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八章《迷宝藏系列之一沙海谜锦》(12) - 秘宝局中局:绝境探险小说 - 二郎神犬马 - 科幻灵异小说 - 30读书

第一百零八章《迷宝藏系列之一沙海谜锦》(12)

死亡森林

“可惜什么?”我赶紧问。“可惜木牍并不齐全。

“完整的木牍由封牍和底牍组成,先从底牍正面右上角写起,向左横行,如果底板正面写不完,就接着写在封牍的底面。书写完成,将封牍和底牍叠合,用三道细绳通过牍板绳槽捆绑结实,绳扣放在封牍正面中部的方形封泥槽里。最后填塞封泥,最后在封泥上加盖印记。封泥右旁写收件人的姓名,左旁写“奉达”两个字。这样才算是一封完整的简牍。

“这种木牍形式模仿自汉王朝的简牍制度。你这块木牍只是一个底牍,上面的内容是精绝王接待大宛王使者,大月氏使者时的座次安排名单。座次关系到地位轻重,身份高低,所以由汉王朝接待部门决定,然后下达给精绝王室,是非常重要的史料证明。”

我点点头说:“原来是这样,看来我那朋友花一千六买下这块木牍,也算物有所值。”

“是啊,”吕教授仔细把玩着木牍:“你那位朋友也算有眼光,这样的木牍已经非常少见了。”

这块木牍让吕教授的心情好了许多,杨sir请他讲一讲西域历史,吕教授也不推辞,索性坐下来,一讲就是三个小时。

我见他们兴致都很高,就没有把吕方阳那段神秘的过去说出来。

第二天一早,我们整理好行装,乘坐四驱沙漠越野车,出县城,沿着尼雅河一路北上。

尼雅河源于昆仑山中的吕什塔格冰川,冰川海拔6000多米,傲然矗立,不断阻截着来自2000多公里外的印度洋北上水汽,将它们转化成晶莹的冰凌,再慢慢融化,哺育沙漠里干渴的芸芸众生。

精绝国正是依靠这条河流,才能在沙漠中生存繁衍。

不止是精绝,根据自然地理形势,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的古代绿洲王国全部依靠源自昆仑山冰川的内陆河而生存。

比如和田河,克里雅河,尼雅河,车尔臣河。吕方阳告诉我们:

在沙漠里,如果离开了河流,人类就无法生存。

所以,沙漠国家一定建在内陆河的边缘。

这个观点在《后汉书》中可以找到证据,《后汉书·西域传》中说:

丝绸之路南道当年行走的路线,是“出玉门,经鄯善、且末、精绝、三千余里至拘弥”。

汉代鄯善王国的政治中心就在阿尔金山脚下,若羌河畔的若羌绿洲,势力范围在罗布卓尔,而且末王国位于车尔臣河流域,拘弥位于今天的克里雅河。如此排比下去,‘且末’和‘拘弥’之间的精绝,就只可能在尼雅河水系里去寻找。所以,精绝遗址也被称作尼雅遗址。

历史上第一个提出这一假说的人是法国学者格伦纳,但真正付诸实际的人是斯坦因,他进入尼雅的第一天,就找到了两百多件珍贵的佉卢文木牍,根据木牍中的记录,遗址名叫“凯度多(cadeta)”,汉代所称的“精绝”,应该就是“凯度多”的音译,汉朝学者之所以将“凯度多”翻译成“精绝”,其中暗含了汉王朝对精绝国的赞许,“精”的意思是“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寓意这个国家精心一意,虔心服从汉王朝。加上“绝”字,更是有赞誉这个绿洲国家的美好已经臻于绝顶的意味。

由于之前有了一次沙漠探险的经验,这一回我从容了许多。

杨sir提供的装备不错,tactical的排汗长袖t恤,axe运动太阳镜,美国军方指定使用的camelbak水袋背包。

除此以外,他还非常细心地送给我一个刀鞘,这是那把mt战术直刀的原配刀鞘。

上一次他只送给我一把刀,现在好事做到底,把刀鞘一起送给我。

我原本非常感激他,但一想到他只是利用我破解秃顶族的文字,心里就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

虽然尼雅河全年的水流量只有1.8亿方,加上沿河溢出的泉水,总水量也只有2亿方左右,算不得充沛,但这条河流不愧是沙漠中的生命河,从民丰县出发,尼雅河沿途长着坚韧的胡杨树,现在是胡杨开花的季节,胡杨的开花期很短,沙漠干燥的空气会让它的花快速枯萎。

