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1章传声筒
周敦儒根本就不是事务官,而是典型的学官,最主要的职责就是为国家选拔人才,民事政务和他没什么关系。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他都是那种籍籍无名的小官,也不会对朝廷大事提出任何意见或者建议。周敦儒在这个时候站出来,确实让满朝君臣都感到诧异。
尤其是他呈上来的那个奏本……所谓的奏本,其实就是一个奏事的提纲,主要是为了让皇帝或者相应的官员对于自己所奏事物有个大致的了解,通常都只是几页而已,洋洋千言已经算是多的了。
但周敦儒的这个奏本,却非常的厚实,简直比一块砖头还要厚。
朱允熥打开奏本之后,才明白过来,这是一个联名奏本。
国子监计有监生九千余众,而周敦儒的这个奏本就是有一千六百多人联合署名。
国子监的监生,大多会成为国家的基层官员,这么多人联合上疏,必然会得到极大的重视。
尤其是在朱允熥粗略的看过奏本上列出的那几条建议之后,顿时“龙颜大悦”,赶紧说道:“周爱卿这个本言之有物,上的及时,朕想仔细听你说一说……”
周敦儒清咳了一声,拿出讲解《四书》《五经》的架势开始侃侃而谈:
“今日之局面,说到底无非就是一个‘利’字。剿灭叛军平定地方要钱,营建各项、维持百官也要钱,然钱从何来?无非就是征税而已。”
“我朝一岁之内有夏秋两税,从太祖洪武皇帝之今,都是地方征收税赋上缴中枢,朝廷中枢再按照预算给个地方拨付钱粮,无论是农税、盐茶、厘金还是市舶与各国之关税,莫不如此。然叛军乱起,北方与湖广各地之赋税已名存实亡……”
为了巩固皇权,朱元璋就把财政大权全都收归朝廷中枢,从理论上来看,根本就不存在所谓的“地方税”——至于地方上的苛捐杂税和各项摊派,那就是另外一个概念了。
因为战乱,朝廷的赋税有一多半根本就征收不上来,却要维持越来越庞大的开销,不闹财政危机那才是活见鬼了呢。
尤其是在吴子山把皇田、宫田和各种产业分的分卖的卖之后,就等于是把朝廷的“小金库”给弄没了,朝廷的财政状况更是雪上加霜。
“吴少保私分田地与民,更兼有变卖官产之举,此事确实有些不妥。然当时的情形十万火急……诸位大人也都是知道的,实在是万般无奈。若不如此则京城不保,也就只能出此下策了。”
“既已将田产分于百姓,此时若是收回,必然民心动摇。即便是让百姓出资购买,亦是万不可行。”
“吴少保送奉行之削田令,本就是太祖洪武皇帝之治国方略,诸位大人可以想一想,那些分到田产的百姓都是什么样的人家?”
“都是本就无田或者少田的穷苦之人,他们哪里有钱支付购田之资?”
“天下之事,最是不患寡而患不均,如今这些穷苦百姓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田地,自然要竭力保护。若是朝廷收回就等于是断了他们的根本,焉能不闹?”
“想当初,就是吴少保的那些学生们把田地分给他们,如今罢了那些学生的官职,百姓必然以为朝廷要收回田地,于是群情激奋一呼百应,才有了今日的问阙之事。”
“无论什么原因,百姓们就会认为这是朝廷与民争利,诸位应知道周召共和之故事……”
周敦儒这样的学官当然学识渊博纵横古今,他说的周召共和其实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国人暴动”事件。
周厉王与民争利,封禁山泽,最终搞的天怒人怨,连京城的老百姓都奋起相抗,周厉王只能灰溜溜的逃离京城,贵族们只能创建了一种合议的政治制度,暂时管理国家事务,所以被称为周召共和。
古今辉映,现如今的局面和古代何其之相似。
老百姓把皇宫给堵了,这等于是在打允熥小朝廷的脸,再持续发酵下去,必然会成为全天下的笑柄。到时候各地的叛军一定会利用此事大做文章,而官军则一定会士气消沉,此消彼长之下会出现什么样的局面那就真的说不准了。
这事的影响绝不仅仅只是局限于京城,而是牵一发动全身的大事,必须小心翼翼的应对,绝对不能再犯错了。
“各地百姓成千上万,在短短数日之内就齐聚京师,怎么就如此是快速迅捷?必然是有宵小之辈在背后推波助澜唆使挑动。”在这个信息极度闭塞的时代,在这么短的时间内组织起几个县的老百姓到京城来闹事,要说没人在背后唆使,连鬼都不信。周敦儒马上就给出了答案:“必然就是叛军的奸细从中作梗,故意激化朝廷与百姓之间的矛盾,朝廷万万不可上当。”
周敦儒直接就把这个事情的始作俑者锁定在叛军的身上:毕竟各路藩王都在造反,楚军还曾经打进京城,很难说到底留下了多少奸细。
有奸细在背后推波助澜的挑唆,所以事态才会发酵的这么快,弄出这么大的声势。
“当务之急是安抚百姓,让全天下都知道,圣天子在位最是爱民如子,最是深知百姓疾苦,以正人心而励士气。”周敦儒说的头头是道:“当务之急,就是让那八个学生县令先官复原职,由他们出面安抚百姓,让天下人都知道朝廷绝无与民争利之心。”
“然后,再责成有司官员失察渎职之罪,给百姓一个交代,同时晓谕天下,以政令形式承认私产神圣不可侵犯。唯有如此,方可以激励军心消除浮言,以达到彻底剿灭各路叛军之目的。此乃根本大计,绝不容有失。”
朝廷最大的事情就是剿灭叛军,为了实现这个宗旨,其他的都可以让步。
“以上各项,虽可以安抚百姓,终究是治标不治本的应急方略。”周敦儒似乎早有准备,马上就抛出了一个可以从根本上解决朝廷财政危机的法子:“无论军、政、官、民之事,都少不了钱粮二字,然秋赋还要等到明年开春才能真正收缴上来,缓不济急。就算是到了明年,因战乱之故,财源渐少而开支剧增,必须重新开辟生财之路……”
“微臣有两策,分为缓、急之法,供朝廷参考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