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8章鼻炎 - 人在大明,从做豆腐开始 - 爱打赌的饺子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第558章鼻炎

外面飘荡着鹅毛飞雪,屋内却是温暖如春。孔炳忠孔老大人捏着那个小巧玲珑的玻璃瓶子,忍不住的赞叹道:“这可真是个好东西呦,真是神奇的紧。”

当已近古稀之年的孔老大人不远千里来到北平的时候,正是滴水成冰的三九时节。对于孔炳忠孔老大人这种出身于吴地的南方人来说,北平的天气简直就是一种折磨。尤其他还有鼻炎的老毛病,实在是太要命了。

好在那个名为李田男的学生,及时给他送来了一瓶药。

孔炳忠孔老大人已经被鼻炎折磨了大半辈子,乱七八糟的方剂也不晓得用过多少,但那些杂七杂八的药物加在一起,都不如这一小瓶药物更有效果。

这东西还真是神奇的很,只要轻轻按一下,就会有乳白色的雾气喷出,所有的鼻炎症状立刻就会大为缓解,那种舒爽通透的感觉,简直就是如获新生啊。

孔老大人在宦海沉浮几十载,他很清楚的知道自己出任北平布政使,其实就是明升暗降,看起来好像是封疆大吏,但是就是把他从京城的核心权力圈踢出来。

这样的年纪,却从京官变成了地方官,预示着他的政治生命已经走到了尽头。

虽然这让孔老大人非常非常的不甘心,但却连一点办法都没有。唯一的愿望就是别在自己的任上弄出什么乱子来,毕竟那些学生可不是好惹的。

所以,在刚来的前几天,孔炳忠孔老大人尽可能的低调,尽可能的不去招惹他们。

好在这些学生还算是“懂事”,不仅对孔炳忠孔老大人保持着基本的礼貌和客套,甚至还专门给他送来了治疗鼻炎的特效药。

这分明就是示好的意思啊。

所以,当那个名叫李田男的学生再次给到衙署拜会之时,孔老大人很客气的把他请进了后堂。

李田男一袭青衣布袍,头上却没有用时下最常见的那种“网巾”,而是用一方文士巾束了头发,愈发显得斯文了许多:“晚生请先生的安好。”

“先生”可不是随随便便对某个男子的称呼,而是一种非常尊崇的称呼,通常情况下都是学生对师者,或者对地位崇高之人的一种尊称。

因为几日之前已经见过李田男一次了,这个斯斯文文的年轻人给孔老大人留下了很不错的印象:“是田男哦,你有什么事情吗?”

“并无要紧之事,只是顾念着先生的药物可能要用尽了,所以特意送些过来。”

在孔老大人的固有印象当中,当兵打仗的就是应该是胸无点墨的粗鄙大汉,但这个李田男却绝不是那种形象,他知书达理斯斯文文,礼数周全而且恭敬,无论怎么看都不象是在阵前冲锋陷阵的厮杀汉。

也许,这就是如同周瑜、李靖一般的儒将气质吧。

“田男啊,”孔老大人对这个斯文儒雅的李田男印象非常好,“你这个药真是管用。”

李田男很有风度的微微一笑:“早在孔老大人来到北平之前,晚生就已收到了吴校长的书信,吴校长曾在书信当中专门提及孔老大人有鼻痹之疾。所以晚生特意琢磨了个方子……”

“我这鼻痹之疾也曾用过不少方剂,效果么……却是寥寥,你的这个方子为何如此神效啊?”

“晚生用的是藿香、白芷、甘草、人参和防风,还有些薄荷。”

“我以前也是用的这些药物……”

“药物虽然相同,制药手法却大有不同。孔老先生以前所用之药,无非就是汤、丸、丹、膏、散之类,或是口服或是外敷而已。晚生取药之精华,聚为汽雾,可在呼吸之间直接作用于鼻腔之内,这效果自然要好很多。”

“果然不愧是吴少保的嫡传弟子,光是这制药之法就已足见功力,你这个药唤做什么名头啊?”

“只是晚生临时想出来的方子,并无名头,不如就请孔先生取个名字吧。”

“这东西虽是灵药,却不同于常见的丹丸汤膏,就叫做水云从风散吧。”

“孔老先生所取的药名果然贴切,水云二字本就是雾气之雅称,又取了“从风如细雨”的诗句,真是再合适不过了。”

这几句话登时就让孔炳忠对李田男刮目相看,忍不住的赞叹道:“从风如细雨本是出自南朝萧绛的《咏雾》诗,你竟然知道,真是难能可贵。想来你也是出身书香门第的吧?”

如果是饱学的儒生,知道这句并不怎么出名的诗句其实也算不了什么,但这李田男毕竟是学医出身的军人,竟然也知道这句诗,必然深受儒家教育。

“在孔先生这样的文坛宗师面前,晚生怎敢卖弄?只不过是粗通文墨而已。”

所谓的“粗通文墨”,其实就是一种自谦的说法,很多文人墨客都会使用这样的自谦之词。

这个李田男虽说军伍之人,但他的言谈举止却透着斯文儒雅,反而更像是个读书人,愈发的让孔炳忠孔老大人多了几分亲近之意。

“晚生此来,一来是为了给孔老先生送药,再者还有一事相求。”

当李田男终于谈起正事的时候,孔炳忠就忍不住的暗暗皱眉:也不知这话李田男要给自己摆什么样的难题。毕竟自己这个布政使就是来分他们权力的嘛,这些学生们肯定要对自己多加刁难。

“只要是老夫能办到的,一定尽心竭力。”

“晚生素闻孔老先生乃是文坛宗师士林领袖,天下世子莫不视之为师。我部正积极筹划西进平叛。这征战之事虽说要依靠兵卒勇武将士敢战,却也要讲究个是师出有名。然我辈多是粗鄙之人,虽有满腔热忱却胸无点墨,所以嘛……”李田男下意识的看了看孔炳文:“想要劳烦先生挥动如椽大笔,写一片讨逆平叛的檄文。也好正军心明士气,让天下亿兆苍生海内黎庶明了战之为何……”

一般情况下,在开战之前都会写一份檄文。

这样的檄文大多是由非常有名望的人来执笔,战争的影响力越大,开战檄文的执笔人就越有机会名留青史。比如说,震撼天下的《讨武照檄》就是骆宾王执笔,本朝洪武初年的《北伐讨蒙元檄》则是有经世大儒兼当时的太子师宋濂执笔。

能为大型战争执笔书写檄文,本身就是一种荣耀,同时也是对执笔人的极大认可。

虽说孔炳文孔老大人做了一辈子官也没有什么能拿出手的政绩,但这文墨之功恰恰就是他的专长……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