它们利用这宝贵的时间,将一个冬天积蓄的水分和养料供应给枝头,在树枝上开出难得一见的红色花蕾。

雌树和雄树开出的花不同,雄花干燥轻盈,花粉很容易随风飘散,雌花滋润有粘性,可以粘住花粉。我们沿河而过,空气中四处飘散着肉眼看不见的花粉。

包子说他对花粉过敏,赶忙把车窗全部关上。

沙漠沿岸充满生命的气息让我暂时忘记了自己此行的目的。

四周全都是茫茫黄沙,唯独这条小河蜿蜒流淌,蕴育了一方充满生命气息的绿色走廊,此情此景,很难不让人心生感慨。

从民丰县迈入尼雅废墟,要沿尼雅河谷北行120多公里,在离开民丰县60公里的范围内,尼雅河水还在静静的流淌,60公里后,沿途地表水越来越少,一些河段甚至完全没有水,只露出白色的淤泥,但稍过一段距离后,水又突然冒出来,继续向北流淌,直到最后完全消失在茫茫大漠之中。

越野车前行90公里后,我们来到本次北行的中转站——卡巴克·阿斯卡尔。

卡巴克·阿斯卡尔,汉语意思是“倒挂的葫芦”,葫芦是盛水的用具,人们在沙漠边缘劳动,生活,离家出门时,总会随身带上水葫芦,回家后,又将葫芦倒挂在门前的树杈上,形成本地一道独特的风景。卡巴克·阿斯卡尔是尼雅河水系里最接近沙漠边缘的一个村寨,其实,尼雅河水已经流不到这里了,当地人全靠井水维持生活。

我们在这里见到了向导扎伊尔和他的骆驼。

扎伊尔大约五十岁上下,他是民丰本地人,留着一脸浓密的络腮胡,岁月在他黑红色的皮肤上刻下沧桑,使得他的年龄比看上去大出许多。

扎伊尔家世代从事向导工作,爷爷曾是著名向导伊不拉欣的好朋友,会说一口流利的汉语,还会一点英语。

伊不拉欣原本是个磨房主,一个偶然的机会,英国探险家斯坦因发现他从沙漠里找到的木牍,于是请伊不拉欣做向导,揭开了精绝古城的神秘面纱。

发现遗址后,斯坦因雇佣了大量当地人挖掘遗迹,曾先后三次将大量珍贵的文物偷运出中国。

扎伊尔的爷爷就是雇佣者之一。斯坦因满载而归后,西方国家掀起了一股西域考古热潮,越来越多的探险者涌入新疆,扎伊尔一家从此变成了专职向导,直到现在。

我们各骑一匹骆驼,另外三匹驮运装备。

又前行了五公里,来到大玛扎,大麻扎在整个中亚都非常有名,全称伊玛目·伽法尔·萨迪克玛扎,是伊斯兰圣人的墓地,每年的古尔邦节、肉孜节,远近的信徒都会前来参拜,沿途人流不绝。

它坐落在一道高高耸起的冈梁上,冈梁下是郁郁葱葱的胡杨林,丛林深处有一座土建的清真寺。

杨sir让大家在这里休息一下,因为过了这里,我们就要真正进入遍地黄沙的沙漠了,那里没有水源,没有绿色,只有一片荒凉的沙丘和土包。

我们走进清真寺,寺院后面有一洼池塘,池塘不大,靠泉水补给,在沙漠绿州上看到这样一处清澄的池塘,很容易让人忘记四周忙无边际的黄沙,心情也随之沉静下来。

吕方阳让我们在外面等一会儿,他要进去参拜,为一位长眠地下的故人祈福。杨sir和他一起进去。我和包子没有什么信仰,就在清真寺门口等候。

就在这时,我突然晃见一个熟悉的身影。

布朗克正站在距离我十米开外的地方,一边津津有味地吃着冰激凌,一边冲我挥手。他的身后立着两匹骆驼,其中一匹的背上驮着两个奇怪的方形木箱。

我和包子走过去,布朗克打开其中一个木箱,从里面取出两只冰淇淋,递给我和包子:“这是沙漠居民保存冰块的土方法。在院子里挖出一个4乘3.25米的方形沙穴,四边用枋木支撑,其间再用横木加固,冬天把冰块放进去,上面盖上树叶和枯草,再用木板将沙穴密封起来,隔绝空气对流,冰块就不会化,我这箱冰激凌是在卡巴克·阿斯卡尔的小集市上买的,当地人就是用了这种沙穴冰窖。

一千六百多年前,古老的精绝国就已经开始流行这种土造方法,一直沿用至今,真是个神奇的发明啊!”

“有这种事?”包子明显对布朗克有些好感,干燥酷热的沙漠里,可以品尝到冰激凌,的确是一大享受。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