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4章父子之间
第二日。当太子朱标急急吼吼的进宫请安之时,朱元璋正在用早膳。
“以往的时候,标儿总是在辰时末刻过来请安,今日却早了半个时辰,肯定是有什么事情吧?”朱元璋很随意的用筷子指了指:“你也来吃点儿吧。”
“儿臣遵命。”
大明王朝和清朝不同,没有那么多繁琐的礼节,尤其是朱元璋和朱标父子二人独处之时,从不讲究“君君臣臣”的那一套,和普通的父子也没有什么分别。
“说吧,什么事儿?”
“儿臣请旨,调动应天府的兵丁。”
虽然太子朱标已在很大程度上接管了朝廷的行政权力,但却从不触碰兵权。
太子染指兵权,这是很犯忌讳的事儿,几乎必然会引起皇帝的猜忌。尤其还是调动京城的士兵,哪怕仅仅只是调动少量人马,也是非常敏感的事儿。
“调应天府的兵?”朱元璋停住了筷子:“发生什么事情了?”
“昨夜,吴子山连夜奏报……”太子朱标将吴子山的报告简明扼要的说了一遍:“只是儿臣考虑到实在是太晚了,才把这个事情压到了今日。”
入夜之后,任何人非诏不得踏入宫禁一步,这是历朝历代的铁律,就算是太子也不行。
除非是有明旨,否则的话,无论再怎么要紧的事,都不能主动进宫。
虽然太医院的事情对于吴子山极其重要,但是对于太子和朱元璋这个级别的人物而言,根本就不算什么了不起的大事,甚至连“要紧”二字都谈不上。
太子朱标不可能因为这么一个事情就坏了宫里的规矩。
“太医院也有贪腐情事?”对于这件事,朱元璋并没有“龙颜大怒”或者是“暴跳如雷”,他甚至连一点点发怒的意思都没有,反而透着一种无奈,“朕以峻法治理官场,原本还指望以雷霆手段震慑那些贪官污吏,想不到这些贪官竟然浑不惧死,杀了一批又有一批,哎……”
朱元璋对于贪官的态度举世皆知,连“剥皮植草”这么酷烈的手段都用出来了,但贪官却越来越多,仿佛野草一般杀不尽斩不绝,而且越杀越多。
洪武年间接连掀起大案,动辄株连成千上万,怎么就吓不住那些贪官呢?
“外臣贪财鱼肉百姓,可以说是贪婪成性不知敬畏,现如今竟然贪到朕的家里来了,就在朕的眼皮子底下胡作非为……”一声叹息过后,朱元璋猛然瞪大了眼睛,凌厉的杀气顿时弥漫开来,仿佛一头刚刚从洪荒秘境中钻出来的凶兽,恶狠狠的说道:“朕就是要看看,到底是他们的脖子更硬,还是朕的刀子更锐。”
“拟旨,着锦衣卫调查此案,不管牵扯到谁都要严惩重办,绝不姑息。”
对于贪官,朱元璋从来就是秉承着斩尽杀绝的态度,他要彻查此案完全就在太子的预料当中。
只是……
让锦衣卫去查案,这不对呀。
严重不符朝廷的办案流程。
既然吴子山已经查出了线索,只要顺着线索一路追查下去也就可以了。正常情况下,就应该由三法司的人去查,或者是转交给应天府也可以,甚至让太子派人去查也是情理之中。
但是让锦衣卫去查的话,这个案件的性质就变了。
锦衣卫是专属于皇帝的特务机构,锦衣卫在很大程度上代表着朱元璋本人。
不过是一桩太医院的贪腐案而已,既没有牵扯到位高权重的官员,也不会影响朝廷的政治局面,好像没有必要出动锦衣卫吧?
“很有必要。”朱元璋说的非常直白:“这个案子必须由锦衣卫去查才行。”
“还请父皇明示。”
“朕治理吏治,从来都是严刑峻法株连万千,百年之后……也用着那么久远,只要朕不在了,必然会留下一个‘酷’字,朕在史书之上的形象,也必然就是暴戾滥杀之君。”
历朝历代的君王,都很重视自己的身后之名,毕竟帝王所做的一切都有明确的记载,是要被后世子孙评判的。
以朱元璋的所作所为,一定会留下“暴君”的名号。
斑斑青史,如铁一般,朱元璋给自己的历史定位非常准确,他知道自己一定会留下骂名。
但他不在乎。
“什么君王之名,朕一点都不看重那些无所谓的虚名,朕只做实事。”虽然朱元璋说的很轻松,但他说出来的每一个字都重若千钧,“再过一百年,世人会说朕是暴君,再过五百年,他们还会骂朕是暴君,再过一千年,或许会有人明白朕的一番良苦用心。”
“无论后人明白还是不明白,也不管后世祖孙如何评断,朕只做朕应该做的事情,绝不会为虚名所累。”
“贪官污吏,那是一定要斩的,要不然他们就会祸害社稷遗祸万民,为了一己之虚名,就对贪官污吏心慈手软,那才是真正的昏君。”
“朕可以不在乎自己的名声,但是你不行。”说起这个话题的时候,朱元璋的语气出现了明显的松动,不再是那个杀伐决断的“暴君”,而是一个用心良苦的父亲:
“滥杀也好,暴君也罢,就让朕承担起所有的骂名,给你留下一个好名声吧。”
朱元璋让锦衣卫去查案,就是为了撇开太子,给朱标留下一个“仁君”的美名,为此他不惜让所有的脏水全都泼在自己身上。
“儿臣已尽知父皇心意,不胜惶恐。”
“但愿朕的这一番良苦用心能杀尽天下的贪官,为了大明打造出清平世界朗朗乾坤,唯有如此我大明方可以千秋万代,与同月同辉……”虽然说的慷慨,但朱元璋却明白一个道理:从来就没有不衰的王朝,从来就没有不灭的帝国。
正是因为他深深的知道这个道理,所以说着说着就没有那么理直气壮了:“但愿吧,但愿我大明可以永世长存吧……”
“标儿啊,太医院的事情你就不要插手了,让那个吴子山去查,朕也想看看他的手段呢。”说起吴子山,朱元璋的嘴角终于出现了一丝笑意:“这个吴子山好像也是有点本事的,得给他个表现的机会才行。”
“儿臣遵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