一个农夫要过河去给对面村子的居民送一些东西。那天的天气很热,农夫划着小船累得满身大汗,苦不堪言。但是为了尽快将东西送到并且在天黑前返回自己家中,他根本来不及擦汗,只管加紧摇动手中的船桨。突然,农夫发现在他前面有一条沿河而下的小船迎面向他行驶过来,农夫眼睁睁地看着那条船直直地向自己的船撞过来,丝毫没有避让的意思。农夫生气地大吼:“给我让开!快点让开!”但是他这吼叫完全没用,对面的小船根本不把他的话当回事儿,依然顺流而下。农夫更加生气:“你快要撞上我了!”他一边吼叫,一边自己动手避让对方的小船。但是那只船还是重重地撞在了农夫的船上。农夫的船被撞得一阵颤抖,差点翻了过去。农夫愤怒地冲着那只船吼道:“这么宽的河面你都能撞到我,你怎么开船呢,长眼睛没啊!”农夫话音刚落,就瞠目结舌地愣住了:那条船上空无一人,他大声叫骂的只是一只空船而已。
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就像这个农夫一样,愤怒和发火很可能只是因为一件丝毫不存在的事情。事实上,事情根本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糟糕,甚至有些是根本不需要放在心上的。但很多人却非要把这些丝毫不用关心的事情作为无法排遣的抑郁放在心中。
如果你经常陷在杞人忧天、自寻烦恼的情绪里面,只能说明你的内心是消极和悲观的。一个人对生活的态度是他心灵想法的折射,让自己的内心经常保持一种乐观和积极的状态,避免在做事情之前患得患失,做事情之后左右掂量。未来的事情还没有来到,过去的事情会永远地过去,再怎么想都是无济于事的。凡事想得开一些,积极进取地向新的人生高度挑战,才能远离烦恼的根源。
谁都不会永远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谁都要被迫做一些不愿意做的事情。这是我们无法避免的问题,但是我们有足够的能力让自己从这件不爱做的事情中发掘出值得我们高兴和开心的元素,这样我们就会获得更大的生活乐趣,从而摆脱自寻烦恼的负面心境。
适度地泄愤就像暴雨净化空气
怒气是不可以长期积压的。布洛伊尔和弗洛伊德发现,在心理治疗过程中,凡是病人能够得到较好的精神疏泄时,病情都会有明显的好转。所以,他们认为只有把这些积郁的东西“净化”后,才会收得较好的疗效。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会看到有些心胸开阔、性情爽朗的人,他们心直口快把自己的不愉快情绪或心中的烦闷诉说出来。这种人的心理矛盾能获得及时解决。可是我们也常看到心胸狭窄的人,爱生气,心中总是闷闷不乐。由于心理冲突长期得不到解决而发生心理疾病。
一般说来,把怒气发泄出来比让它积郁在心里要好。根据哈坎松1969年的一项研究成果,当人发怒时血压会迅速升高,而当他通过各种方式,如大喊大叫、号啕痛哭或采取报复行动等将怒气发泄出来时,血压又会很快恢复正常。相反,倘若他们将怒气强压下去,那么,他们的血压则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才能恢复到正常水平。此外,让怒气积郁在心中对心脏的健康尤其不利,是诱发冠心病的主要原因之一。以上只是指出一个事实而已,它并不意味着我们在同别人发生冲突时应该凭感情行事,毫无顾忌地对别人采取攻击行动。心理学家认为,一个人的身体状态是受其心理和精神状态所影响的,大约有一半以上的疾病是由心理和精神方面引起的。因此,掌握心理平衡对人的健康是非常重要的。
从心理健康的角度来看,长期积压怒气会影响身心健康,怒气长时间得不到排解就可能变成忧郁情绪。发脾气可造成神经系统紧张,使内分泌处于亢奋状态,甚至可能引发疾病;从人际关系角度看,一场脾气发下来,别人不仅会敬而远之,多年的交情甚至可能因此了结。一个懂得如何发脾气、正确发泄自己不满的人,才是一个心理成熟、健康的人。喜怒哀乐本是人之常情,没有理由强迫自己控制情绪而忽视甚至是否定自己的感受。许多心理专家鼓励人们自然宣泄情绪,有气就发出来,不要闷在心里。但随便乱发脾气毕竟是损人不利己的行为,所以,每个人最好了解自己的情绪,寻找适当的宣泄方式。
公元前284年,燕国大举进攻齐国。名将乐毅率大军连下齐国七十余城。最后齐国只剩下莒、即墨两城,已经面临灭国之灾。乐毅将两城池包围后,采取攻心战术,以和平解决齐国这最后两城为上策,乐毅令部队撤至两城外九里处筑垒,对城中出来的齐国百姓不去骚扰,甚至对其中的贫困者给予救济,慢慢争取民心。
恰巧此时燕昭王去世,燕惠王继位,齐国守将田单获此消息后,立即派人到燕国散布谣言,燕王立即派大将骑劫换回乐毅。田单再生一计,派人散布谣言说,即墨人最怕燕军割掉战俘的鼻子并将他们置于阵前。骑劫听到后,认为此办法不错,当即下令将降卒的鼻子全部割掉,并将他们排列在阵前。这一下,骑劫中计了。即墨城中的军民见燕军如此残酷地对待战俘,人人愤怒不已。田单又派人散布谣言说,即墨人的先人坟墓都在城外,他们害怕燕军挖掘坟墓,侮辱先人。骑劫不假思索又命令将城外的坟墓全部挖开,将死人弄出来焚烧。城中军民见燕军如此丧尽天良,无不痛心疾首,个个义愤填膺,纷纷要求与燕军拼命。田单见时机已到,做好作战部署,一场火牛阵烧得燕军一败涂地。田单乘胜追击,一举收复了齐国所有失地。
割战俘的鼻子、挖掘齐国人的祖坟等不义之举,不但没有恐吓住齐人,反而激起了他们的极大愤慨,决心与燕军拼个鱼死网破。齐军的愤怒极需要宣泄,战场上的英勇作战成为齐军士兵宣泄的途径。
我们应该承认,人受了委屈或者憋了一肚子气时,常常需要“释放”怒气,正如火山需要喷发,因此,“宣泄”并不奇怪。其次,我们得承认,选择什么样的宣泄方式,常常会因人而异,比如,理智者会冷静而从容地调整自己的心态;鲁莽者会因其冲动而“莫名其妙”地误伤他人;愚蠢者会莫名其妙地走向极端,甚至采用不可取的自罚形式。这就是一句老话所说,生气时踢石头,疼的是脚趾头。
不信你看,妻子有什么错?儿子有什么错?小狗有什么错?他们平白无故地挨打、挨骂、挨踢,不就是宣泄者的方式不对吗?由此可见,莫名其妙的宣泄,常常会使人感到不近情理,这样的发泄,也只能被视为一种糊涂,一种可怜巴巴的“孩子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