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3章清流反击
当天晚些时候,被张慕圣等人带走的赵嘉诚就毫发无损的被放了回去。事情是明摆着的,有常森这个最大的“幕后黑手”监督整个审问过程,作为“罪魁祸首”的赵嘉诚更是有恃无恐桀骜不驯。
在审问的过程中,那赵嘉诚要么就是装傻充愣,要么就是百般抵赖,或者干脆就是一问三不知,甚至还反咬一口,说张慕圣就是在“诬陷忠良”。到了最后,也只能乖乖的放他回去。
人都已经被带进了法司衙门,审都已经审了,但却连寒毛都没有掉一根,完全可以想象得到,禁卫军当中的那些骄兵悍将必定会愈发的有恃无恐。
这个事情不仅差点把张侍郎张老大人活活气死,还让勋贵派在事实上占据了绝对的上风,同时也给清流派结结实实的上了一课,让他们明白了一个万古不亘的道理:只要没有掌握兵权,说什么都是虚的。
那赵嘉诚为什么如此的嚣张跋扈?不就是因为他的背后站着鄂国公常森这个“军中巨头”嘛!
正是因为掌握了朝廷当中最重要的武装力量,鄂国公常森才敢于如此的肆无忌惮,才敢于不把清流派放在眼中。
若是没有这样的实力,那常森又怎么敢如此肆无忌惮的颠倒黑白?
“欺人太甚,欺人太甚!”作为最主要的“受害者”,张慕圣张老大人已经出离愤怒了,他气急败坏的挥舞着双手,活像是个坏脾气的孩子般不同的咆哮着:“那常森竟然如此欺我,是可忍孰不可忍。”
不能忍?
那也得忍呀,谁让清流派没有兵权呢?
张慕圣的愤怒,也不过是无能狂怒而已,根本就改变不了什么。
先是在众目睽睽之下被扒光了衣裳,然后又劈头盖脸的淋了满身的粪水,身为堂堂的朝廷命官,遭受如此的奇耻大辱,偏偏朝廷还是一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息事宁人态度。好不容易才把罪魁祸首赵嘉诚弄进了法司衙门,又不得不乖乖的放回去。
这对于整个清流派都是一个极其沉重的打击,同时也让他们明白了一个道理:文弱书生根本就成不了事。要是维护自己的权威和利益,要想压过勋贵派,就必须要拥有自己的武装力量。
没有军队,就算说的天花乱坠又有什么用?
圣人教诲,微言大义,是压不住那些骄兵悍将的!
尤其是常森在禁卫军中“一言九鼎”的情形,给张慕圣等清流官员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那么多桀骜不驯全副武装的骄兵悍将,只需常森一句话,就可以做到令行禁止,这才是真正的实力,这才是常森最大的本钱。
痛定思痛之下,拥有自己的武装就成了清流派的共识。
但这事说来简单,做起来却是千难万难。
若是清流派真有机会染指兵权,又怎么会被勋贵派欺负成这个样子?
左思右想之后,身为清流派重要支柱之一的张慕圣张老大人终于想到了一个不是办法的办法:“那常森的禁卫军虽然跋扈,也不过是平定了楚逆一股而已,而且据我所知真正在平定楚逆过程中出力良多的是燕翰文庞大中之辈,他们全都是出身医学院之人,若是我们结好医学院,把医学院为我所用,必然可以强压禁卫军一头。”
现如今的医学院已隐然成为一个完成的体系,不仅拥有属于自己的军工制造能力,还有医学院这个人才培英中心作为大本营。更加重要的是,医学院一系的人才遍布半个天下,江北几乎全都是他们的势力范围。
但是,医学院这个体系还远远谈不上“成熟”,因为他们还缺少一个最关键的短板:他们朝中无人。
没有那个医学院体系的人员在朝中出任重要职位,没有人为他们的利益代言。
以前的吴子山,已经“引咎辞职”了,虽有帝师的尊贵头衔,但却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官职,更谈不上什么权力。至于那个在事实上掌管医学院的杏儿……虽然被赐了国姓,还有了校监的名头,终究只是女流之辈,根本就上不了台面。
江北各地,到处都是医学院的学生们出任官职,但却全都是些地方上的事务官,对于国家的大政方针最多只有执行权,根本就没有决策权。
总而言之就是一句话:医学院这个越来越庞大的体系缺少一个可以站在朝堂之上为他们发出声音的关键人物。
指摘时政,影响国策,这正是清流派的专长啊。
医学院体系和清流派,似乎存在着天然的互补性!
要是能把医学院体系拉拢过来为我所用,局面立刻就翻转过来。
虽然张慕圣张老大人的这个想法立刻就得到了清流派的集体赞同,但毕竟兹事体大,而且有很多话不方便放到明面上来说,更关键之处还在于,他们根本就不知道医学院的态度。
若是冒冒失失的凑上去,万一医学院不愿意合作,岂不是成了“拿自己的热脸贴别人的冷屁股”?
而且若是主动表示出招揽的意思,很难说医学院那边会不会坐地起价,如此一来清流派就失去了主动权,那将对他们更加的不利,而且还会落人口实。
经过一番审慎的思量之后,这些饱读诗书久受圣人教诲的清流派终于想到了一个不失稳妥的好办法:先试探一下医学院的态度。
虽说医学院就在京城城外,但却和张慕圣等人并没有什么交集,更谈不上多么深厚的交情,但这不代表清流派和医学院说不上话。
现如今身为北平布政使的孔炳忠孔老大人,本就是清流领袖之一,听说他在北平和医学院的学生们合作相当愉快,而且那些功勋卓著的学生军对这位孔老大人相当的尊重,正好可以借这一层关系,试探一下医学院的态度。
“我这就给孔老大人写信……”
这些个清流派官员,大多是走了正经的科举路途才进入官场,文字上的功夫绝对没的说。
就这样,由张慕圣张侍郎亲自执笔,其他那些清流派出谋划策,好一番斟字酌句之后,终于写就了一封给北平布政使孔炳忠的书信。
这封书信笔笔龙蛇字字珠玑,真可谓是花团锦簇考究工整,乍一看不过是一封只有问候性质的书信,但每一句都引经据典暗涵深意……
作为文坛宗室清流领袖之一的孔炳忠,必然能够闻弦歌而知雅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