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0章第一次接触
在很多人的心目当中,太监就应该是一副阴柔刻薄的形象,整天操着不男不女的口音在背后算计人,但高福高大太监绝不是这个样子。高福是监军啊,对于军中事务绝对是个内行,从进入乌鲁人营地的那一刻开始,就已看出这根本就不是什么“蒙古大军”,更不可能“大举入侵”。
这些乌鲁人拖家带口扶老携幼,还驱赶着牛羊,根本就不是来打仗的,完全就是一副“大规模搬家”的架势。
通过高福的观察,已经基本可以确定,吴子山说的“举族内附”确确实实就是真的。
“吴同知,你立功了,天功啊。”高福高监军由衷的赞叹道:“整个部族内附我大明,实乃国朝前所未有之功,你要发达了呦!”
乌鲁部的实力太小了,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大明王朝和北元帝国之间的格局,但这事的政治影响力简直无法估量。就凭这个功劳,官升三级都不算夸张,吴子山绝对是立大功了。
“高监军,咱们也是老熟人了,我也就不藏着掖着了。”吴子山有些忧虑的说道:“其实这事我也是赶鸭子上架,不得已而为之。虽说乌鲁人已经举族内附了,但接下来应该怎么做,我是真的不知道啊。”
吴子山确实不知道接下来应该怎么做,但高福却是知道的。
“吴同知,我看这些乌鲁人对你颇为尊重,想来在他们心目当中你也是有些威望的,能不能安排我见一见他们的首领?”
高福想见“乌鲁王”?
“我不是已经说了么,所谓的乌鲁王其实就是一个三两岁的孩子,他什么事情都不懂,真的有必要见这个孩子吗?”
有必要,太有必要了。
乌鲁人举族内附,必然要给些好处和优待条款,虽然这种大事不可能和一个三两岁的孩子商议,但那孩子毕竟是乌鲁人的最高领袖,这是一个事关外交礼仪的大问题。
在吴子山的安排之下,高福很快就见到了“乌鲁王”。
当高福正式“觐见”乌鲁王的时候,这位所谓的“乌鲁王”正在啃奶糕,弄的满脸都是黄乎乎的奶糕渣子。
或许是因为面生的缘故,“乌鲁王”见到高福这个外人,立刻就大哭起来,若是有塔拉温珠儿这个“太后”在场,场面几乎无法收拾。
虽然高福很清楚的知道这个高高在上的小孩子,完完全全就是一个只有象征意义的傀儡,还是依足了礼数,做出一副毕恭毕敬的样子,规规矩矩的行了一个礼。
所谓的“乌鲁王”根本就是自封的,连蒙古人都没有承认过这个“王爵”的身份,大明朝就更加的不会承认了——乌鲁王的实力,还不如一个普通的县令,称呼王爵根本就是在开玩笑!
所以,高福没有使用正式的官方礼节,既不磕头也不跪拜,只是行了一个躬身的常礼:“大明臣民高福,恭祝乌鲁贵人安泰吉祥。”
高福对自己监军的这个官方身份只字未提,也绝不会说出“乌鲁王”这种称谓,就好像这仅仅只是一次私人拜访似的。
“高福再嘱乌鲁贵母福寿绵长。”
一直以来,塔拉温珠儿都没有掌过实权,仅仅只是一个吉祥物般的存在,当高福朝着她行礼的时候,她根本就不知应该如何应答,只能一个劲的朝吴子山投来求助的目光。
我该怎么做?我该说点什么?
吴子山赶紧做出一个手势,示意塔拉温珠儿走过来……
在吴子山的操控之下,塔拉温珠儿从座位上走下来,用略显生硬而又客套的语气和高福客气了几句,那个场面就好像是一个热情的主人在招待并不怎么熟悉的客人。
“乌鲁贵人鞍马劳顿,想必早已人困马乏,无论你们缺了什么,只管明言,高福必然尽心竭力供应。”
不管你们缺吃的还是缺用的,我都会想方设法的供给,这句话看似只是普普通通的客套,其实已经反客为主了。
你们乌鲁人是远道而来的客人,我高福是主人,就应该好好招待招待你们,缺什么尽管开口。
大家都知道高福是明朝派过来的使者,绝对具有官方身份,奈何真正意义上的“会谈”还没有开始,高福绝对不会承认自己的官方身份,这就显得有点尴尬了。
好在还有吴子山。
“高监军,大家都是熟人,咱就不要再打官腔了。”吴子山痛痛快快的说道:“大事你我都做不了主,小事总可以帮帮忙吧?乌鲁部跋涉千里,带的口粮已经吃的差不多了,牛羊牲畜也需要补充精料,你想办法送点粮草过来,先安一安人心总做的到吧?”
“没有问题,我回去之后马上安排。”
就在这个时候,温占孙火急火燎的走了进来,附在塔拉温珠儿的耳边小声说了几句什么。
塔拉温珠儿的脸色顿时一僵,用生硬的语气说道:“你们的军队已经逼过来了,还伤了我们几个斥候……”
在“乌鲁内附”这个事情上,晋王采取了“双管齐下”的方略,在派出高福的同时,也在催促大军四面合围。
现如今,晋王的人马已经在逐步收缩包围圈,双方的前置侦察斥候已经开始“交火”了。
“贵人不用担心,我这就去向晋王殿下禀明。”
高福的使命就是看一看乌鲁人的实际情况,弄清楚他们到底是真心内附还是“大举入侵”,既然已经搞明白了,高福也就应该回去复命了。
兹事体大,高福根本就不敢耽搁。
仅仅只过了一天半,去而复返的高福就再次来到了乌鲁人的营地。
和上一次完全不同,这一回高福是带着礼物过来的。
除了几十车乌鲁人急需的粮草,更有许多美酒美食、丝绸布帛、金银珠玉等物。
“我大明军队已经后退十里,虽然还没有撤去,也是为了保护贵人。”
既然已经知道乌鲁人是真心来内附的,那就不可能再打仗了。明军后退只不过是摆出一个“和平”的姿态,但却没有真正的退走,而是在一个不远不近的距离上,用了一个“保护贵宾”的名义,至于真实用心大家都心中有数。
“晋王殿下说了,乌鲁贵人远道而来,乃是贵客,当尽地主之谊。”高福命人捧出一株两尺多高的珊瑚:“此物乃是晋王殿下赠于乌鲁贵人之礼,万望笑纳!”