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4章龙腾开端
医学院?
现在的医学院还仅仅只是一片位于长江边上的荒地。到处都是齐腰的野草,从江面上飘荡过来的水汽把这里弄的湿漉漉的,仅有的几间棚屋孤零零的“淹没”在一片荒凉当中。
初升的朝阳照耀之下,已经有很多工匠和力夫正在不远处撒下一条又一条的白色灰线,有些校舍已经开始打地基了。
简陋的设施算不了什么,只要建设一番,用不了几个月就会有崭新的校舍拔地而起,真正让吴子山寒心的是人们对于医学院的态度。
一开始的时候,确确实实有很多年轻人来这边报名。
但这些人没有丝毫“治病救人”的医者仁心,完全就是冲着“能当官”才来的。
自从他们知道了医学院并不是跻身官场的“捷径”之后,立刻就没了兴趣,马上调头就走。
既然不能当官,那还是学个屁呀。
与其白白浪费好几年的宝贵时光去学医,还不如赶紧找个营生先赚几年钱再说呢。
尤其要命的是,学医是有门槛的,不是随便人就能进入医学院。
至少能读书认字吧?
要是不认字的话,还怎么学习医理病理和药理知识?
奈何这个时代的识字率实在是太低了,绝大多数人都是一个字不都认得的“睁眼瞎”,能写出自己的名字,再会计算一些简单的账目,就已经可以算是“知识分子”了。
真正读过书的文人,从来就不屑于学医,人家直接就把“考功名”作为唯一的目标。
既能读书认字,还对学医有兴趣的简直就是凤毛麟角,往往是一些医家子弟。
这些原本就出身于医药家庭的孩子们,虽然能认得字,还具备了一些基本的医学知识,确实是很合格的“生源”。但这些孩子们完全可以通过“父子相传”的方式在自己家里学会医术,干嘛还费劲巴拉的到医学院来呢?
虽然医学院的招牌已经挂出去了,并且已经开始大规模营建,但却没有人来报名。
原本以为可以通过兴建医学院的方式,给这个时代带来先进的医疗卫生知识,事实证明吴子山还是过于天真过于乐观了。
因为实在招不到学生,吴子山只能把“招生标准”一降再降,还提供了一些诸如“管饭”“包两季衣物”的小福利,依旧是报名者寥寥。
眼瞅着已经正式“开学”了,却仅仅只招收了十二个人。
在吴子山原本的预想当中,只要医学院开学的日子一到,必然会很多学生,但铁一般的现实却狠狠的打了他的脸。
占地几百亩的医学院,却只招收了十二个学生,连一个班级都凑不够,实在是太尴尬了。
“万事开头难,以后会好起来的。”
这种话,纯粹就是一种自我安慰,连杏儿都不认同。
“老爷,要我说呀,你就不应该弄这个什么劳什子的医学院。”杏儿说的振振有词:“朝廷不给钱也就罢了,还要咱们自己掏腰包,却搞成这个样子……”
“算了,算了,先把医学院办起来吧。”吴子山尴尬的苦笑着:“哪怕只有一个学生,这医学院也算是办起来了,该授的课还是要授的……”
“吴院正,授课的事还是以后再说吧。”
讲话的这个人是太医院新晋的御医,医术肯定没的说,是被吴子山硬拉过来客串“讲师”的。
由宫里的御医充当老师,给医学院的学生们授课,差不多相当于把科学院的院士弄到学校去做教授,但这所学校的学生实在太少了。
更要命的是,原本由吴子山亲手制定的“教学大纲”根本就无法执行:因为这十二个学生当中,只有两个是认字的,另外那十个全都是一个大字都不认识的睁眼瞎。
虽说医学院的学生必须要认字才能报名……这不是招收不到人么?
只能一再降低“招生标准”,后来干脆放弃了“必须认字”这个硬指标,只要有年轻人原来来学习,就一律招收进来。
这些孩子们根本就不认字,就算是宫里的御医也没辙。
高标准严要求的医学院根本就行不通,只能从零做起。
“杏儿,反正你在家里也没什么事情,就先教几个孩子认字吧。”医学院办成这个样子,吴子山也就只能苦笑了:“回头找个私塾先生,正式教这些孩子读书认字。”
就这样,吴子山带着那几个御医返回了太医院,偌大的医学院仅仅只剩下杏儿这一个“老师”了。
哪怕是杏儿这个唯一的“教师”,也不过是临时客串,用不了多久吴子山就会招来私塾先生专门教授孩子们读书认字。
一边教孩子们认字,一边传授最基本的医术,这就是吴子山最无奈的安排。
按照时下的教学方式,对于不认字的孩童,通常的启蒙方法就是教授《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这些基础读本。
但杏儿终究不是正式的老师,她的教学方式和私塾先生完全不同,也没有什么系统化的“教学方案”,只是很随意的翻开一本《百家姓》:“我叫杏儿,你们年纪小,喊我杏儿姊姊就行了。这几天我先教你们认字,等先生来之后再说。今天咱们先学《百家姓》……”
“赵,钱,孙,李,周,吴,郑,王。”
杏儿本就是个一瓶子不满半瓶子晃荡的水平,她的教学肯定更加不堪,经过整整一个上午的授课,那十来个不认字的孩子依旧不认字,他们甚至连《百家姓》当中那第一个“赵”字都写不出来。
这些孩子怎么这么笨呢?
“杏儿姊姊,这个赵字太难写了,我们学不会,你还是教我们一些简单的字儿吧。”
“简单的?”杏儿歪着脑袋想了想:“好,那我就先教你们写这个‘中’字……”
这个“中”字简单多了,孩子们很快就会写了。
能够教孩子们认识一个“中”字,让杏儿很有成就感:“这个中字,就是中华民族的中。”
“杏儿姊姊,什么是中华民族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