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1章太后的见识 - 人在大明,从做豆腐开始 - 爱打赌的饺子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第661章太后的见识

“太宗文皇帝还在的时候,就曾经说过……”太后的语气没有哪怕一丝的波澜,脸上也没有任何情感,就好像是一个旁观者,不紧不慢的说着昔日的陈年往事:“太祖洪武皇帝驱逐鞑虏恢复,有这份不世之功,根本就不怕权臣作乱。而且我大明也出不了权臣……”作为大明朝的开国奠基者,朱元璋做皇帝的法理基础就是打败了强盛一时的蒙元。推翻外族的朝廷,就相当于再造中华,这是古往今来之帝王从来没有过的功业。不管什么样的权臣,都不敢真的行改朝换代之事,因为已经没有比这更高的功业了。

而且,自从朱元璋废除了丞相制度之后,就等于是彻底铲除了产生权臣的土壤。

“太宗文皇帝说,我大明所虑者,唯二者也,一曰藩王,二曰民变。”

大明朝不惧强大的外敌,也不怕权臣,真正能对这个王朝产生威胁的全都来自于内部,无非就是已逐渐做大的藩王和吃不上饭的老百姓而已。

早在朱元璋时代,藩王尾大不掉的形势就已经开始显现了,虽然朱元璋和朱标父子二人都采取了一些措施,终究朱元璋年事已高,而且朱标又死的太过于仓促,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

以朱元璋开国的个人威望和对全局的绝对掌控,不管什么样的藩王都不敢生出二心,只需朱元璋一句话,他们就得老老实实的作为朝廷的藩属拱卫中枢。虽然朱标没有朱元璋那么强大的威望,但嫡长子的身份还有朱元璋刻意培植起来的“太子系势力”,同样能把各路藩王压的死死的。

但他们的后辈就没有这样的威望和影响力了。

因为朱标的英年早逝,不论继承皇位的是朱允炆还是朱允熥,藩王都是一定会造反的,这是一个无解的死结。

好在吴子山创建的医学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总算是把各路叛军击败了。现如今,最强大的几股藩王势力已全部土崩瓦解,剩下的那些藩王最多也就是个“吉祥物”而已,再也不可能造成大的风浪。

那么,大明王朝就只剩下最后一个威胁:民变。

若是能过上安安稳稳的日子,谁把冒着掉脑袋的风险去造反?但凡能吃上一口饱饭,朱元璋也不会参加起义军,所以没有谁比朱元璋更清楚的知道饿极了的老百姓到底有多么可怕。

说什么骑射无双的巅峰武力,说什么百战百胜的天下第一铁骑,不论蒙古帝国曾经创造多么惊世骇俗的征服神话,当老百姓吃不上饭的时候,一切的一切全都是土鸡瓦狗,根本就不值一提。

“洪武皇帝以严刑峻法治理吏治,自然是为我大明之千秋万代计……”

朱元璋以残酷到耸人听闻的手段对付贪官污吏,固然是为了让老百姓能够吃饱穿暖,但说到底还是为了让大明朝可以长久存在下去,因为饥民造反的恐惧已经深深的铭刻在他的灵魂深处。

“太祖高皇帝与太宗文皇帝,三更不眠五更即起,兢兢业业如临渊履薄,就是为了治理天下,就是担心老百姓吃不上饭以至有不忍言之变……”

作为封建帝王,不管朱元璋和朱标自身存在什么样的历史局限,但这一对父子绝对可以算是勤勉的了,至少在处理国家大事这个层面上从来都没有懈怠过,这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明朝初年证据的平稳和民生的恢复。

“太宗文皇帝曾言,后世子孙恐怕未必能够领会创业之艰辛,必然会生出骄奢淫逸的懈怠之心,到时候则大明危矣……”

家天下的权力传承方式,注定后世的子孙不可能象朱元璋和朱标那样勤勉,也不能象他们父子那样知道民间疾苦,必然会生出许多声色犬马骄奢淫逸的后世君主,到了那个时候必定会出现吏治腐败民不聊生的局面,老百姓一定会受尽苦难,到时候就又是一个王朝更替的循环……

朱标的目光之深远,令人佩服,几乎是一语成谶。在真实的历史上,正是因为后世的嘉靖、万历等君主的懈怠和骄奢,导致了不可挽回的局面,至于最终灭亡了大明朝的李自成……那只不过是一个偶然,就算没有李自成还有张自成、王自成……

总之就是皇帝本人的懈怠一定会导致最终的灭亡,唯一的区别就在于是谁给这个注定要灭亡的王朝钉上最后一颗棺材钉而已。

在朱允熥的心目当中,这个和自己没有血缘关系的太后是个毫无存在感的人,她就是一个居于深宫的普通女人。

当她说出这些话的时候,朱允熥下意识的看了她一眼,就好像刚刚认识这个女人似的。

当年的孝慈高皇后,完全可以凭借个人魅力以及巨大的影响力,在谈笑之间就可以把很多国家大事处理的井井有条。这位太后显然没有孝慈高皇后那种举重若轻的能力,自然也就没有孝慈高皇后那种在不动声色之间就可以平息风雷的手段。

和朴素之极的孝慈高皇后相比,现在的太后显得过于年轻了,她那涂满了白色脂粉的脸上闪耀着淡淡的釉光,看起来就不象是一个有血有肉的大活人,反而更像是一尊没有感情的雕塑……一尊太宗文皇帝时代遗留下来的雕塑。

太后言必称“太祖洪武皇帝”和“太宗文皇帝”,似乎她就是朱元璋父子的传声筒:“刚刚建立起来的奏事处制度,明显还有诸多缺陷,但以长远计,未必不失为一大创举。”

“陛下好好的想一想,奏事处制度就真的很糟糕吗?”

“假使后世子孙有懈怠政事者……而这几乎就是一个必然,若是弄出民不聊生的局面,则可以推给奏事处诸大臣,可以确保皇帝本人的超然地位……铁打的帝王流水的奏事处啊。”

在权责对等的情况下,没有了权力的皇帝也就没有了责任,哪怕是真的弄到了民不聊生沸反盈天的地步,责任也在于奏事处而不在于皇帝。

就算真的有人造反,反的也是奏事处,而不是改朝换代。

从长远考虑,奏事处的存在,虽然让皇帝成为一个地位尊崇的象征符号,却确保了朱氏子孙万世一系的绝对地位……

朱允熥怎么也没有想到,这个深居简出不问政事的太后竟然有如此深刻的认识:“太后之言极是,然眼下的局面……”

“这天下大事,说到底无非就只有两个字,钱权而已,既然陛下拿不出钱来,不如在权之一字上做做文章……”

反正你这个皇帝已经把权力给奏事处,你已经没有了相应的权力。

那么,为什么不把权力进一步分散呢?

听了这句话,朱允熥顿时就有了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他已经知道怎么做了……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